武侠,不过《英雄》

韩非子在《五蠹》中曾言: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里的侠,指先秦时期的游侠、任侠之士。 根据

韩非子在《五蠹》中曾言: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里的侠,指先秦时期的游侠、任侠之士。

根据《墨子·经上》载,侠者,有三大特征: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

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墨子的“附带意气,以侠义自任”,一表一里,构成了武侠精神最原初的姿态。

而诸多武侠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有一部先秦武侠被极度低估。

而它却以洗练剔骨的故事,用武侠为载体,展现了民族放大镜下的义气冲突。

我说的就是张艺谋的《英雄》。

以武犯禁

张艺谋后期的商业片,往往形式大于内容。

而这种现象,就出现在《英雄》这一拉开国产大片序幕的话题之作后。

饱受批评的《英雄》,让国师对民众的观影水平产生了近20年的误判: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只有妙笔、没有整体,到《三枪拍案惊奇》的低级崩坏,再到《长城》的全面垮塌……他总以为现在的观众,还是当年看不懂《英雄》的那一批。

这就犯了匠人型导演往往都会犯的忌讳:受众偏见。

国师用一系列商业作品,冒犯了观众;而在英雄中,长空、残剑、飞雪等侠客,则是以武犯禁。

一上来就主线就很锋利:天下唯有这几人可刺秦,可一个无名之辈,竟宣称将他们都杀了——杀便杀了,不要别的,只要见一见秦王……他是要辅秦,还是要刺秦?

一场场战斗,是一次次观念的冲突;而笼罩在这些冲突之上的,是国与民、新与旧的大矛盾。格局剔透,外国人能看个轮廓,中国人能看个隐喻。

别说你看不懂。

强秦统一天下,但不稳,代表绝对的权威;侠客以武犯禁,但各有思潮,指代各种势力;而无名这个人,无产、无姓、无敌、无立场,他象征着最广大也最强势的民众。

这套君臣子民的框架,我们很熟悉,而能够用武侠和先秦背景,将之浓缩于一炉,并较为深刻地讨论的电影,至今为止,《英雄》仅见。

讨论如此宏大的命题,也是犯禁,换个时间估计得禁演。这是从戏里到戏外,都在“以武犯禁”。

无名这个无产者,得到了各大势力的勠力支持,但他仍然选择了天下与和平。

我二刷看明白的时候,震撼得说不出话。

罗生门

当年,很多人诟病《英雄》太装、太乱,人物思想莫名其妙。

必须承认,是有点儿。特别是章子怡扮演的如月,拉片下来,感觉她应该代表着另一个无名——一个简单、阴面的刺客。

可惜,这方面表达得并不到位。

然后秦军的装备问题,也出现了很多BUG,只能当平行宇宙来看了;残剑突然为天下苍生大义凛然的那一刻,也确实突兀。

我说这些,其实想表达一件事:缺点很明显,谁都看得见。

但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更加值得一提。

黑泽明《罗生门》式的叙事,用在大开大合的武侠战争题材上时,也能精妙而富有张力——作为早期大片,这个尝试为未来许多国产佳片铺平了道路。

而电影中表达出来的意识,被当时的人批判为“过于主旋律”、“向王权卑躬屈膝”等等。

现在再看呢?

无名之辈辜负了高高在上的长空,接受了手持断剑之人的建议,为天下太平,牺牲了小我。而他死前,将所有的心路历程都告诉了权柄在握的王:

让为王者,对无名者,永远心存敬畏。

为王者寡,无名者漫山遍野,你懂的。

这样的中国式寓言,我想不到理由说它差。或许在表演和表达上存在着不小的瑕疵,但作为原初武侠的诸多实验开创之作,理应有更高的评价。

你还可以看看:中国该派谁出战“怪兽宇宙”呢?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