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道:修身养德风雅事

厚重璀璨的中华文化,是在美酒的浸泡中生发出的情思,是在香茶的品味中滋养出的风雅。在或奔放,或优雅,或婉约,或豪状的古诗词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酒”的身影,也少不了茶的幽香。“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李白对酒当歌的豪迈可谓霸气侧漏,而刘禹锡这首《尝茶》,于江月之中饮茶则带着无尽的风雅。如果说酒是热情的化身,那么茶则是饮品中的风雅之魂。

不管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民主社会,文人都是社会思想潮流的引导者和创造者。早期,茶本是皇家贡品,后逐渐在士大夫之间流行起来。任何一个朝代都有文臣与武臣之分,两者在臣子之中的比例也有较大的不同。一般来说乱世武将重于文臣,而在少战乱的安稳朝代,则文臣重于武将,毕竟治理国家讲究的是文谋韬略,面非打打杀杀。文人大多崇尚风雅,这在饮茶一事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从饮茶的茶具,到饮茶的环境、场所,再到各式各样的茶艺、茶礼…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文人早已经将茶的文雅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大学士苏东坡,相信绝大多人都不陌生,据说他对于饮茶一事十分讲究。有一次到宜兴的蜀山讲学,尽管当地有各种各样的茶壶,但他看遍了所有的样式都没有找到中意的,于是便自己动手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与其他茶壶相比,这种茶壶不仅外形美观独特,更重要的是用它烹茶能够大大提高茶香,使茶汤更加醇香有味,因此这种茶壶迅速流传开来,并获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后来为了纪念苏东坡在茶事上的贡献,人们便将这种提梁式紫砂壶称为“东坡壶”。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在苏东坡看来,没有什么比在山间的松涛中饮茶更为自在的了。即便是在政治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依然可以做到静心煮茶,淡然饮茶,闲暇之时煮一壶茶,铺一张宣纸,或提笔而画,或狂笔疾书,或许在一部分人眼中,这种行为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但于东坡而言,他人言语于自己又有何干。实际、上,每一个文人都有一腔报国梦,但报国无门或受阻时,总是难免心中失落。那么,如何排遣这种不得志的失落呢?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以酒为伴,借助醉生梦死来遗忘前尘往事,还有一部分便借饮茶、隐居等来置身事外。

正如《三国演义》开篇中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和久必分”,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朝代在不断地更替,分裂与统一也在不同的时期轮番上演,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人的命运便如那大海上的小船,时而处在风暴中心,时而在平静的海面上安稳前行。在太平盛世,饮茶是士大夫们休闲、放松、社交、娱乐的日常活动,在动荡的乱世,茶则成了文人们寻求精神庇护的港湾,因此不管是在大唐盛世,还是在南宋的动乱时期,文人与茶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文人最讲究修身养性,而喝茶不仅可以满足文人雅士强身健体的需求,茶道还能满足其精神方面的需求。

从身体需求方面来讲,喝茶不仅能够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还具有清理肠胃、降低血脂等药用功能。实际上,茶的药用价值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透过这则文献记载,不难发现中国古人早就发现茶有解毒的药用功效。陶弘景在《杂录》一书中也曾写道:“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小小的茶汤还有令人“脱胎换骨”延年益寿的功效,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将茶奉为一种保健饮品。

据现代科学研究结果显示:茶叶中蕴含的茶多酚确实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清除多余的自由基,从而实现延缓衰老的作用。在英国,茶被视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除了清热解毒、提神酬脑的功效外,喝茶还能消食化痰、清心除烦、降火明目、止痢去湿等。文人一般少动,而饮茶不仅可以消食,还能帮助他们去腻减肥,因此历代文人雅士都爱喝茶。

从精神需求层面来讲、文人最为讲究精神信仰与追求,以道家思想为根基,以佛家禅宗思想为延伸,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茶文化是饮茶活动与宗教信仰的一种完美契合。其中既有精深的哲理,又不乏关于自我修养的秘籍,不管是在什么朝代,文人雅士们总是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归宿,而茶文化恰巧填补了他们的精神空缺,因此饮茶也就成了文人们最热衷的休闲活动之一。

挥毫泼墨之时,古人的书桌上总少不了一杯水、一盏茶;纵情山水酩酊大醉时,亦需要茶汤来解酒;苦闷忧愁时,临窗而望,偶尔啜一口清茶,让微苦的味道在胸腔中蔓延、酝配----.在杂乱的情思当中,茶或化作宣纸上的一幅山水画,或转而形成一首或清新,或洒脱的诗歌…

在中国文人的世界里,饮茶是一件十分风雅的事,不仅可以借茶道来修身养德,还可以在茶禅文化的熏染下参禅悟道,亦可以作为交友的道具。一边煮茶一边谈论国家大事,一边品茶一边赏评悦耳的琵琶等乐曲声。虽然人在俗世,难免只能成为一个俗人,但在人声鼎沸、喧嚣热闹的名利场,偶尔静下心来煮上一壶茶,闲做优雅,也不失为一种“闲云野鹤”式的精神享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