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琴声治愈了谁?

黑匣子剧场里,100个观众围坐在一起,一束追光,照亮一架钢琴和弹琴的人。四周的白色幕布构建起一个沉浸

黑匣子剧场里,100个观众围坐在一起,一束追光,照亮一架钢琴和弹琴的人。四周的白色幕布构建起一个沉浸式的空间,360°的投影,映射出日落、雨滴和星辰。一个小时的时间,人们跟随着琴声和影像,感受时间的变化和情绪的流淌。

这是6月22日晚在长江剧场举行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弹琴的人是罗威,过去近六年里,他写下了200多首“钢琴随笔”,其中大部分是写给上海的“情书”。一首《延安高架桥小夜曲》,让人感觉好像在延安高架上开车,往家的方向而去。一首《在雁荡路的尽头唤醒春》,让人想起复兴公园的春天,有鸟鸣,有花香。一首《桂林路未尽的雨》,太适合上海的黄梅天,让人的心里泛起阵阵涟漪……这些曲子,唤起同样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共鸣。

让音乐与城市发生美好的关系

这是“钢琴随笔”诞生近六年来的首场音乐会。音乐会没有节目单,观众不知道他下一首会弹起什么曲子,一切都像一场“偶遇”。大部分的曲目,罗威都是现场即兴演奏,即使之前听过,也会在现场收获不一样的感受。在追光灯下,罗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与观众并没有太多的交流,让观众可以不被打扰地,通过音乐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架钢琴,一束追光。

听完罗威的独奏会,经典947主持人李欣说:“他创作力的表达,年轻、干净、沉着而热烈,你跟他走过华山路、雁荡路、外滩,都有属于上海每一个季节最好的色彩。”

“钢琴随笔”的首场音乐会后,罗威计划每年都能举办这样的音乐会。他期待在不同的空间里实现不同的“定制音乐会”,让音乐和场景完美融合。他想把音乐会开到美术馆、咖啡厅,开到陕西北路的弄堂里或者午夜的浙江路桥上,让自己的音乐和这座城市,和城市里来往的人发生更多的联系。

沉浸在自己音乐世界的罗威。

委约罗威创作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变得越来越忙。但“钢琴随笔”一直没有止步,至今保持着一周更新一首新作的频率。罗威说:“‘钢琴随笔’从来不是负担,它就像我的自留地一样,在这里我格外自由。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戒不掉的习惯,在人生每一个重要的瞬间,我都要用一首‘钢琴随笔’来记录。希望可以一直这样写下去。”

“治愈系音乐实验室”即将开幕

在互联网上,罗威被人们贴上了“治愈系音乐人”的标签。他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他的“钢琴随笔”在许多个夜里被循环播放。许多人因为这些曲子治好了失眠症,甚至有抑郁症患者给他留言,感谢他的音乐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阳光。

这些三五分钟的钢琴曲,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2013年11月,第一首“钢琴随笔”诞生了。罗威说,“钢琴随笔”的创作初衷本是“自我治愈”。他的生活,常常辗转于多个城市,有时候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住在酒店里。漂泊的人总会孤独,而音乐的灵感,总是在每一个孤独的时刻闪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音乐治愈了自己,才最终治愈了许多同样孤独的灵魂吧。

《在海心沙日落》

听完罗威的独奏会,艺术人文频道主持人阎华写下这段话:“不知他的音乐究竟能治愈什么,只是跟着音乐能听见月亮哭泣,看到雨滴跳舞,走过悠长的、略带忧伤的马路,感受一缕风划过肌肤缠绵又无力的停留……原来我们还能被诗打动,那个柔软的自己还在,这种发现很治愈。有些伤无需治愈,知道它在哪儿,就很好。”

所以,最终治愈我们的,是音乐,更是我们自己。

今年9月,“罗威治愈系音乐实验室”就要在宝山区智慧湾开幕了。那是一个200平米的空间,有一个大大的阳台,阳台外长满了银杏树。“我希望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音乐空间。”罗威说,“我会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为这个空间定制不同的音乐,分享给所有来到这里的人。”在这之外,罗威还希望每个月定期在这个“实验室”里举行一场沙龙音乐会,每次限定10位观众。“你可以躺着听我的音乐会,可以吹着风看着日落,我可以从傍晚弹到夜里,然后大家各自散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