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票房不够2000的电影,现在看来真是一部遗珠

一小时四十分钟的小众电影,讲述了老冯一生的事业。当年上映的时候,票房不过2000。然而现在来看如果上映应该不止2个亿。

null

我觉得要是说这部电影很震撼、很感人、很有趣、很深刻,其实都会让我心虚,至少我感受不到。但电影还是给予了我一阵清淡的原始美感和不少思考的空间,朴质的气质还算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那种。

三个人拖着一只马,在山间行走着;同样的,一匹马拖着沉重的行李,跟随着三个人行走于山间。马背上的行李中最抢眼的就是那个大国徽,红艳艳的,遮住了几乎整个马身;守护着这个大国徽的三个人分别是法官、助手和书记员——他们和这个国徽、这匹马共同组成了一个山间流动法庭。

null

偏远地区的穷山沟,愚昧无知与文明开化的矛盾,这在张艺谋早期的作品里已经司空见惯;步行山路的公务员,两代人彼此冲突的价值观,这在《那人那山那狗》里也琢磨过了。但是这应该不是博得外国评审青睐的原因,因为他们要看的可能还是“文化”。

null

文化,在这部《马背上的法庭》里更多是一种所见所得的自然流露,比如当我们跟随着徒步翻山越岭的法官一路穿过鸡头寨,鸡肚寨,鸡尾寨,接触到彝族、摩梭族等少数民族独有的鲜明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习惯。其中的一些符号式概念,“走婚”、“占卜”、“离异”等,虽然不乏糟粕的色彩,但是却以真实的姿态还原示众。同时,在人物心理的把握上,按照剧情需要,把幽默、温暖、落寞、失望等情绪表现得很到位。

null

一老一嫩,这样的组合就是发生观念冲突的经典。他们俩一个坚持法律的灵活性,一个坚持法律的强制性,所以面对山民无聊的纠纷,常常出现争论的矛盾。阿洛刚念完书,观念比较大胆,一股冲劲,这是开展山区法治工作的一个好契机,但容易莫名其妙的得罪山民;老冯想得更远,有时他委屈自己和法律,其实就为了建立起山民对法律、对法庭的信任,为了中国法治之路能开进山区。

null

电影的风格就像一部原始记录片,镜头语言非常朴质,这样是最令人信任的。简单的程序、破陋的物品、庄严的国徽、尽职尽责的执法者,还有一群愚昧无知的山民,构成了马背上最真实的法庭——这是电影所能告诉我的事实。当我们还陶醉在中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之中时,必须看到中国最广阔的是那片山区、最愚昧的是那群山里人,马背上的法庭最重要的不是真的解决他们的纠纷,而是将法治观念点滴的传递到他们的生活中,这只能是山区法治建设的一个过渡性产物,并不能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法治形式,毕竟这不是一条好路,它需要太多人的理想、热忱、血汗、感情和生命的付出了。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