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凌冬将至:德国汽车业的悲歌

文|段熙博 等到大潮退去的时候,自然知道谁在裸泳。 “汽车业霸主”德国,被公推是现代汽车工业的祖师爷

文|段熙博

等到大潮退去的时候,自然知道谁在裸泳。

“汽车业霸主”德国,被公推是现代汽车工业的祖师爷,从1885年卡尔.奔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以来,由于其汽车产业龙头地位的集聚效应,至今德国大众、宝马、奔驰三大亨仍处于整个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吸纳了丰厚的利润,多年来不但整车制造业傲视群雄,售后零部件供应环节更是保持高额的零件批发加价率。

不但如此,德国政府近三分之一的税收来自汽车产业,近百万德国人在汽车集团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的绵长产业链中获得稳定的工作。所以对于德国来说,汽车制造业不仅仅早已构成了德国的支柱产业,绝对不容有失。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德国民族骄傲和无限荣光!

只是可惜,心高气傲的德国人,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政治、军事上严重受制于美国。2016年大众柴油门事件可以看做是美国对其领导的欧盟严重不满和警告,等于间接宣告了乘用车柴油机的死刑。

由此,德国汽车工业已经在技术路线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美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昭然若揭,其重点帮扶对象特斯拉趁势而起。

尴尬下的德国汽车业界,面对后起之秀电动汽车的挑战,近年来虽然被迫对电动汽车的推广速度不断加速,但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目前来看,德国车企的思路是用拖字诀来延缓,不会向中国一样大干快干、四处开花上马新电动车项目。

表面原因,是面对价格贵、充电难、续航短的电动车的痼疾,全世界汽车企业都是束手无策,多数消费者绝不是傻瓜,不会为此买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特斯拉的融资优势是在美国这个全世界的资本市场中要素配置得到的,其它车企完全无法复制,以后有时间再聊这个话题。

次要原因,是德国汽车企业在燃油车向电动汽车转型过程中代价过于高昂,转型成本之巨德国根本无力承担(默克尔大妈有心无力),比如电动汽车总成零部件数量只有燃油车的六分之一,将会大幅减少关联的供应商数量及所需的产业工人数量,德国就业岗位将遭到重创。

核心原因,是一直以来,德国汽车工业崛起与其在燃油发动机动力总成上优势密不可分,德国作为内燃机技术的领导者,燃油机技术一直是德国汽车企业最核心的战略抓手,几十年累计的技术优势岂能轻易放弃?根据埃克森美孚的一份调查报告,即使再过20年,德国传统的内燃机汽车依然会占据60%左右的市场份额。

看似在电动化的这一过程中,德国汽车工业步履维艰。但其实暗藏生机,在汽车研发领域,凭借其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积累的100多年的品牌优势,德国依然可以在驱动技术、整车设计和匹配方面拥有全球竞争力。

只要德国人保持战略定力,不要被所谓“电池决胜论”误导,不被忽悠去补短板,守住基本盘。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抽离战略,等到大潮退去的时候,自然知道谁在裸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