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故事,就是文明的故事

徐瑾 盐,可以说是一种不起眼的粉末。它往往是白色,每一粒很细小,不少情况下遇水溶解无形。我们每天生活

盐的故事,就是文明的故事

徐瑾

盐,可以说是一种不起眼的粉末。它往往是白色,每一粒很细小,不少情况下遇水溶解无形。我们每天生活中都在接触它,它还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甚至,我们每以个细胞,都离不开盐——化学常识告诉我们,氯是消化和排汗所必需的物质,人类也依靠钠传送营养物质或氧气。据说,一个成年男性体内,大概就含有250克盐。用手掂量一下,250克,可不是少数。

盐的故事,背后其实也一部文明的故事。美国记者马克•科尔兰斯基所写的《 万用之物:盐的故事》(简称:《盐》)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关于盐的世界史。马克•科尔兰斯基做过多年媒体人,他的叙述有媒体人特有的好奇心,也有着超越学者写作的广阔视野。除了《盐》之外,他还写过《鳕鱼》、《巴斯克人的世界史》、《岛屿组成的大陆:探寻加勒比的命运》等,《鳕鱼》获得了詹姆•比尔德食品写作优秀奖。

正因为盐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盐除了和生理有关,更具备社会学意义。心理学家厄内斯特•琼斯认为,盐被赋予特殊意义,远远超出了它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荷马把盐称为“神赐之物”,柏拉图把盐描述为对诸神来说极为宝贵的物品。甚至,罗马人把沉溺在爱河之中的人,也称之为沉浸在盐国之中。

比如,英文工资(salary)一词,其词源sal,就是来自盐(salt)。在拉丁语中,工资这个词意味着支付,最早和罗马士兵的报酬有关,据说士兵有时候直接领到的薪水就是盐,罗马道路第一条就是盐之路。所以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和盐有关的习语,表示某人称职的时候会说:“worth one ’ s salt”,表面意思是:配得上给他的盐,实际意思就是:值得他的薪水;“sit above the salt”,表面意思是:坐在盐罐边上,实际意思则是:坐在上座。

可以说,对食盐的使用,是一种公众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往往遭遇权力的侵蚀。这种权利的争取与剥夺、定价与博弈成为古代历史隐蔽而重要的线索。

我们常常说食盐,其实盐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食物,马克指出盐的用途很多,现代制盐业常常说盐的作用超过14 000种,从药品制造到融化道路上的冰雪,从农田施加化肥到制造肥皂、软化水质和漂染纺织物等。盐的作用如此之多,在古代更是作为腌制和防腐的主要作用,无论对于食物还是用于木乃伊。

盐的作用非常多,多数政府对于食盐的态度往往也在控制为主。盐的稀缺性,不少是因为人为制造的盐稀缺。有意思的是:对盐价的态度其实也暴露了不同制度的差异。在罗马,政府控制食盐生产,在罗马之外的地方高价出售,却同时保证在罗马城内食盐价格稳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用盐的权利是罗马平民的一个重大权利。可以说,这也是罗马帝国政治的一大特点,从政并不意味着对于平民的为所欲为,反而意味着讨好甚至贿买平民,执政官因此破费自己财物甚至破产的不少。对平民给予盐的补贴,不过是其中一端。

盐的故事,对于中国人也不陌生。战国时代的齐国就是因为有海盐的便利所以非常富裕。齐国丞相管仲被认为是法家的先驱,他就提出“唯官山海为可耳”,“轻重鱼盐之利”,就是主张官方垄断经营食盐。正是依靠官方经营食盐,齐国迅速发达,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战国一时霸主。秦代延续了这一政策,汉代也是如此。在汉代,儒家主张政府应该与民争利,理财官员桑弘羊等将官府垄断继续发挥,关于是否取消官方经营盐一事曾经引发“盐铁论”大讨论。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盐税在中国本质上都是作为变形的人头税。这一制度,造成了盐商的富裕,也使得盐对于贫民来说并不便宜。

可见,无论在秦汉帝国还是罗马帝国,或者埃及等不同文明,盐都是必需品,甚至成为帝国的基石。甚至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三国之所以分魏蜀吴三国并不是偶然,其实主要和盐有关,这三个地方是三个产盐区,魏国食淮盐,吴国食海盐,蜀国食井盐。

中国大部分时间都是官方垄断食盐经营,但是从隋朝到唐代,在一段时间内是允许民间自由制盐的。到了唐玄宗的时代,财政吃紧之后,盐税开始兴起,原本价格10文的盐,被加价110文出售。一时之间,政府一半收入来自盐税,财政问题因此解决,但是民间却怨声载道。可以想像,官盐产生巨大利润,也造成了违法私盐的诞生。私盐贩子往往需要对抗官府,他们必然需要一定组织力,后来野蛮毁灭唐朝的黄巢就是盐枭。

就这样,盐为衰落的唐朝续命,又最终彻底毁灭了唐朝。类似的故事还很多。在中国这样的吏治国家,一般民众的组织力往往很薄弱,私盐贩子往往成为民间组织力的来源。一旦得到机会,往往会乘机做大,成为改朝换代中的重要力量。从唐代的黄巢到元代的张士诚,他们都是盐枭背景,这并不是偶然,可惜过去历史学家对此着力不多。

在历史中,人们对盐的概念也在建构之中。有的地方觉得自然洁净的盐最好,有的地方又觉得精炼过的盐最好。比如过去非洲人喜欢不那么纯粹的盐,欧洲人不太理解。而如今不少都市人群也放弃白色的精盐,选择黑色、粉色的粗盐,他们觉得更健康。盐的观念变化,其实也折射了社会生活变迁。

盐的故事,耐人寻味,值得书写的地方还是很多。从一粒小小的盐中,我们如果留心,可以窥探见人类文明的嬗变。(作者为青年学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见习编辑:李茜楠 主编:商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