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乱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之自序

从古自今,读过《孙子兵法》的人不计其数。就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读孙子兵法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很多人的心得体会,只存在他自己的心里,从未公诸于世,有些人的心得体会,虽然讲给他人听过,却没有流传下来。

能够流传至今,被广泛认可的,首推《十一家注孙子》。

能从宋代传下来,自然有其合理性。

现代人读古书,都想读出新意。

新意从何而来?

最有效的方法,是从继承而来。

华杉先生讲孙子兵法,就是在继承《十一家注孙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是因袭古人,有的是独出机枢。

华杉先生给出了读古书的方法,那就是先继承,再发展。

继承就要博采众长,不一定非要厚此薄彼。

华杉先生在《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中曾写道——有弟子问他(王阳明)一些先贤大德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定义和意见,问他谁对谁错。王阳明回答说:“你还管人家圣人的对错?圣人说话,各有不同角度,你只要切己体察,放在自己身上、行动上践行就是”。

同样,我们读《十一家注孙子》也好,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也好,不是要和他们打擂台,不是要在某个观点上和他们分出胜负,而是要践行,要应用。

岳飞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首先要有东西可用,用孙子兵法,如果加上《十一家注孙子》和《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那么武器是不是更多一点?

思想也好,观点也好,人能用到的(指的是践行而不是引用),都是自己认可的。你的武器越多,认可的面就越大,践行的内容也就越多。

《十一家注孙子》的十一家是曹操、孟氏、李荃、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这里大部分人的名字,我们都没听过,只说说听过的吧。

第一个是曹操。华杉认为“他的注解是最准确、最受重视的”。

十一家中理论联系实际做的最好的当然是曹操。

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注的太简略了。

因为有些内容他不屑于注解,认为一看就该明白。

曹操这个做法就是典型的低估了自己的理解力,高估了别人的理解力。

认为自己理解的大家都会理解,自己明白的别人也会明白。

很多管理者都会犯这个毛病,布置的工作也好,交代的事项也好,总认为自己说明白了,但往往是对方并没听明白。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并不是笑话。

然后是一对爷孙——杜佑和杜牧。

杜佑虽然贵为宰相,但是如果没有杜牧这个孙子,他肯定没有现在这么有名。

没错就是那个大诗人杜牧,在中国,只要上过几年学的,都应该能背出杜牧的几句诗。

比如,牧童遥指杏花村,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

杜牧这个孙子在注孙子的时候最值得称道的是引用了许多战史战例。

前些年,国内曾掀起一股推崇哈佛案例教学之风,殊不知早在唐代,杜牧就已经干过案例教学这事了。

说到案例,还要多说几句。

案例是为了说明规律或者诠释理论。

但是很多人往往忘了这个初衷,只记住了案例,甚至照搬案例。忽视了规律和理论。

南辕北辙,买椟还珠。

杜牧的注还有一个特点——往往上来就是四个字“曹说非也!”曹操说的不对,然后他上来说一通。

这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总想否定别人来显示自己的高明,甚至连显示高明都不是,只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就是所谓的胜心。

心理满足肯定不应该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读书的主要目的肯定是践行。

可能书并没读懂,但是给了你别的启发,那也是收获。

我读华杉先生的书,就是这样,深刻的内涵,我并没有完全领会,但是引发了许多八竿子打不着的思考,对我来说这也是收获。

所以是乱读。

敬请关注下一篇——此计非彼计——乱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之计篇第一。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