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琰||笔底波澜恢弘,挥毫落纸云烟

杨琰说:书画,一旦结缘,便私定终生。书画从来都不是一项青年或壮年的职业,而是穷其一生的事业,一旦开始,便是一生。书画给予书画爱好者、艺术家、收藏家的或许并不是生活的保障,但一定是精神的寄托、青春的延续。人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当我老了,还有书画!

杨琰:武汉市人,祖籍浙江新昌,当代书法家,画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华人书画联谊会理事,海峡两岸联谊会理事,现任中国国学书画院湖北分院秘书长,武汉红树林艺术馆馆长。曾任新华社中国图片社美术编辑,参与新华社社微设计。

null

《翠湖春晓》

杨琰用传统的近浓远淡,近实远虚的透视技巧,使整个画面自然、丰富、和谐、统一,既展示立意精神,有营造直观效果,力求体现画由心生,境由心造的艺术魂魄。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行笔灵动,粗细交错,画水则激流卷浪,画云则云气浮动,尤其是山水画,气势雄伟,又兼具秀雅之气。画作清爽、古雅、质朴、浑厚、大气、豪放,近看有质,远看有形,粗看有势,细看有味,动中有静,巨中有微,画中有意,画外有情,形神兼备,具备了中国水墨的新特色。

null

《豁开青冥颠》

杨琰认为想要运用好毛笔,一是要求做到对笔的功能的理解、掌握,不断深化。《书仪》中提到,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然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起笔要藏锋,转有波澜,收笔须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传统书法中有:“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折钗股”、“屋漏痕”等笔法的形容。欣赏时使人在视觉上联想到字的婉润、飘逸、刚健、厚重等,给人以审美感受。古人书之,以“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界,达到了上乘笔法之妙。强调“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

null

《清平乐·六盘山》

书法为心画,是对书法艺术最佳的诠释,而对立统一和易经,则是书法艺术最有效的理论架构,“笔墨当随时代”是清代一个和尚对艺术思考之后发出来的警语,而符号价值将是书法能在世界范围引领美学和艺术潮流的理论根据根据。杨琰书法作品整体章法取疏淡格局,行、间距明显,字字形断而意连,整齐疏密,自然一气,不鹜造作,形似苏体,但又比苏字灵秀。赵朴初的书法作品墨量饱和,墨韵丰腴,偶有飞白而无枯笔,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胜在趣韵,给人一种平和大度、雍容不迫之感。

null

《家和万事兴》

杨琰在年轻时争得一份荣誉,一旦具备了相应的资格后,但将一份痴心归于淡泊。淡泊是一种舍弃,一种放下,一种醒透,总之是一种生命境界的修为。至少需要两种渠道:一是天性的自甘淡薄和自守枯寂;二是个人的自我修炼。杨琰传授书法的经验时说:“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不悟此道者以为,书写时疾速刚猛就能体现笔力,其实大错特错。笔力的运用就像打太极拳一样,手臂要做到“松”。运笔时,肩、肘、腕、指要协调用力,方能力注笔端。有好多人抓笔时捏得太紧,整条胳膊都用起劲来,这样就“僵”了。手臂越僵时肌肉对神经的压迫就越大,手指稍节神经反应就迟钝,不灵活,很难达到随心所欲的效果,故而一定要放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