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谢利哈诺夫爷孙雕塑作品赏析!

康斯坦丁 谢利哈诺夫 《爱因斯坦》 雕塑 青铜 33×20×30cm 2009 中国美术馆藏

康斯坦丁 谢利哈诺夫 《爱因斯坦》 雕塑 青铜 33×20×30cm 2009 中国美术馆藏

肖像雕塑,熔铸与雕刻了种族特征,文化特性和时代特点,以其鲜明的形象成为地域、民族、国家、历史的象征。

一尊雕像的文化内涵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的表情。

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藏作品展,我和美术馆同仁出访白俄罗斯。期间,在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的协助下,我得以与雕塑家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1967-)先生第一次会面。在明斯克艺术区康斯坦丁工作室台架上众多的雕塑中,霎那间,几个似曾相识的形象使我心灵为之一震,齐白石、巴金、白杨……这神韵一闪的灵光,仿佛“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揭开了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记忆。

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列昂尼德布罗涅沃伊(演员)雕塑 青铜 26×19×21cm 2012 中国美术馆藏

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列昂尼德布罗涅沃伊(演员)雕塑 青铜 26×19×21cm 2012 中国美术馆藏

这批肖像雕塑有三十多件,为五十年代中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也有普通劳动者。作者是康斯坦丁的爷爷谢尔盖·谢利哈诺夫(1917-1976),他是首批获得苏联列宁奖艺术奖项的白俄罗斯雕塑家。他曾于1956-1957年期间,随苏联艺术家联盟访问团到中国考察、创作。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与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交流,并进行速写、创作和风景写生。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一位白俄罗斯艺术家对中国的深情和对中国人的理解,也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中国和苏联的关系。

一个外国人塑中国人的像,其根本不仅在于生理结构,更在于文化和心理。谢尔盖以他的热忱、真诚,以他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情感和敏锐,以他深厚的功底和富有表现力的创造,为这段历史留下了恒久的记忆。

谢尔盖 谢利哈诺夫 《作家巴金像》雕塑 石膏 1957(创作于上海) 47×32×23cm

谢尔盖 谢利哈诺夫 《作家巴金像》雕塑 石膏 1957(创作于上海) 47×32×23cm

谢尔盖登天坛,领会“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仰观人民英雄纪念碑,拜谒鲁迅博物馆、徐悲鸿故居,他在“碧云寺”“卧佛寺”感受到佛像的“慈悲与威严”,以及 “独有的形式阐述着佛教与中国的历史渊源”。他去苗族、黎族地区,去农场、工矿、学校、戏院、博物馆、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戏剧和国画心存敬意。他和中国百姓共度春节,发出“渴望下次来中国时再回到这些可爱的人们中间”的愿望。

谢尔盖认为中国人很有修养。他和巴金在北京街头散步时,常常看到巴金与他的铁杆粉丝们互动,他感受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平易近人。当然,令他永远铭刻于心的是他为齐白石塑像的梦想实现了,且白石老人还在像上签了名字。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有如下记载:

康斯坦丁 谢利哈诺夫 《大卫》 雕塑 青铜,钢 160×22×22cm 2005 中国美术馆藏

康斯坦丁 谢利哈诺夫 《大卫》 雕塑 青铜,钢 160×22×22cm 2005 中国美术馆藏

我们满怀欣喜拜访了世界著名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当时已是97岁高龄了……

可惜他睡着了……我们有点儿失望,我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之后他的儿子对我解释说:齐白石已经等待我们很长时间了,等啊等啊就睡着了……但是,从他睡着的姿势和表情来看,他似乎沉浸在深思当中。

齐白石睁开眼睛,望着我们看了很长时间,有人搀扶他站了起来,之后他眼里闪烁出光亮。他重新振作起精神,眼睛变得异常敏锐,而且有光芒。

我盼望今后还能有机会再次拜访这位老人……

谢尔盖 谢利哈诺夫 《车夫》雕塑 青铜 1960 (石膏材质在上海创作于1957年)

谢尔盖 谢利哈诺夫 《车夫》雕塑 青铜 1960 (石膏材质在上海创作于1957年)

由此,可知白石老人艺术智慧之灯的闪亮,同样辉映着这位来自白俄罗斯的雕塑大师。谢尔盖对中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为他准确、朴素、鲜活地表现五十年代的中国人形象找到了灵感。齐白石素描像中睡着的神态,几笔勾勒、寥寥明暗、闭目张嘴,似听艺术大师温润而富于节奏的呼吸。李桦面部木刻般的深沉皱纹;白杨的娴静优雅;袁雪芬的戏剧程式表情;唐弢作为评论家的眼神;巴金洞察人生的沉思;蒋兆和的悲天悯人……广东矿工的坚毅;南京车夫的朴实勤劳;乡村郎中的专注;劳模的英气;农民的憨厚……

谢尔盖刻塑了当时中国的人间百态,由像及神,在中国社会与中国人之间实践了他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表现。五十年代的中国,人们的思想相对统一,民风淳朴,塑像的写实之风,神形兼备的表现方式,表达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塑像着意于社会现实、民族历史与政治环境之下的生活、思想状态与社会角色之间关系的阐释与表现,渗透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价值认同,体现了对艺术功勋的敬重,对普通劳动的礼赞。共产主义理想与人民性情怀统摄于作品文学情节和瞬间表情的表达之中。

谢尔盖 谢利哈诺夫 《广州船夫》雕塑 青铜 1970(石膏材质创作于1957年)

谢尔盖 谢利哈诺夫 《广州船夫》雕塑 青铜 1970(石膏材质创作于1957年)

可以说,谢尔盖的艺术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成为时代艺术的代表而载入美术史册。

而出生于1967年的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作为谢尔盖的孙子,在艺术上,既有隔代遗传的细胞,也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社会结构的转型,意识形态的变化,价值观的改变,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的多元,使得康斯坦丁更多地对哲学问题和人性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引发了他在现代艺术语言形式维度上的探索,具象写实已不仅仅是承载人类情感与审美的唯一方式。康斯坦丁追求从客观形体的解构重建到抽象构成的表现。西方十九世纪以来,从罗丹(Rodin 1840-1917)、布代尔(Bourdelle 1861-1929)、马约尔(Maillol 1861-1944)、马蒂斯(Matisse 1869-1954)、毕加索(Picasso 1881-1973)、亨利·摩尔(Henry Moore 1898-1986)、贾科梅蒂(Giacometti 1901-1966)等大师在内容与形式同构关系中创造性的表现,予人们对形体的意义以新的启迪。哲学的意义在于对普遍规律的归纳,抽象艺术的价值在于对造型本质的把握。康斯坦丁正是在哲学与抽象之间游走,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所有人像的表情被凝聚与固化于形体中,世俗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在物质的体块造型与刻痕中化为视觉语言,而呈现着凝定与冷峻,恒久与超越的审美气象。

谢尔盖 谢利哈诺夫 《上海工人头像》雕塑 石膏 1957 40×18×20cm 艺术家家庭收藏

谢尔盖 谢利哈诺夫 《上海工人头像》雕塑 石膏 1957 40×18×20cm 艺术家家庭收藏

所谓雕塑的张力、物质的生命、艺术的风格、创造的个性……我以为,康斯坦丁实现了从现实情感表现到人生哲理的反思,从具有表现性具象写实到富有普遍规律的抽象表现的飞跃。

从谢尔盖·谢利哈诺夫到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祖孙两代的艺术,可以看到白俄罗斯雕塑艺术的这一段雕塑发展史。

我当即向康斯坦丁发出邀请:到中国美术馆举办祖孙两代雕塑展!

康斯坦丁当时没有反应过来,觉得这是一个梦。而今,这梦已圆。遗憾的是,谢尔盖和他所塑过的中国人都已不可能看到这个展览。不过,在中国与白俄罗斯两国建交25周年之际举办这个展览,也是对所有为文化交流做出过贡献的前辈们的慰藉。

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深刻的是心与心的沟通,而文化艺术中的心意和情意是最直接的。谢尔盖53件作品和康斯坦丁92件作品的展示是这种情意的表达。特别提出的是谢尔盖的部分作品来自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别雷尼奇地区V.K.比亚雷尼茨基-比鲁利亚美术馆,白俄罗斯国家文学艺术档案馆。特别感谢的是康斯坦丁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其祖父谢尔盖雕塑作品30件,捐赠他本人创作的作品29件。它们已成为中国美术馆11万件藏品中的一部分而汇入美的洪流。

中国正实现着伟大的复兴,文明互鉴是促进世界相互了解的基础。相信这个美好的中国记忆必能在中白两国未来持续进行的人文交流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内容节选自《收藏投资导刊》杂志2018年3月刊总174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