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家玩起了火药、水墨……

蔡国强作品

蔡国强作品

瓷器、印刷术、火药、榫卯结构等是中国古人的发明创造,太湖石、园林、古典家具是中国传统生活环境中的典型物质资源,这些发明创造及物质资源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而当艺术家将中国这些传统的典型元素融入其创作时,其作品便成为古今、东西文化对话的创造性艺术语言。

传统文化的“核”炸出国际范

运用传统发明创造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不在少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蔡国强以中国火药为载体的艺术实践。由于蔡国强常用极具中国特色的火药进行规模宏大的爆破计划,因此使其成为国际当代艺术圈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国艺术家。在蔡国强的作品中,火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成为传统、历史及文化积淀的一种结果。在蔡国强手中,火药被点燃,瞬间爆破与消失,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火药在画布或画纸上激燃后,留下格调淡雅、气韵生动的图案,这似乎与中国文人画所追求的境界不谋而合。火药在燃烧过程中,漫天烟火稍纵即逝,但留下的痕迹却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化含义,蔡国强以火药作为艺术演绎手段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述,同时也在国际范围内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在蔡国强的作品中,亦有不少以传统文化典故或神话故事为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代表作。“草船借箭”是古代三国中的著名典故,原指借助他人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蔡国的装置作品中,《草船借箭》象征的是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面对的文化境遇。船身“中箭”象征着西方对东方文化输出、与武力扩张,而“借箭”则代表了东方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与智取,插在船尾的小红旗似乎在告诉观者草船的身份,这是一种文化隐喻的典型体现,蔡国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消融中国与西方社会对于文化的误读。如果说《草船借箭》展现了蔡国强的国际视野与格局,那么《愚公移山》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他锲而不舍的艺术信念的表达。蔡国强为了完成这件装置作品,从中国各大名山借来大卵石聘请当地人民合力搬下山,借用货船将石头运往世界各地展出,最后再返送回国内,石归原位。

上海:黄浦江上演“白日焰火” 蔡国强为个展《九级浪》造势

上海:黄浦江上演“白日焰火” 蔡国强为个展《九级浪》造势

古老的介质在碰撞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综合材料艺术家刘建华的创作中,中国传统的陶瓷是他擅用的表达媒介。陶瓷经刘建华的手,变成了易碎的榔头、抽象的墨滴、气质硬朗的现代化城市建筑、日常用品,甚至是材质柔韧而脆弱、具有东方古典意蕴的窗棂、枯骨、苇叶、纸、落叶。这些与陶瓷本身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作品,很容易让人对陶瓷产生出一种陌生感,进而也让观者关注到它一些被忽视的特性。

除了火药及陶瓷,榫卯结构作为中国古建筑建造、家具制作的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其同样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亦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家傅中望的创作中,榫卯结构成为其艺术的表现方式,在傅中望的作品中,他将榫与卯之间相互穿插、联结、分离的关系同天人关系、人人关系及文化关系相对应,从而作为他对生命、世界和现实的艺术思考。

在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中,除了借用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以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家具等为代表的传统生活资源亦是其当代艺术创作中常用的元素。其中,艺术家王天德在其作品《水墨菜单》中也在此方向上做出尝试,他运用中国古代的古典家具等物质资源,以真实的事物为媒介,将涂有铜粉、水墨的宣纸包裹在实体的器物上,完成了传统水墨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转换。艺术家希望通过将西方立体主义艺术手法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方式相融合,由此试图为中国古典水墨寻求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另外,艺术家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创作亦极具代表性。展望以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太湖石为原型,手工打造出光滑闪亮的不锈钢山石,这种不重意义、重视觉冲击的新图像,既似乌托邦的隐喻,又如现代化的镜像,深刻反思着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中重塑传统的重要命题。

王天德 《水墨菜单》

王天德 《水墨菜单》

文化典故及神话传说在当代的应用

在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中,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典故、谚语等文化资源的借用同样较为常见。在当下文化艺术日趋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此类艺术创作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题材与内容,塑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拓宽了路径。

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中,徐冰较为擅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典故中寻求创作灵感及素材,其装置作品《紫气东来》《猴子捞月》便是根据中国古代典故转化而来。作品《紫气东来》是对中国这一成语的巧妙运用,徐冰从中国文字中寻找与天气相关的云、水、雾等象形字样组成长约8米的“紫气”,采用磨砂化的有机玻璃并选择大、中、小三种造型来增强云气的质感,再通过对这些象形文字的恰当组合排列以表现云气的流动感,从而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虚实韵味及美好寓意在空间中的恰当转换。《猴子捞月》同样是徐冰对中国古老寓言故事的转化,此件装置作品用中、英、法、俄、日等国家的不同文字,以及盲人所用的点字组成“文字猴”,而后用黑色颜料涂于木质的文字上进行组合悬挂,这种串联的方式与民间故事中的“猴子捞月”较为类似。而徐冰的这件作品也通过对文字的巧妙转换体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诙谐幽默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另外,近两年徐冰所创作的装置作品《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及《凤凰》同样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典故及神话传说存在一定关联。

徐冰的作品《凤凰》

徐冰的作品《凤凰》

对“传统”多样化的阐释使得当代艺术呈现出诸多新可能。而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并不是一种新生的突兀艺术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讲,此类艺术创作在视觉元素上显示出中国文化的本土化特征,也是对西方当代艺术创作方式的借鉴与创新,由此亦使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多元的文化艺术生态。

内容节选自《收藏投资导刊》杂志2017年11月刊总166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