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大学生读《天龙八部》、《狼图腾》时,美国顶尖名校学生在读什么?

本文授权转载自假装在纽约 ID:mr-jiazhuang 高考结束,又有一批年轻人即将进入大学,开启

高考结束,又有一批年轻人即将进入大学,开启自己人生的新阶段。在这样一个时候,其实很有必要想一下:大学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多已经就读的大学生、乃至从大学毕业多年的人都不一定能说清楚,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个途径。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就更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次跳出自己出身的阶层、从此改变命运和人生轨迹的机会。

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道理人人都懂,当然也没有错。

但是,如果仅仅把大学当成是职业培训所,仅仅把大学学历看成是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敲门砖,那就太辜负大学这两个字,也太辜负自己人生中最好的四年时光了。

离开家庭的呵护又还没有接触社会,这缝隙之中象牙塔里的四年,除了用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应该用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认识了解整个世界人类社会运转的一些基本规律,校正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进而建立自己基本的逻辑体系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真理”(Veritas),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借汝之光,得见光明”(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复旦大学信奉的是“自由而无用”,这些都是大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生之中,再也不会有这样奢侈的四年时间,让你可以无所顾忌地去追逐那些无用的东西。同样再也不会有这么一个自成体系的空间,让你可以躲在里面不做那些功利的计较。

今年是哥大建校265周年,前不久的毕业典礼上,哥大校长李·布林格(Lee Bollinger)说,“我们周围的这些圆柱、横梁、三角形门廊、穹顶、古典铭文、上升的台阶,还有这些花岗岩、石灰岩、大理石和砖筑起的墙,共同传递着一个信息: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宇宙”,听着让人振奋和感动。

美国的大学普遍重视人文通识教育,本科阶段的头两年基本上不学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去广泛涉猎。这个风气最早由哥伦比亚大学带动,后来其他大学纷纷效仿,但哥大的通识教育至今仍然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哥大有个非常牛掰的通识教育体系,叫“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哥大人习惯称为哥大本科教育的基石,让全美的高中生心向往之,也是哥大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

核心课程是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不分专业都得学。整个课程一共有十门课,涉及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等等各个人文学科领域,五十几个学分,占到总学分比例的将近一半,剩下一半才是专业课和选修课。也就是说,核心课程的地位比专业课还要高。

其中最重要的一门课叫《当代文明》,以惊人的阅读量和激烈的课堂讨论著称,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一系列与政治、社会、道德和宗教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人类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和智慧。

阅读书目里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康德《道德形而学上的奠基》、卢梭《论人类不平的的起源》、达尔文《物种起源》、马基亚维利《君主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等等,被学生们戏称是“死人、白人、男人”(dead white males)的作品。

这门课采用小班制教学,每个班最多不超过22人,每年1000多名学生被分成几十个班,课堂上有大量脑力激荡的课堂讨论,一年下来还要交12篇小论文和1篇长论文,所以如果你想不好好啃那些著作然后加以消化,是很难混过去的。

教授们要求学生们不要死读书、不要把那些经典著作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希望他们从中探索出支撑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运转的那些思想脉络,然后找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在今年哥大的毕业典礼上,布林格校长就又提到了核心课程。其实几乎每一次致辞他都会讲核心课程,因为这真的是哥大一个很值得自豪的东西。

但今年比较特别的是,核心课程创立于1919年,到今年正好是100周年。

100年前的1919年,一战刚结束,整个西方世界处在一个非常混乱、各种思想剧烈冲突的时代。

“西方文明迷失了方向,政治和经济的分化使现状越来越难以维持稳定。对俄罗斯的恐惧,伴随着劳工中日益加剧的动荡,使那些希望保持世界现状的人感到恐惧和惊慌。所有这些社会不稳定的力量转而在矛盾升级后被镇压和审查,激进分子、反对派、异教徒、外国人和移民这些边缘人口成为了替罪羊。”

作为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的一个回应,当时哥大开设了《当代文明》这门课,希望能从先贤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到当下问题的解决之道。

那之后,哥大又逐渐开设了文学、艺术、音乐等必修课,最终就变成了现在的“核心教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一代又一代的哥大人证明了这个课程在培养开放性思维和智慧方面的价值。

今天的西方社会,其实有点类似100年前的情形。在一个不学无术对真理毫无敬畏之心的总统的煽动之下,美国出现了很多混乱的局面,对其他国家的仇视、对移民的攻击都有冒头的倾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布林格校长重提核心课程的历史,希望所有毕业生能牢记自己在这些课上学到的基本价值。

在前几年的毕业典礼上,他也曾经说过,“核心课程之于哥大,就如同哥大之于社会,你从哥大学到的一切将会大有用处。它使我们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推动我们不断探索那些人类共同的真理。将来无论你身处何处,所做何事,都会将核心课程的精神投射到周围的世界。”

哥大和其他美国大学的这些经验,对我们来说很有参考意义。目前我们国内的大多数大学似乎对通识教育还不是特别重视,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课,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太多别的要求。

想象一下,一个美国大学生,不管是读数学、物理、化学、金融还是计算机,他在大二的时候在拼命苦读的,是柏拉图、康德和卢梭,这个画面是很震撼的。

反观国内的大学生呢?前不久有文章列举了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对比,中国大学生读的最多的书大多是、《狼图腾》、《天龙八部》一类的通俗读物,让人汗颜。

不是说这些书不好,但它们对思维的训练、它们所提供的智慧养分显然无法和那些经典著作相比。有一天,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和美国的大学生面对面站在一起,相互竞争,这将是我们吃亏的地方。

所以我的一个建议是,在大学的四年里,除了学好专业课,也可以有意识地去逼着自己读一些人文类的经典著作。除了柏拉图和卢梭,也要读一读《史记》、《论语》这样的中国古代典籍,它们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

前两天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地铁上说中文都不自觉地压低了声音,因为隐隐感觉到了空气中仇视移民、排斥外语的气息。

四年以后等你大学毕业,特朗普很可能会连任成功开始第二个任期,而他所搅乱的这个世界或许会变得更加混乱,你可能会面对更多更激烈的价值观的冲突:开放与封闭、包容与对峙……

有时候你会悲观,有时候你会困惑。

这个时候,你读的那些经典著作,你从中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东西,笃信的东西,会在你的脑子里形成一个体系。

而这个体系,可以给你力量、给你慰藉,帮你校正自己在这个越来越混乱的世界里所应该处的位置,帮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你看清什么样的人生对你来说才有真正的意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