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恋人”叫炸弹

梁新宇守卫维和小组据点

◀梁新宇在海地维和

▲工作中的梁新宇

梁新宇认真排除爆炸物

梁新宇穿上厚厚的排爆服

每次约会,总是选择熙来攘往的人群

你不购物,却约在超市商场

你不坐车,却登上公交站台

还有一次

你想旅游,差点上了飞机

全部乘客被你吓着

幸亏我及时赶到,才将你挽留下来

……

我说,我生就是为你而来

……

这首诗叫《沉默的爱》,出自70后警察、理工男之手。文字悱恻缠绵,似氤氲柔情无限。单从专业角度来说,它算不上多么好。然而没人会想到,作者梁新宇从事着危机四伏的排爆工作。这首诗的抒情对象,竟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爆炸装置。

梁新宇——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枪支及危爆物品管理支队民警,2003年入党,所加持的荣誉令人肃然:中国首批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机枪手、排爆手,获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维和警察勋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荣记个人二等功二次、个人三等功三次;2018年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这些,算不算是对他18年安检排爆岁月的些许嘉奖?

A一口冷气

梁新宇倒吸一口冷气,心像被利刃狠剜、生割、碎裂——田里两具遗体,一名民警,一名辅警。凝固的血、破碎散落的瓦片……

暮色阴郁合围。空旷田边,一名年轻女子挣扎嘶喊着。几名民警淌着泪拼命拉着她,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女子是牺牲民警何万胜的未婚妻。这对相恋多年的情侣,本打算次日去领结婚证。

发生在2003年2月23日的这一幕,此后再未淡出过梁新宇的脑海:案发地一农妇自制土炸药欲报复亲戚,因炸药保存不当发生伤亡事件,警方在转移剩余炸药时发生意外,一名民警和一名辅警当场牺牲。

遗体,是梁新宇与同事抬出来的。那年,梁新宇27岁。对于从事排爆工作不到两年的梁新宇而言,那惨状在内心掀起的巨大冲击波,甚至远远超出了爆炸本身。

那时,梁新宇从警不到5年。1998年7月,他从大连轻工业学院机械电子本科专业毕业,适逢重庆市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警察。在父亲鼓励下,他顺利考进治安总队,2001年被选入新组建的枪支与危爆物品管理支队。

这是一个全新领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非常高。他起早贪黑钻研操作、认真研读各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安检排爆培训……渐渐地,他开始掌握专业设备使用和拆弹排爆技巧。“必须勤学苦钻,慎之又慎,把风险减到最小。因为,一次失误,后果难以想象!”

B70斤排爆服

似乎老天在刻意考验梁新宇的胆识和单兵作战能力。不久主城发生一起涉及炸弹的案件,梁新宇受命前去。领导问:“小梁,你也学了有些日子了,应该出师了。这次能独立操作吗?”

望着期待的目光,梁新宇心跳加快。“我?”他略一踌躇,咬咬牙:“我想,可以的。”

现场,两名同事吃力地帮梁新宇穿上重达70斤的排爆服。尽管平时训练跟师许多次,但这一次完全不同。同事一边穿一边叮嘱再三,四周是默默忙碌开展保障工作的人。“哐!”头盔扣下那一霎,他似乎被抛到孤岛上,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袭遍每个毛孔。

他定定神,深呼吸,反复默念:“得靠自己了,没人能帮我了。不能怂,不能退,我必须上,不能失败!”

屏蔽信号、探测装置,确定爆炸物属性和结构后,破拆开始。梁新宇清楚,如果炸药达到0.5公斤TNT的当量,两三米距离左右,排爆服仅可保其不受重伤,无性命之虞。如果当量更大,那就只能凭技术决定生死成败了。而此时,他并不知这枚炸弹威力到底有多大。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深海样瘆人的静默。一个多小时后,“咔嚓”他用剪刀剪断了雷管线——他成功了。

取下头盔,如重返世。梁新宇大汗淋漓,手微微颤抖。站在阳光下,他有一种想大哭的冲动。那是终于战胜恐惧的自豪,战胜自己的激动。“战友牺牲,让我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残酷和危险。我不能有一次失败。走过‘第一次’这个关键节点后,我忽然不怕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C一年维和

梁新宇渐渐开始独当一面。很快,一次更大的考验来了。2004年5月,经过严格挑选,他成为中国首批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与战友奔赴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一下飞机,浓烈硝烟味扑鼻而来,炮火轰鸣震荡耳鼓。气候炎热、疾病肆虐、战火纷飞……每天,梁新宇所在警队顶着灼灼烈日、冒着炮火冷枪完成各种任务:武装巡逻、武装执勤、武装清查等等。除了排爆,他还是一名机枪手。

上世纪80年代,梁新宇读中学时就进入了射击队。他似乎对枪弹有种与生俱来的“亲近”。起初,见学校队员们练习射击,他也手痒痒,便找到教练毛遂自荐。教练看看这个眼神沉稳的男孩:“想试试?”梁新宇点头,接过枪,在教练指导下像模像样瞄准、击发,上靶率出人意料。教练眯眼笑了:“好吧,从现在起你就跟着我了。”

射击看似很酷,训练相当艰苦。无论风吹日晒严寒酷暑,一端枪就是一两个小时不动弹,单这一点,心性浮躁的人就难以持续。但梁

新宇从无多话,一练就是几个小时,雕塑样纹丝不动。没多久,在重庆市青少年运动会上,他拿了铜牌。“这孩子吃得苦,守得住,是棵好苗子。”教练很满意。

从警后,经过不间断高强度训练,梁新宇的射击技术以及综合素质更臻成熟。

到达海地后不久,他们便亲历了治安环境的残酷。一天,在海地首都太子港,5名当地警察驾车巡逻途中,遭遇暴徒炸弹袭击而身亡。梁新宇随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来不及恐惧,现场还有无炸弹?有无连环爆炸的可能?除此外还有无隐藏的其他危险?不知道……

梁新宇和队员们立即实施警戒,他冒险进入中心现场,首先确定了炸弹类型,随后仔细清理搜爆,清除周边可疑物。警报不彻底解除,危险便始终存在。

几个小时后,搜爆完毕。不知是暑热,是劳累,还是紧张,梁新宇浑身像从水里捞出来一般。他庆幸又躲过了一劫,他还活着!

那是他此生见过的最惨的爆炸现场。他深知,自己与战友们也随时可能遭遇同样的致命袭击。执勤中,时闻枪声大作,顷刻间弹雨泼来。作为机枪手,他必须钻出车身站在车顶观察警戒,好几次子弹呼啸着擦耳飞过。他们深知,在威力巨大的炸弹面前,就算藏身装甲车里也无济于事。

2005年,他们圆满完成使命回到祖国。走下飞机,一眼望见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梁新宇的眼睛濡湿了。他更深地明白了,和平、安宁对于国家和人民有多么重要。“以前在国内体会不深。这一年,我终于体会到了,身为中国人,我是多么幸福!”

海地一年,永远镌刻在他的记忆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残酷环境,让他愈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以及为保护生命去付出去牺牲的价值所在。曾经青涩的年轻警察,在血火淬炼中已然成长,成熟,坚韧,无惧。

D百余起现场

整整18年,梁新宇先后参与处置百余起涉爆现场,多次成功拆除各种复杂的爆炸装置,二十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排爆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用排爆罐将爆炸装置转移至空旷地带,用专用设备销毁;二是近距离人工破拆。前者安全系数较大,后者危险性陡增,一旦失误几无弥补可能。采用何种办法,都必须由排爆手根据现场状况综合评判抉择。

一次,几个绑匪仓皇逃窜,将爆炸装置弃于闹市现场。梁新宇奉命前去,与队友们将爆炸装置转移到郊外一处无人工地。用仪器屏蔽现场信号后,通过设备透视,初步确定是一个威力巨大的爆炸物。“拆开它,找到破案的线索和证据!”他决定手工破拆。

穿着排爆服,闷热难当。队友不断拿来矿泉水,拧开,帮他倒进嘴里。他趴在地上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动作缓慢而吃力。一小时过去了,正全神贯注破拆中,一个同事告诉他,屏蔽设备快没电了!

作为专业人员,进入排爆现场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屏蔽隔绝信号,以排除外来装置对爆炸物的遥控。屏蔽设备满电至多工作一小时,而此处空旷区没有充电条件。一旦外来信号进入就可能触发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梁新宇心一紧。爆炸装置就在眼前。“要不,我们先撤出,然后销毁它?”同事紧张地望着他。他深吸一口气,尽力稳了稳。摧毁,最简单,自己也安全。可证据随之毁灭。谁能保证嫌疑人不会再次铤而走险?谁知道他们下一个袭击目标是谁,在哪里?

再三权衡后,他决定:继续破拆!这枚装置,他有把握拆除。而风险,由他来承担。他要冒死给案侦部门寻找线索和证据,要将嫌疑人继续作案的可能性压缩至零。

除核心现场几人,其余人迅速撤到安全地带。所有人只能眼睁睁望着他,时间近乎凝滞。难熬的沉寂中,似乎能听到怦怦心跳……

揪心的两小时后,雷管线被轻轻剪断。雷管与炸药被小心分离。炸弹终于被拆除。看到梁新宇艰难比出的手势,战友们长舒了一口气。

筋疲力尽的梁新宇慢慢站起,汗水几乎模糊了视线。体力消耗接近临界点,加上精神高度紧张,三四月的天,感觉如同跑了上万米。根据拆除的内部装置,警方很快锁定几名嫌疑人并将其全部抓获,一颗“炸弹”被连锅端掉。

E一首诗

也许工作太累,回家后梁新宇便成了“宅男”,不大喜欢出门。一次,他难得与妻子一起去看了场电影《拆弹专家》。听说电影讲述了排爆警察的故事,他想看。剧中两处情节令他尤有感触。一个是排爆失败,身绑炸弹的年轻警察,在临死前拼力克服恐惧,反复高喊:“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

一个是剧终,为保护民众,刘德华饰演的排爆警察拖着被子弹打穿的腿,逆向穿过四处逃散的人群,毅然向载有500公斤炸药的车跑去。为了民众的生,他一步步冲向了死。

看到警察最终牺牲,妻子惊惧万分,抓着他的手连连说:“天呐,你们这工作原来这么危险!这太危险了!”梁新宇忙安慰她:“咳,你不要相信这些,电影都是虚构的嘛,哪有这么危险?”

他不得不说了假话。他甚至有些后悔带她来看这部电影。这些年,在亲人面前,对于自己的工作,他习惯了缄默。说出来,危险并不因此减少一分,反倒会让家人寝食难安。他长期奔波出外勤,节假日也难得休息,夫妇俩总是聚少离多。给不了爱的人多少陪伴,怎忍心还给她添忧?

但梁新宇从内心认同剧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如果前方是危险甚至死亡,需要警察献出生命去换取其他生命,他绝对不会犹豫。“这不过是一个排爆手的基本职业素养。对,就像剧中排爆专家所说的‘用生命去保护生命。’”

这个自称“一写文章就头疼”的理工男,居然在一次单位征文活动中写出了一首诗《沉默的爱》。令人谈之色变的炸弹,在他诗句中摇身一变成了“相爱相杀”的爱人。

……

每次相见

我都戴上大头帽,穿上结实的棉衫

透过厚实的玻璃

谨慎地拨弄你的心弦

小心地将你心思来猜

时刻准备着,承受你发泄坏脾气的畅快

还好,每次你都听我的话,很乖

你从不问我

为何受尽折磨

还要对你悉心相待,包容你的野蛮耍赖

你可知道

这是命运的安排

是排爆手许给炸弹的生死情缘

内心何等强大,才有胆拿危难来如此调侃?得有多么无畏,才会以诗意去描摹未可知的风险?这不是普通人能想象并回答的天问。

答案,想必在梁新宇心底。那一定是源于一份爱,虽沉默,却胜过千言万语;看似云淡风轻,然能抵雷霆万钧。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特约记者 程华 受访者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