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检测|智能穿戴检测标准与产品质量 安全风险分析

智能穿戴产品概况 智能可穿戴设备(Smart Wearable Products)是指应用穿戴式技术

智能穿戴产品概况

智能可穿戴设备(Smart Wearable Products)是指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配置的设备,将各类传感、识别、连接和云服务等技术综合嵌入到人们的眼镜、戒指、手表、 手环、服饰及鞋袜等日常穿戴的设备中来实现用户五感能力拓展、生活管家、社交娱乐、健康监测等功能,设备一般外形较为美观时尚且易于佩戴、具备一定 的计算能力以及拥有专用的应用程序和功能等特点。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智能穿戴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手腕佩戴类产品,如智能手环、手表等头部佩戴类产品,包括智能眼镜、头带,VR设备等;脚部佩戴类产品,如智能鞋、袜子、脚部运动传感装置等;其他身体佩戴类产品,如智能心率监测带、便携运动跟踪装置、服饰、珠宝、书包等产品。

本次风险监测选取了3种产品: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和智能鞋。



智能穿戴产品行业概况我国可穿戴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湾地区和以四川、陕西为主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和传统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其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生产 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一带,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华为、小米和小天才等。智能鞋方 面起步较手环手表类晚,目前代表性企业全国有数十家,主要集中在 福建、广东等传统制鞋场地。如李 宁、361°、特步、安踏等众多知 名的鞋企。

智能穿戴产品风险监测情况 

检验项目及判定依据目前,国外仅德国莱茵TüV推出了全球首个智能手环评估标准。该标准评估包括三个方面:安全性、可穿戴性和智能性。

国内由中 国可穿戴联盟于2015 年3月召开的 《中国可穿戴联盟标准》工作会上 发布了国内首个智能可穿戴行业标 准体系,预计2018年底发布首批联 盟标准。在国家尚未推行可穿戴设 备强制性认证标准时,本次风险监 测检验项目及判定依据见表1。

总体统计分析 本次风险监测共采样50批次, 覆盖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鞋 三种产品。其中,有17批次样品来 自实体店,有33批次样品来自网络 平台,其中本次采样的知名智能 手表品牌有苹果、华为、小天才等;知名智能手环品牌有华为、 小米、乐心等;知名智能鞋品牌 有李宁、特步、361°等。

风险监测试验中,共发现35批次产品 存在不符合项,占总采样50批次 的70%。按检测项目分析,本次 在对静电放电,辐射杂散和信息 安全三个方面发现了质量安全风 险,分别出现了2批次、8批次和 30批次的不符合。占总采样比分 别为4%,16%和60%。统计情况 如附图所示。

具体检测项目统计分析 

1.安全性(锂电池) 

本次采样共50批次产品中有9 批次采用不可充电的纽扣式锂原 电池,并不适用于检测方案中的 GB 31241-2014标准,本次不对其 进行电池监测项目检测。本次风险 监测实际检测电池41批次,符合率 100%,但是,在监测过程中还是 发现了一些潜在风险隐患:有4批 次电池高温使用试验后发生一定程 度的鼓胀,虽然电池本体不起火、 不爆炸、不漏液,但鼓胀后的电池性能受到严重影响;有1批次产品 内部电池本体上没有保护电路, 很容易造成电池外部短路,也存 在起火、爆炸或漏液的风险。

2.电磁兼容性 

(1)辐射杂散 本次检测的50批次样品中, 仅具有蓝牙功能的样品共33批 次,仅具有通讯功能的样品共10 批次,既具有蓝牙功能又具有通 讯功能的样品共7批次。采用检 验依据信部无[2002]353号和GB/ T 22450.1-2008标准要求对样品进 行辐射杂散测试,共检测出8批 次的产品不合格,占总采样品的 16%。其超标现象主要出现在工 作频段以外,会影响其他设备的 正常工作。

(2)发射机发射功率(等效 全向辐射功率(EPIR)) 检测结果表明,在正常工作状 态下,本次采样的智能穿戴产品具 有蓝牙功能的发射机发射功率(等 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都在 标准限值之内,且离限值余量较 大,未发现有超标的案例。这在一 定程度上说明,这种低功耗的智能 穿戴产品发射机发射功率(等效全 向辐射功率(EIRP))大部分符 合标准要求。

(3)静电放电 本次采样的50批产品中,静 电放电项目有2批次不符合,该项 目不符合率为4%。不符合现象 主要表现为空气放电(±8kV) 时,其中1批次样品出现死机并自 动重启的现象,另1批次样品在接 触放电(±4kV)时,出现屏幕 出现误动作现象。

3.信息安全性 

本次采样的50批产品中,身份鉴别项目有30批次不符合,主要不符合情况为:未限制非法登 陆次数、重置密码的短信验证码 由本地生成、未限制短信验证码 错误使用次数、智能可穿戴设备 绑定未进行人机校验和未限制密 码复杂度。

权限控制项目有3批 次不符合,权限控制标准要求: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 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 等客体的访问;访问控制的覆盖 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 题,客体和它们之间的操作;应 授予不同账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 务所需要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 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数据 传输项目有14批次不符合,主要不符合有三种情况:移动应用、 信息系统和智能穿戴设备终端两 两之间的数据流未加密。操作系 统的更新项目有16批次不符合, 表现为:未经用户确认并运行自 动升级产品操作系统;操作系统 更新未对更新数据包进行校验。

4.环境适应性 

(1)外壳防护等级 在本次抽检的50批次智能穿 戴产品中,部分产品未标识IP等 级,未标识的依据电子产品一般 规则划分为IP20。其中IP20(未 标称)等级产品30个,IP65产品 5个,IP67产品12个,IP68产品3 个。依据这些IP等级进行试验, 所有产品的I P等级的试验都合 格。

(2)交变湿热和冲击测试 本次风险监测分别对20批次 的智能手表和20批次的智能手环 进行了交变湿热,10批次的智能 进行了冲击测试,在两项测试中 均未发现不合格批次。说明智能 穿戴产品在这两方面的性能比较 好,质量安全隐患比较小。风险识别 根据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监测结 果和现阶段智能穿戴产品的典型 伤害场景,采用基于国家标准GB/ T 22760-2008《消费品安全风险评 估通则》的二维矩阵进行评估。通过7名专家根据本次监测项目中 出现的不符合现象,分别对智能 手表和智能手环为一类和智能鞋 为一类的典型场景进行研判并打 分,根据最大风险原则,判定此次智能穿戴产品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