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妈妈专访,虎妈and虎妞,北大妈妈谈北大女儿养成记

null

作者简介

裴军辉,笔名一飞,天音。

1987年7月自黑龙江省考入北京大学;1991年7月毕业后,就职于国家机关;1999年3月至今,从事专职律师工作。

2014年7月,其女儿全葳考取了北京大学。

访谈正文:

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加入咱们这个群体,与大家共同分享亲子教育方面的体会和感触。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书《伴你同行:一对北大母女的关爱与成长》的渊源。

我平时有记录自己心得与感悟的习惯,然后会把写就的短文放到我的博客上。《伴你同行》便是博客当中一部分文章的集合。在与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后,为了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我便将收录到书中的所有文章在博客中进行了删除。

而接下来我提及的博客当中的文章,是尚未收录到本书当中,目前在我的博客上可以读到的文章。

关于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我在《伴你同行》的序言中写道:

我不是教育家,没有逻辑严谨、哲理丰富的理论。我仅仅是一位陪伴孩子成长的普通母亲,只有对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极为平实的感悟。而其中的一些感悟,便形成了本书当中的一篇篇短文。

我想,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这些短文也许便是我的答案吧。

……

确确实实,我从未尝试将自己那点点滴滴的感悟加以归纳、总结、提炼,使其上升至理论的高度。不过正因如此,这样的感悟便更为纯粹,更为自然吧。

所以,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内容仍然是我切身的、真实的感悟。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受制于其自身的理念,不同的理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理念当然会决定其对待孩子的方式了——所以,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关于我本人的教育理念。

null

​1、理念之一:感谢孩子

这一理念最初体现于我博客中的文章《感谢孩子》,我在文中做了如下表述:

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

绝大多数的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时候,都会在心中埋下希望:或父母婚姻幸福,恩爱有佳,希望孩子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喜悦;或父母感情不和,难于相处,希望孩子能维系夫妻关系,改善家庭局面,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或父母认为人生在世,需要传宗接代,有了孩子,也对亲戚朋友有个交代……孩子们因此也就纷纷降临到了世间。

因此,与其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倒不如说孩子是父母自身的良好愿望的载体。

当孩子们用第一声哭声表明自己已经开始拥有了生命之时,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承载了父母的愿望,这种愿望甚至是父母全部快乐的源泉。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些孩子不能实现父母所寄予的希望时,他们的父母便失去了快乐。有些父母因孩子学习不好或所谓的没有出息,会打骂孩子;有些父母生活不和,会迁怒于孩子;有些父母在离婚时,会撒手不管孩子;甚至有些父母会因孩子身有残疾,而将孩子遗弃……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要依靠自己去把握,而不应当依靠下一代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或感情现状。否则,这对于孩子来讲,或许不很公平;因为对其自身的出生而言,孩子可以说是被动的。

因此,我们都应当感谢自己的孩子:因为在孕育孩子的同时,我们都曾经孕育了自己的希望。既然孩子无从抉择自己能否出生,那么即将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应该考虑自己的希望是否切合实际。而当孩子的出生和成长不能改变父母的生活状况,孩子不能实现父母的愿望的时候,父母亦应心平气静。

我感谢我的女儿。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希望她能分享我的快乐,我希望自己能分担她的忧愁。

女儿的快乐是我一生的希望。

感谢我的女儿。

……

事实上,对孩子怀有感激之心,有助于我们以谦和的心态引领孩子,有助于我们倾听孩子的心声,有助于我们与孩子之间形成平等、顺畅的沟通方式。这样的家长,很容易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并且,对孩子的感谢之情,不仅充盈于我们的内心,而且需要我们表达出来。《伴你同行》中的文章《从理想出发》是我在女儿班级“成人仪式”上,代表全体家长向孩子们所做的家长寄语,我当时以如下语言向孩子们表达了感激之情:

同学们,今天我要说的是,感谢你们!

因为作为家长,我们在孕育孩子的同时,都曾经孕育了自己的希望。

因为作为家长,由于孩子的诞生,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因为作为家长,我们深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我们不断地审视、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过程,便是我们提高素养、完善人格的过程。

还有,各位同学,由于你们曾经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是拼搏,你们脱颖而出,成为了人大附中的学生。于是我们这些家长,便能够有机会与这所享誉中外的著名中学进行交流与对话,便能够近距离地感悟她“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的开放、多元、包容的教育氛围,便能够欣慰地感受到你们日渐增长的信心以及日臻成熟的心智。

null

​2、理念之二:充分地尊重孩子

我在《伴你同行》中的短文《以尊重的心态坚守对孩子的爱》当中,提及女儿所在学校——人大附中校长、国务院参事刘彭芝曾经提出: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对此,我不禁有感而发:如果父母始终能够怀着一颗尊重之心,呵护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的言行,那么,孩子们一定能够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

我在博客中的短文《误读的“爱”》中,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自孩子能听懂话语开始,母亲便喋喋不休地教训着孩子,挑剔着孩子。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母亲都会以埋怨、责难的口吻予以回应。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地不愿意与母亲进行交流,甚至最终发展为以静制动,拒绝交流。

母亲痛苦万分地对好友说:“孩子是我亲生的,我能对他不好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希望他少走弯路,希望他能有出息,这不就是咱们应当给予孩子的母爱吗?我如果不是他妈,有必要管那么多吗?孩子怎么就不理解呢?”

说实话,对于上述“爱”的方式,我无法苟同,那是一种误读的“爱”。

健康的“爱”,应当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让对方体会到温暖,体会到轻松;误读的“爱”,只会让对方感受到窒息,感受到沉重。

……

在《伴你同行》中的短文《以尊重的心态坚守对孩子的爱》中,我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现今社会,很多职业都要求我们具备相应的资质,否则我们将被拒之门外;而且,如果我们不能够胜任某一职位,我们亦将被淘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成为父母的资质;即便不能胜任这一职位,我们做为父母的权利也永远无法被剥夺。

所以,我们真的应当感到庆幸。

只是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能否以尊重的心态,向孩子们展现我们的爱呢?我们能否坚守这样一种爱的方式呢?

我的这一理念也体现于《伴你同行》中的其他短文当中,比如《尊重女儿对于专业的选择》。我在文中写道:

由于女儿正在读高三的缘故,最近,与我熟识的人几乎都向我询问女儿的高考志愿问题。

我如实地将女儿的志愿告诉他们,于是一些人会提出不同的见解。我便解释说,这是女儿自己的选择,还是尊重她的决定吧。她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那就不留有遗憾了。

所以我想,对于女儿所选定的专业,我没有理由纠结,没有理由质疑,没有理由阻拦,没有理由不示以尊重。

null

​3、理念之三:培养孩子健康的独立意识

我在《伴你同行》中的短文《何谓健康的独立意识》中,记录了如下感悟:

我经常会遇到不愿意回家的孩子。他们独立,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其中不乏学习格外努力,在校表现尚好的学生。

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我以为,如果孩子独立意识的建立以他们与父母心灵的隔阂为代价,那就是令人心寒的教育结果。

而做为父母,当我们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时,应当在他们的心中注入绵绵的亲情。

由此,孩子的独立意识才是健康的,他们的内心才能更为丰盈。于是,当他们踏上远征的路途时,亦能够时时感知家中那盏祥和、温暖的明灯。

……

我在《伴你同行》中的《我看孩子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有如下一番讲述:

我有一个熟识的人。自他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在生活上、心理上都无暇关心他。他不得不努力地照顾着自己,并且承担起了许多家务劳动。高中毕业后,他独自远赴他乡。

如今,每当谈论起独立生活能力的话题,年过半百的他都会格外自豪,并不失任何时机地娓娓道来他的往事。

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却始终是年老体弱的父母的切肤之痛。

他与几任妻子均是一见钟情,闪电结婚。而与每一任前妻的婚姻生活,均有惊人相似的内容——双方义愤填膺、大打出手、相互仇视。眼见着他仪表堂堂、温文尔雅,却不知他为何能将几次婚姻都经营得如此糟糕。

诚然,相比于绝大多数人,他较早地具有了独立生活能力。但他却在成年之后,在与他人相处的人生之路上,一直牵绊着、搅扰着父母的心。

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并不能仅仅根据形式来予以判定。我倒认为,我们所倡导的独立能力,应该主要表现为健康的心理、成熟的心智、稳键的性情。

null

​4、理念之四:孩子需要鼓励

我的博客中有一篇短文——《鼓励 生命的动力》,我把它介绍给大家。

大约有十年了吧,几乎每个星期,我都要安排时间去登北京的香山。登山时,步履轻盈的我常常会听到人们的夸奖,也会吸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每每这时,我都会变得更加精神抖擞。

其实,最初登香山时,我总是拖着沉重的身躯,气喘吁吁。望着遥不可及的香山之巅——香炉峰,灰心至极。走在山路上,我都曾经不知道有多少次停下自己的脚步,甚至想转身而归。但经常会有人在经过我的身边时,笑着对我说:“再转几个弯儿,很快就到山顶了。”或鼓励我:“你已走一多半儿了,接下来的路不是很陡,你很快就能登上去了。”

听了这些话,我就会重拾信心,调整好情绪,最终还真的登上了香炉峰。

渐渐地,每当有人问我“香炉峰还离我有多远”时,我都会轻松地回答:“很快就到了,你已经走过最艰难的山路了。”尽管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还需要走很长甚至陡峭的山路,但我知道,他们如同最初的我,需要的是肯定的态度和鼓励的目光。当他们振奋精神,信心十足地迈出脚步时,我感到心里甜甜的。

我常常想,人在一生当中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及需要他人帮助的困境。有些时候,这种帮助并非是一种物质上的帮助,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哪怕仅仅是赞许的目光。这种鼓励会卸去我们的忧虑,抚慰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的希望,甚至会改变我们的生命轨迹。

鼓励,人类生命的动力。

所以,孩子同样需要父母的鼓励。父母那发自内心的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度过困境的能力。关于这一点,我在《伴你同行》中的《跌倒了 坚强地爬起来》一文中,做了如下讲述:

女儿大约2岁时,一次,她重重地跌倒了。随后,她一边哭着,一边倔强地、摇摇晃晃地独自爬了起来。当她看到大人们鼓励的目光,听到大人们赞许的话语后,又继续前行。

而今,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女儿跌倒了,摔痛了,但已然坚强地爬了起来。

女儿啊,人生虽然艰辛,却极为丰富——有理想,有付出,有泪水,有收获。

跌倒了,没关系,咱再爬起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