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炮战,一场经典的军事政治仗!

金门炮战,是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据守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惩罚性大规模炮击封锁行动,不仅是一场战役性军事炮击战,也是一场经典的政治外交仗。

金门炮战,从1958年8月23日开始,直至1979年1月1日发表《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这场历时21年的炮击战划上了圆满句号。

金门炮战第一战役阶段,为集中火力突击阶段,历时44天,共向金门岛发射47万发炮弹。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在短短两个小时内,人民解放军324门大炮向金门国民党守军发射57500发炮弹,创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炮弹密集的最高纪录。此次炮击,造成国民党军队400多人伤亡,金门防卫部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吉星文身亡,金门防卫部司令胡琏、参谋长刘明奎以及在金门视察的“国防部长”俞大维受伤。

金门炮战第二战役阶段,为“单打双不打”阶段,即1958年10月6日至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宣告结束。福建前线部队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实行双日不打、单日打。每逢单日,则有小规模炮击,或发射宣传弹,此后福建前线部队炮击次数逐渐减少,直到1979年中国和美国建交炮战停止。

金门炮战,是在特殊时代背景、选择特定对象而采取的特别作战行动,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决策谋划、亲自组织指挥、亲自外交周旋的军事政治仗,体现了一代伟人非凡的政治勇气、杰出的军事谋略、高超的外交智慧、深厚的民族大义。

从1958年7月中旬开始,毛泽东为炮击金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周密详实的作战准备,在炮战重要环节上反复权衡、慎之又慎。关于此次战役的前线指挥,毛泽东主席点了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兼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而不是主持军事工作的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一个是1949年金门战役的惨败之将,一个是夺取海南岛的首功之臣。选择叶飞担任前线指挥,意在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给了叶飞一雪前耻的机会。

炮击金门原定7月25日发起攻击,福州前线参战的三十多个炮兵营已全部进入发射阵地。27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暂停炮击,等候命令。这是因为7月31日,苏联赫鲁晓夫秘密造访中国,商谈建立中苏共同舰队一事。在炮击金门前,毛泽东与来访的赫鲁晓夫会谈,只字未提炮击之事。而且巧妙利用了赫鲁晓夫这次访华做足文章,给美国和蒋介石造成假象,仿佛中国炮击金门行动是中苏达成的协议,把赫鲁晓夫无形中绑上了战车。

毛泽东主席把炮击金门时间定在8月23日17时30分,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23日是联大紧急会议讨论通过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提案的第二天,选择这一天炮击金门将把全世界眼光转移到台湾地区,也有利于缓和中东局势关注热点。23日还是一个星期六,通常国民党军周末有个聚餐放松时刻,选择17时30分发起攻击,此时正是官兵洞外休闲娱乐之时,也是阵地工事防备懈怠之时,有利于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炮击首个波次造成金门防卫司令部首脑三死两伤,机关指挥中枢及阵地全部瘫痪,炮击时机选择至关重要!

炮击金门第一阶段首次打击即取得毁灭性战果,海上封锁也卓有成效。美国艾森豪威尔摸不清解放军大规模炮击金门的战役意图,立即调兵遣将,急忙调动五艘航空母舰,八十多艘巡洋舰、驱逐舰赶赴台湾海峡,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在远东最大规模海空力量集结,中东局势趋向缓解。

毛泽东主席把炮击金门当作一次火力侦察,并不是要登陆金门、解放台湾,而是侦察美国人的决心。这场炮击打出了美国人的底线,美国不会卷进国共台海之争,但也不会撒手不管,更不会被蒋介石拖下水做陪衬。毛泽东主席提出封控金门岛,只打蒋舰、不打美舰,以及单打双不打的原则,就是要把美军从台湾赶出台海,还要帮助蒋介石把金马外岛控在手里,阻止美国搞“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企图长期分裂中国的野心图谋。

金门炮战这场军事政治仗,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进入以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的新阶段。毛泽东主席根据战役发展态势,积极回应美方要求,将中美会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采取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方针。炮击金门,是中共高层从武力解放台湾向和平解放台湾的转折点,也是促成中美关系由对立对抗转向和解和平的起始点,并由此促成中美建交大事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

对于这场炮击金门一役,美国艾森豪威尔曾说:“金门炮战,毛泽东、蒋介石都赢了,毛泽东是个大赢家。我们美国人包括苏联都被毛泽东耍弄了好一阵,这是一场滑稽歌剧式的战争!”杜勒斯也说:“我们都上了毛泽东的当。他炮打金门,原来就是帮助蒋介石对付我们的,目的是守住金门。蒋介石也是毛泽东棋局中一个棋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