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陈德风:择一事,终一生

  从门外汉到国家电网技能专家,再到“四代同堂”的创新工作室掌门人,陈德风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  

从门外汉到国家电网技能专家,再到“四代同堂”的创新工作室掌门人,陈德风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

【劳动光荣劳动圆梦 讲述劳模故事】择一事,终一生

30多年扎根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电缆管道中,凭借着勤奋努力,从一名电缆专业“零基础”的退伍军人成长为国家电网技能专家,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创新成果、29项国家专利……这个励志故事的主角,就是陈德风,现任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苏逸电缆部主管。

日前,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进入公示阶段,陈德风入围敬业奉献模范组推荐人选,他也是江苏省电力系统唯一一名候选人。

从“门外汉”到技能专家:

“不是科班出身,就应该比别人更努力”

“第一天上班就要爬上15米高的电线杆,好不容易硬着头皮上去了,下来却费了更大功夫。连最基本的爬杆都完成不好,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职工?”1986年,22岁的陈德风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南京供电局工作,心情真是有点“彷徨”。

“不是科班出身,就应该比别人更努力!”陈德风上班吃大灶,下班开小灶,白天跟着班长学本领,下班后也不松懈,将工作时所学系统梳理并记录,编成属于自己的“武林秘籍”。

“记笔记的习惯源于我们的老班长。”因为什么都不懂,陈德风就跟着班长学。看到班长记东西,自己也跟着记一笔,没想到,这一记就是30年,他已经记了28个笔记本,写了1.1万余页,叠放起来有一个桌子那么高。

上世纪90年代,电缆安装的核心技术还主要掌握在国外,南京的所有电缆工程都由外国人独立施工。外方人员施工时,陈德风留心观察现场制作安装流程,将一些关键环节拍照记录,把现场电缆安装的核心要素都记在脑子里,等大家休息时,他再跑到项目部迫不及待地把电缆制作流程图全都画在本子上。陈德风一次次将电缆作业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本子越来越厚,专业也越来越精。

勤奋学习让陈德风逐渐脱颖而出。1995年,陈德风被选拔代表南京公司去美国参加电缆操作培训班。选拔赛的理论题有2000多道,陈德风把它们做成2000多张卡片。上班路上、工间、吃饭的时候,都掏出卡片学习,最终获得理论和操作的第一名。美国老师称赞:“中国工人OK!”

但陈德风并没有满足,他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考一张电缆高级工证。接下来的几年里,陈德风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先后参加了电缆高级工、技师等培训班。2002年10月初,国网江苏电力举办首届全省电力电缆专业技能大赛,他率队成功夺得大赛团体第一名,自己也获得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

靠技术创新完成一个个难题:

“我就是爱问、爱想、爱钻研”

2008年,陈德风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在长江二桥建设110千伏电缆过江通道。可是长江二桥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在桥箱预留电缆通道,带来的问题是,电缆怎么通过桥体?

当时正值7月,天气炎热,陈德风和设计人员在大桥箱体里进行勘察。箱体里没有电源,黑洞洞的,依靠每个人帽子上的灯光照明,更没有通风设备,闷热异常。经过详细勘察和认真计算,大伙儿制定了利用弹簧伸缩原理固定电缆支架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在电缆支架与桥体之间设置缓冲装置的方法,有效解决了产生共振的隐患。

此后,为了解决电缆管口热胀冷缩问题,陈德风和工作室成员认真研究国外的电缆伸缩节成品,查资料确定参数,反复演算建模,确定合理的尺寸,制定结构图纸,再到厂家咨询,选出符合要求的钢材,制作装置,再到调制成功,用了整整1个月,光图纸就画了11稿,成本仅为国外产品的七分之一。2013年,电缆管口伸缩装置获得国家专利。

“我就是爱问、爱想、爱钻研。”陈德风笑称自己是“十万个为什么”。在220千伏梅山钢铁厂、江北化工园的电缆改造任务中,由于电缆较粗、敷设环境复杂,用现有的施工方式无法满足工程要求。陈德风组织成立课题攻关小组,经过团队近9个月的努力,成功研发了电缆弯道敷设滑轮组、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等器具,填补了江苏省220千伏大截面电缆施工工具的空白,为工程顺利完工奠定了基础。这3项研发项目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把工作场所当作创新阵地,陈德风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创新成果、29项国家专利,得到国内外技术专家的称赞,使电缆技术实现中国创造。

做一名“工匠之师”:

是技术恩师,更是人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专家、江苏省电力公司技能一级专家……陈德风成长起来了,但他一直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

为了用陈德风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技术带动更多职工,2007年,南京供电公司成立了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年来,陈德风带出一批又一批徒弟,现在已是“四代同堂”。在陈德风手把手的教导下,徒弟们个个成为顶梁柱,工作室已成功向省市公司输送了数十名电缆专业技术骨干。

在徒弟们的心中,陈德风不仅是技术恩师,更是人生导师。

29岁成为全省最年轻的电缆专业高级技师、33岁被聘为国网公司优秀技能专家的吕立翔,正是陈德风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择一事,终一生,是师傅常常教导我的话,也是他职业生涯最真实的写照。”吕立翔说,一次,在工作现场,陈德风带着他进行110千伏电缆终端的安装,几十个工序,上百个动作,陈德风连续坚持6个小时,其间不断教授注意要点,汗水浸湿了工作服。“师傅对我说,电缆终端的安装需要几十个小时,但这几十个小时的辛苦换来的是电网20年甚至30年的可靠供电,再辛苦也值得。”

2017年2月初,研发3年之久的国内首个地下电缆精益化系统投运在即。可就在验收前两周,一个系统错误始终无法找到。陈德风带着徒弟们泡在工作室,在数千个信息里挨个筛查,终于在验收前3天找到问题并成功解决。可是当国网专家组来进行系统验收时,陈德风却没有出现在会场。“那时我们才知道,为了完成系统研发投运工作,师傅将他的胃肠息肉手术推迟了近1个月。加班加点纠错的最后10天,他一直忍受着病痛,却没有向我们透露半点信息。”徒弟们说。

“师傅教徒弟,首先得教做人。做人,是要求徒弟们放下功利心、踏实工作;敬业,则是要求他们热爱行业并甘愿做出牺牲。”陈德风决心将工作室“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将一门手艺做到极致”的作风传承下去。“徒弟们的本事越来越大,我看着就高兴。”陈德风笑着说。(制图:张菁)

匠人的智慧

张菁

人生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很多交叉路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改变人生轨迹或许很容易。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为了寻求捷径、追求利益或更舒适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选择不停地跳槽、转型,“择一而终”显得尤为稀缺,甚至会被认为是不懂变通、不思进取。

然而,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往往是那些“择一而终”的人们。他们在一件事上反复用心、锲而不舍,对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为的就是追求极致、坚守初心,这就是一名匠人的大智慧,也正与当下倡导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陈德风30多年扎根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电缆管道中,爱问、爱想、爱钻研,笔记写了1.1万余页,本子越来越厚,专业也越来越精。成为技能专家并不是终点,桃李满园才是更高的追求,已经“四代同堂”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精英、骨干层出不穷,“择一事,终一生”已经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如今,陈德风决心将“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将一门手艺做到极致”的作风传承下去,“终一生”就能够衍化为一份经久不衰的事业。

王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