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话说猗顿

  为什么公元前5世纪的世界首富猗顿,“姓名今仅商贾知”?   先秦的两位大改革家李悝、商鞅在他们改

为什么公元前5世纪的世界首富猗顿,“姓名今仅商贾知”?

先秦的两位大改革家李悝、商鞅在他们改革措施中都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治国方略。这对中国进入传统的农业大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商人在历史上地位显得非常低下,几乎没有一位终生从事商业的商人名留青史。就是像司马迁那样的史学家也不例外,《史记》中所记述的商人,要么先商后官、先官后商(如:白圭、范蠡),要么就是亦官亦商(如:子贡)。像猗顿那样终身为商,且为中国商业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布衣仅此一例,而且记述极为简略。

猗顿墓在山西省临猗县牛杜乡王寮村的村西头,陵园规模不大,但古朴肃穆。

中国的历史记录本是为帝王将相服务的,像有大将军头衔的范蠡,有着卿相桂冠的白圭,都被后来的帝王封为商圣、商祖,而出身布衣猗顿的名字,大都出现在一些文人的论文中,只对他的智慧赞美,作为他们文章中的论据,或作为富有的代名词出现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像明末程登吉编写的《幼学琼林》中就有他的名字。而猗顿的生平及创业历程、创业理念多只是在猗氏周围的地方志稍有记载,并且大多来自猗顿的创业地———王寮、猗氏一带的民间口口相传。

当然传说也是历史记录。

出于对猗顿的敬仰,后来有不少人写了关于猗顿的文章,由于时间太久远,先秦的史料很是贫泛,一些作者对猗顿创业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太了解,因而对猗顿的贡献、地位、评价有所不实。

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源于记录,而记录绝非历史。研究历史的重任务是在整理事实的基础上理解事实,寻出它的进步的真理。那么我们就根据仅有的大家公认的一些关于猗顿的记录,把这些记录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猗顿。

鲁之寒士

猗顿的名片是鲁之寒士,就先从寒士说起。“寒士”是穷困的士,“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士”产生于商代,分文士与武士。到了周代,“士”是介于庶民与大夫之间的一个阶层。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关键是嫡长制,王公家族爹少、娘多,兄弟们自然也多,王位只有一个,那么除嫡长者外,其他兄弟只能降格处理了,再往后,五世親尽,许多贵族后裔都成了高于庶民而低于贵族大夫的士了。在孔子办学以前,只有王室、贵族有条件请先生教育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了。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之间征战不休,步兵作用增强,车战及甲士的作用下降,文士的作用增大,诸侯各国卿大夫养士之风开始,“士”在春秋末战国初属于最为活跃的一个阶层,他们是进退自如的官僚,谁给衣食,就给谁出力。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对当时的“士”作了精辟的分析,说他们大抵都受过《六艺》的培训,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学士,如儒、墨、道等专门家;二类策士,即所谓的纵横家;三类方士,或术士,这类人分两等,一等是天文、历算、地理、医学、农业技艺等学科的专家,在我国文化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另一等是卜筮,占梦的游士;第四类,品流最杂,恶霸、奸人、屠夫、任侠、刺客等。这四种人的职业实际上也是士的出路的选择。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知识分子的士,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冶铁牛耕,坐贾行商开辟了中国两千年的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新里程,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超凡的智慧。

孔子、墨子、韩非子、扁鹊、孙武、范蠡、白圭、猗顿……他们都是当时士中的精英,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有贵族豪门的血统,而没有王公、诸侯、卿大夫的地位,因种种原因而沦落为士,都是经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给他们的机会,而成就了经天纬地的业绩。如范蠡:祖上本是晋国上卿范武子,而后流落楚国。

墨子:本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后也成为仅高于庶民的士。

孔子:远祖是宋国贵族,后宋国内乱,其祖父逃到鲁,其父梁讫也曾做过鲁邹邑宰,父母年龄相差太大,幼年丧父,随其母也受尽了苦难,不能不说是穷士出身吧。

孟子:原是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之后,可后来也成为穷士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熟悉吧,孟氏虽穷,还经得起三迁折腾,孟母的远见卓识也绝非一般庶民家庭的妇女可比,士虽寒,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总比当时庶民家庭要好得多。一般庶民与士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没有可比性,也无法比。

猗顿:姓王不姓猗,王姓的祖宗是周灵王之子姬晋,公元前560年左右,姬晋被贬为庶民,这才有了王姓。猗氏县志,王寮上辈人传说猗顿生于公元前480年的肥城附近,而肥城的王姓人也自称是姬晋的后人。肥城距范蠡的隐居地陶山很近,为猗顿拜师提出了有力的证据。再肥城的桃为天下第一,这与猗顿营三园,肥桃移西河,这些都非常符合常理,充分证明地方志的记录民间和传说是十分有根据的。

范蠡与猗顿

要说猗顿不能不说范蠡。范蠡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智者,为官,扭转乾坤,挽救一个国家于既倒,为商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圣、财神。“群黎若欲富,何不问陶朱(范蠡)。”也是著名的脱贫致富导师,因为他有一个名贯古今、富埒王公的学生———猗顿。

关于范蠡的故事,各种记录、传说大体一致。弱冠之年,结识好友文种,二十五岁与文种入越,与越王勾践相处二十年,官至大将军,后急流勇退,定居泰山脚下鲁国的陶山。可各种记录对范蠡的出生时间说法不一,又有明显的误差。不妨大家推算一下,勾践灭吴为公元前473年,这个时间各种记录众口一词。那么范蠡隐退离开勾践应是四十五岁,定居陶山时大体已是六十四岁的老者了。《史记》记载,朱公(范蠡)年龄大了以后,将生意交给儿孙们去打理,自己只是个顾问,颐养天年,后老死于陶山,陶山有范蠡墓。

猗顿生活的鲁国,是孔子创办学堂传扬儒学的地方,鲁人多好儒,守规,据范文澜通史记述,当时的士大抵要经过“六艺”培训,才能获得资格。猗顿这个寒士的获得要经过一定精力上与经济上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春秋战国的特点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分配矛盾日益突出,鲁国三桓专权表现更为突出,他们可以随意发动战争,制定法规,鲁国的君主如子君,毫无作为,人民苦不堪言。因战争父亲受伤,家境败落,父母双双离世,儿子又降世,家庭的接连不断变故,猗顿的生活能好吗?鲁国率先将公田制改为“初税亩”后,又将“初税亩”改为“用田赋”,就是说不管你是谁只要种田就得交税。一个年纪轻轻的士,既要受礼的约束,又要上税,又要养活妻儿,不穷不寒都不行,临猗县志记述:“猗顿听了陶朱公的指点,茅塞顿开于是他挈妇将雏,风餐露宿,千里迢迢,适足西河(现指运城河东一域)。”这样看来,猗顿是在鲁国结婚生子,迫于生计才到河东来,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影响猗顿经商的选择还有一个人物叫墨翟,与猗顿是同龄人(公元前479年生人),在猗顿还未出鲁时,墨翟的学说已名扬天下,墨家对儒家毫不客气的批评,尤其是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和对穷苦百姓的态度、对待劳动认识,截然相反。应该对一个深受儒家教育的士震动不小,这就使得猗顿不得不对社会做出新的评判,对自己的前途做出重新选择。据王寮村的传说:在猗顿祠有一块元末猗氏县令题写的一块匾额,上写“道墨双壁”,这大概就是说猗顿与墨翟的关系吧!

不为奴,不为仆,也不作官,要干自己做主的事情,这既是父亲的教导,也是猗顿的心愿。恰在这时,传来范蠡定居陶山的消息。范蠡曾说过“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久受尊名不祥。”这种观念与猗顿早就心意相通。于是猗顿才遇上了名师范蠡,而范蠡又平添一顶致富名师的桂冠。

猗顿与范蠡会面的记录源自《孔丛子陈士义》,《孔丛子》一书成于东汉中期,记述的是孔门子孙的事,记录此事的源由是孔子之孙子顺回答好友枚产因匱于财的一段话,说的很简单,证实了猗顿拜师范蠡,范蠡指路“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的事。可也有疑惑,一是猗顿搞畜牧的地方在晋,也可以说是魏,自成王封郇伯于此后,这块地方一直称郇,《左传》中关于绛邑之争的记述也说“郇地有盐”,不知《孔从子》的作者从何而说“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或许是与王寮老人传言的,猗顿的最初选择是安泽的陭坂有关。汉高治县时,安泽也曾叫猗氏县,陭坂正是安泽的南部,东汉中期的《孔丛子》一书的作者就距汉高祖治猗氏县也一二百年,何况当时有两个猗氏县出错是难免的。更令人遗憾的是,猗顿与范蠡的会面介绍的极简,不做情节铺垫,不介绍情况,略去现状分析、情感交流,一句“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了事,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子欲速富”几个字表明范蠡对猗顿了解得非常透彻,家境、身世、理想也了如指掌,“当畜五牸”语气肯定、不容置疑、像对下级命令,也像对子女一样的嘱托,至于哪里可以搞,怎样畜五牸,记述只字未题,大概这就是高师的风格,学生聪明,怎么办,他自然会有办法的,这也能看出范蠡对猗顿的信任,简短的几个字包含了所有的一切。

猗顿为什么初选安泽的陭坂,我们想范蠡与猗顿交往的时间一定不短,既然谈经商,一定会谈及他老师计然,计然是晋国韩厥之后,也就是安泽临近的人,当时韩地可能是天然的牧场。只是后来猗顿发现郇地有盐,盐的商机无限,也就另择郇地的对泽了。

猗顿与范蠡师徒情深,在临猗的太范、盐湖的陶村都留下了他俩美丽的传说。

敢为人先的创业之路

猗顿的创业项目没什么特别,也就是当时的人谁都能干,谁都在干的放牧。种树、晒盐、运盐,但只有猗顿成了富埒王公的富翁,别的人却仍然过着苦日子。先看放牧,《史记》中记载了一个人,他叫乌氏倮,是凭放牧发展成富翁的,曾得到秦始皇的表彰,并给予很高的荣誉,只不过他放牧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自然放养、自然繁殖,等到山沟里满了的时候,就把牛羊拿出来换成金银珠宝,可他始终没有富到猗顿那个程度。

猗顿畜五牸,可算的上标准的门外汉,一个以事农桑的鲁国寒士,来到以放牧为生的晋国,他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猗顿他是先观察牲畜的习性,总结出了许多牛、羊、马增膘的规律,后来又大胆地去劣存优改良品种,创出了猗顿黄牛(现在又叫晋南黄牛)的品牌,接着为解决牲畜之间的相互撕咬,又大胆尝试了牲畜阉割,为牲畜中创出了新品种:牸牛、骟马,为当时的战争、运输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刚刚萌发的牛耕。也使后人明白:阉割(去势)了的肉猪、肉质鲜嫩可口。

民间传说猗顿是阉割牲口的祖师爷,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对金文、六国文字的原始意义的释义。是史学家、训诂家的工具书,他在《说文解字》中对猗的解释是“猗:犗犬也”。“犗”,是指阉割了的公牛,“猗”字与阉割牲口有关,猗顿这个号与他的贡献、阉割牲口有关,看来,民间传说不是空穴来风,是一种口头记录,也是历史。

营三园,是猗顿为解决大量畜粪堆积,而造成资源浪费的新辟产业。所谓营三园,就是把鲁国的桃、杏、桑移植到西河来(今河东临猗)。种树能致富,现在的农民谁都知道,可栽什么树,这就有学问了!“庄稼户,一窝猴,人家扛锄,我扛锄”前些年,有人栽果树发了,于是乎,不管什么果树,一哄而上,后来有人种桃树发了,于是乎,早熟的,个儿大的,晚熟的,一哄而上,挖了果树栽桃树……换了多少品种,走了多少弯路,到底还是没有发。我们这些猗顿的后人想过没有,老祖宗当年是怎么做的?肥城的桃、杏是天下第一,可晋地没有。栽桑养蚕的老祖宗,黄帝的老婆嫘祖在河东,为什么要栽桑呢?流传在古猗氏一代,一句谚语“鲁桑白,织锦帛”,这是说鲁桑质量比河东的好,这就是猗顿移桃、杏、桑入晋的理由,稀者为贵,优者称上。他不但开僻了树木易地栽培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畄给了我们不盲目、有选择的理念。

司马迁称猗顿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猗顿是中国最早的盐商。猗顿之所以选择古郇地对澤畜五牸的理由,就是郇有盐,盐是百味之首,有着不可估量的需求市场。郇(河东)之盐的形成很特殊,叫做映日天成,就是说到了春夏季节,干旱多风,南风起,烈日高悬,池中的卤水经过风吹日晒,便会自然结晶。盐工们只是采捞便可得盐。他受自然条件限制,产量不高,可以说是供不应求。猗顿涉足盐业的第一件事,是改良采盐方式。在卤池的外围恳畦、排水,大大提高了盐的产量。《晋国文化》《河东盐三千年》都提到这件事,称他“即会畜牧,又会晒盐,是个多面手”。

“商贾,阜通货贿”这是古人对商贾的定义,商人的任务就是要开通货物流通的渠道。猗顿经营盐业,本有着其他人没有的优势,他有足够的脚力牛、马,但他还不满足这些,又组织人修了多条盐道。猗氏县志记,在临猗境内有猗顿修的三条盐车道,始发点盐湖的陶村。陶村可能是猗顿当年的盐货场。《河东盐三千年》一书中有记述:“陶村的朱公墓当与兴富之猗顿有密切关系。”这也说明范蠡、猗顿的师生情深。另据乾隆版《临晋县志》记,猗顿为了运盐之便,还修了盐运河。盐运河是从盐池开始,经过伍姓湖、蒲坂、孟明桥入黄河。仅从猗顿“浚河行舟,筑路通车”为惊天之举,可看出猗顿非凡的气概,与超凡列圣的智慧。就是后隋炀帝官方修的运河要比猗顿晚近千年。

现代的职业学院有一本教材叫《物流》,该书称物流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经商理念。物流的概念是:从原材料的搜集积累,到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直至客户手中这一系列过程叫物流。细想一下猗顿的盐业经营,从采盐、晒盐、货场加工,后用牛马车运至用户,这不是物流那是什么?过去与现代只是工具的变化而已,理念上不差分毫,只是不知道或者不了解商业圣人猗顿而已。

民间加工玉的工匠敬奉的先祖是猗顿。玉是在当时社会货币还不通行情况下的替代品,也可以说商人是经常与玉打交道的,长时期的手抚、眼观,当然会对玉的真伪、优劣分得很清,何况像猗顿这样聪明的人呢?如《淮南子·记淪训》载:“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尸子·治天下篇》云:“智之道,莫如因贤,譬如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这些记述不但说明猗顿在玉界的崇高地位,也说明人们对猗顿的敬仰与赞美。王竂村的老辈人传言,猗顿当年对他的畜五牸等、营三园、搞盐运,以至鉴宝,都做过总结,这些珍贵的东西大都毁于秦始皇的焚书,有侥幸留下来的,现也无法面世,在“文革”时,无知的红卫兵在村民李子兴家就抄到了此书,不顾好心人劝阻,竟一把火烧了这些珍贵的文化。

扶倾济困与猗顿城

猗顿畜五牸、营三园、搞盐运、修盐道、修盐运河、盐通西域,还搞公益事业,疏通涑水,干这些事需多大的财力与人力?这可是不能不说的话题。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大商贾企业中苦工全是奴隶,只有少数的庶民做徒工。《河东盐三千年》中也介绍说:当时采盐之人,以奴隶与阉人为主。

可见当时,奴隶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在人类社会里,人是最为宝贵的,占有人数的多少是古代统治者势力大小的重要标志。成王分时,就是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他的亲属和有功之臣,三家分晋的缘起,也是因为知伯强行向赵家要地、要人,赵王不服,这才引起了战争。

中国古代没有奴隶市场,但战争后的俘虏和被征服者的亲属都沦为奴隶。

战胜者又把这些人赏赐给有功之臣。据史书记载,齐君赏一个大夫,一次县三百,徒(奴隶)四千。宋国向戌因功请赏,宋君赏他六十邑(包括人和地),《史记》中记述的几位商贾,都有耀眼的光环和显赫的地位,很容易得到君王权贵们赏赐和赠送,有几百、成千的奴隶是极为平常的事,然一介布衣的猗顿凭什么呢?

当猗顿进入青年时期(孔子逝世20年前后),流传诸候各国的显学,并非儒学,而是墨子与杨朱的学说,特别是墨子的学说深受中下层人群的推崇。墨子崇尚大禹,主张扶助贫困,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他的弟子遍布诸侯各国,在民间影响极大,况且墨子本人又不是能工巧匠,技能胜过同期的鲁班。重视实践,刻苦学习,猗顿与墨子属同龄人(猗顿公元前480年,墨子公元前479年)。我们从猗顿的创业轨迹中可看出墨子的影子,两人是否见过面不得而知,但作为士的猗顿,一定读过墨子的文章。特别是救助贫困这一点,体现得更深。(没有史料记录,笔者只好推测)据《临猗县县志》记:“猗顿一介寒士,由畜牧起家……他效法陶朱公能聚能散的精神,不忘本来面目,这就使得远近百姓都来归附于他。就在现今铁匠营村东,形成了一个居民点,后人称其为猗顿城。西汉置猗氏县,即以猗顿城作为县治。”《晋书地理志》也证实了这一点,“猗氏·古猗顿城”传说中的猗顿为人豪放,能聚能散,在他的产业势力范围内:“东至垣曲山,西到黄河边,北至汾河湾,南到中条山”,建立了济民店,舍饭棚,有求必应,从未落空。《临猗县志》中记:“现在王竂村的西南巷,人们叫他饭家巷,传说就是当年猗顿济贫舍饭的地方”,关于猗顿济贫的传说还有很多,近有河东学者冯建国认为,现在的河东名吃———羊肉泡馍就源自猗顿,猗顿有的是羊肉,羊肉泡馍做法简单,而又实惠,用羊肉泡馍救助贫困,这可是一般的慈善家难以做到的。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事不断。到了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卿大夫专权,兼并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战火连绵,三家分晋的战事,就延续了两年多。据《墨经》所载的守城法:“城下不太重的地方,每五十步置壮男十人,壮女二十人,老小十人……”不知有多少人卷入战争,不知有多少人死于战争。想活命的,又不想被俘后成为奴隶的要逃,被征服了的贵族、家人、百工、家奴,要想活命的要逃。遇到灾荒年景,穷苦的庶民,也只有背井离乡。

再有一个更重要的使贫民无法生存的原因,那时公田几乎消失,允许土地买卖,有钱的大地主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夫无法生存,也只好逃命。

一句话,在那个时代,穷苦百姓几乎居无定所,流动性非常大。这时的猗顿有如此的举措,无疑是吸纳员工的最好办法。年青力壮的可以到猗顿的盐池作工,壮年妇女可以到桑园、桃园、杏园工作,有的还可以放牧。

王竂村传说,那时猗顿还送给一些贫困家庭一些鸡、羊、猪,搞些小养殖以补家用。甚至帮助失偶的家庭成家,这样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居民区,人们叫他猗顿城。

猗顿的“员工”都是受过猗顿的救助,可以说他的“员工队伍”是靠他的慈善、仁义、扶贫济困壮大起来的。以这样的员工队伍与靠奴隶为主的盐商、畜牧商、运输商去竞争,优势是很明显的。加之他敢为人先的一系列创新,他的事业能不兴旺吗?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而泛其财也。众人之轻弃道理而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若是也,故谕人曰,孰知其极。”这是韩非子的《解老》中的一段话,《解老》是阐述老子学说的文章,他把老子的“道”分为“道”和“理”,“道”是指宇宙间发展变化的规律,“理”是指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道理”的重要性。文中只列举了两个具体的人物,猗顿与陶朱,其余的只说职务、地位。可见这两个人的财富是“缘道理以从事”而获取的,否则就会“泛其财”。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人,不会不知道猗顿与陶朱的关系,却偏把学生的名字放在老师前面。“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说的是“富”,不是讲师生关系,学生富有超过老师,名字就应放在前面,文章讲的是“道理”的重要性,学生的事列更能说明问题,先说学生理在其中。

陶朱有着大将军的身份,名扬天下,本身就是一种广告,他总结了前人的经商经验,提出的“居奇囤积、乘时投机”成为后来期货商人的经营宝典。

而猗顿凭的是超凡列圣的智慧,“缘道理以从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对澤,地处偏僻,远离战争,有水,有草,畜五牸能解决“速富”,解决资金问题,对澤距盐池近,搞盐业生意才是长远之计。猗顿的商不是单纯的商,他是畜牧主

又是畜牧商,他是园林主,又是果品商,他既晒盐,又运盐,是多种经营,规模宏大,相互支撑,循环利用。猗顿创业之时,正值三家分晋,诸侯们忙于争抢地盘,无瑕顾及,待形势稳定,魏文侯继位重用了李悝,为提高国力,李悝制定了许多法规,提出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国策,这时十年早过,猗顿已富埒王公。假如李悝变法早些年,恐怕中国就不会出现当时的世界首富了。

如今中华民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人民幸福安康,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而猗顿的创业经历中充满着时代需要的精神,研究猗顿文化,弘扬猗顿精神已成为我们一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赵兴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