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第三课。

导语 有组织则存,无组织则灭。 乡村振兴就这么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村庄被人为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

导语

有组织则存,无组织则灭。

乡村振兴就这么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村庄被人为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暂时拿不准看不清不定性村庄,村庄去留命运被掌掴;如果在内部没有组织的话,那村庄命运更是被其他左右。

组织振兴是五个振兴的核心,重中之重,所以必须把组织振兴放到核心位置。

乡建的下半场是软的,是产业的振兴,是人的振兴,是组织的振兴,这是新时代的乡建必须要明确的提一个核心观点和理念。乡村振兴战略与过去的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是不同的,更确切地说这是对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的深化和升华。

而组织振兴是五个振兴里最难的,也是最核心的,我在与乡村、与乡村振兴打交道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实际上就是振兴组织这道难题,很多的乡村核心组织是不作为的,没有真正的带头人的,没有振兴策略的,这也是乡村振兴最大的难题,如果是有组织的振兴,那么振兴也便顺理成章。

组织分两种,一种是内部的组织,一种是外部的组织;外部组织又分为可能转化为内部组织的部分,和其他部分;内部组织又有社团内部组织和非社团内部组织,社团内和非社团内的人都有可能脱离组织。

乡村振兴不一定能振兴,不去振兴,不去进行组织振兴,乡村一定走向衰亡。乡村振兴最核心的组织是社团内部组织也就是围绕在以村书记为核心,村两委(中国共产党员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以下简称“村两委”)为辅助的核心团队。

要想实现组织振兴,就要实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村两委核心组织、团结内部组织,还要团结能够团结的一切外部组织,这是站在以村两委为主体的角度去看组织振兴。

在未来长期的和艰苦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村书记为核心的村两委必须善于吸收知识、知识分子,才能组织更大的振兴力量,组织全体农民群众,全面自觉的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来。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不能组织全体群众,乡村振兴是不可能的。

这里的知识分子基本是指党政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资深医生、教师、建筑师、规划师、技术人才、律师、学生等。这里由知识分子携带的资源、资金、社会关系等的综合力量,我们统称为外部力量。

一、组织的重要性。

乡村组织振兴客观发展的三大阶段。

从组织振兴的角度去看,有组织则存,无组织则灭。而且组织振兴的发展过程可以参考抗日战争的发展三大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的三大阶段我将其定义为:开始于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发展于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结束于全面振兴。实现这个过程离不开组织的力量,具体阐述如下。

1、开始于从上到下、从外到内

由于乡村组织接受信息能力,视野能力,执行能力,认知乡村振兴的能力是相对较弱的,同时囿于客观的区域经济环境,市场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不足。这是客观的。

所谓从上到下是指从国家乡村振兴制定战略规划到省、到市县的执行,是一个从上到下的递推执行的过程。

所谓的从外到内是外部力量逐渐传输到县域、乡镇、村集体;我说的振兴执行通常指县域、镇域和村域层面的振兴。

有了从上到下的政策刺激监督催促,又有外部力量的辅助推进,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振兴的真正开始。在目前条件下很少有乡村是主动寻求振兴的,准确地说只有少数是主动寻求振兴,如果在振兴这条路上起步的早,那么今天应该足以成为国家样板。而大部分是跟随着国家政策推进的。这是我们的现实。

2、发展于从内到外、从下到上

鸡蛋只有从内打破才能变孔雀。乡村振兴的转折点,是组织振兴的转折点,是从内到外、从下到上的振兴。

所谓从内到外、从下到上,是经过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政策刺激、规划刺激、动员刺激、信息交互,使组织内部认识到振兴的必要性,刻不容缓,也明白了基本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振兴步骤,在组织的有效组织下进行的有条不紊的振兴过程。

在此期间我们定义的外部力量也就是知识分子的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的力量作用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组织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过程,只有发生质变的、理性的认知阶段,乡村组织振兴,全面振兴才有望。

至此组织需要外部力量协助制定县域、镇域、村域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2022年目标、2036年目标、2050年目标,既有远期目标的长远规划,又有近期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如果在第一阶段制定了县域、镇域、村域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被动的接受的,是政策的从上向下的安排,在此期间又没有完成组织的认识上的统一,后面执行会极有可能导致执行偏差。

3、结束于全面振兴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不管是县域、镇域、村域组织都有一个五年一届选举,组织更新可能会导致长期的战略规划具体实施可能被打断。那么对组织的紧密性,对战略规划的高瞻远瞩要求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战略规划立项后需要严格执行,原则上不进行调整,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调整,以适应客观的发展,是对组织的必然要求。

最后的全面振兴需要做一下说明,毛主席定义的中国革命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阶段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第一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到建国一直到文革结束就已经基本实现,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原则上是无条件走向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这个过程中反向滑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中间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复辟和侵蚀,这也就基本上意味着乡村振兴要重新走这两个阶段的民主主义革命,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全面振兴标志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实现。

二、组织要有带头人。

毫无疑问,乡村组织的带头人是村书记。

1、他需要宏观把握全局,高瞻远瞩,顶层设计,既有远期战略,又有近期推进计划,他的工作十分重要,十分接地气,还不能半途而废。

2、他要走在全村人的前面,见过世面又善于学习,最好有营销和融资的本事。

3、他有将一切社会关系进行转化并为自己所用的本领,简直就是七十二变。

4、他凡是遇事都得忍耐,只要是关于老百姓关于村民的事情都是大事,时刻把全村人的幸福装在心里,时刻为这个事情奋斗。

5、在中国乡村可以分为:姓氏上可以分为宗族式、组团发展式(几个姓氏组合)、移民式;经营方式上可以分为在地经营和职业经理人模式两种方式。

宗族氏,也就是单一姓氏的村庄,这在明朝以后整个中国就很少见了,很难有纯粹的单一姓氏的村庄,同时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也不一定都是这个姓氏而是他姓,随着战争、迁居、以及各种社会动荡与动态变化,很少有纯粹单一姓氏来源维系村落结构。

组团式,有几个姓氏组合的村庄,在中国目前来看是多数,但是要处理几个姓氏的关系,需要很好的平衡的技巧,基本上每个大姓人数都不会太少。

移民式,基本上姓氏就比较杂乱了,这个统筹关系就更加复杂。

在经营方式上,有职业经理人形式的,在村外有企业有工作,平时管企业里的一摊子事;有在村里的,在地的,还是跟土地打交道的,这两种都很常见。

不同的情况要不同的问题针对性的分析解决问题。这对任何一个书记来说都是考验,长期的考验。

三、组织全民参与

真正乡村振兴,你能建好它,使它有自己内核,最关键的是要全民参与。所有的老百姓都动起来。

过去的新农村建设时期和美丽乡村时期,依赖政府的实在是太多了,很多的人停留在等、靠、要。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要做的事就是精神扶贫为先、思维振兴为先。让更多的老百姓明白自己的家园是要自己来创造的。

未来乡村经济是一个混合型经济,新型农村集体股份制经济。经济困难的出一百块可以,差一点的出一千块也可以,好一点的一万块也可以十万块也可以,更多的可以更多一点一百万也可以。其实共建没有一个特定的要求。目标都是打造自己的乡村。

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变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和有形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村民的投资折算成股本,外部的人才和知识分子的投资折算成股本,人人变股东,乡村振兴变成全民的事情,乡村振兴变成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外来的人才、思想、资本、物资、工具、政策,都是工,都是标,都是客体;只有当地的资源、当地的组织、当地的所有人的协作,才是本体,主体。一定不要混淆主客体,客体只是起到一个点醒、激发、促进、帮扶、协助的作用,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最终是靠主体自身的意识的改变和确实的行动来走向真正的振兴的。

要想乡村振兴,必须乡村做主体,乡村组织做主体,全体村民做主体,只有他们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振兴,只有外部力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振兴才能真的走向振兴。才能明白并且做到标本兼治。

期待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组织,都能组织振兴,都能实现全民参与,都能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曹洪仁,八界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前中科院旅游中心副项目总监,智库顾问专家;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文旅策划规划设计投资运营。专家咨询:18612012295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