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赶会”成为压垮基层干部的“稻草”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措施,取得了不小成效。许多地方会议少了、会议时间短了,工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措施,取得了不小成效。许多地方会议少了、会议时间短了,工作台账检查留痕要求少了。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无效会议依然不少、调研接待任务还是很重、量化标准仍旧不合理。对此,需要聚焦问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7月2日《人民日报》)

近些年,随着对“四风”问题大力整治,特别是今年作为“基层减负年”,“文山会海”之风得到有效遏制。许多高层次的会议开得朴素简洁、清新务实,质量提升了,数量减少了。然而,一些地方,无效会议并未有效减少,有的地方甚至不减反增,基层减负没产生出应有效果。

开会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开会来解决,更不能把开会当作推动工作和抓落实的“灵丹妙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基层领导干部工作中最不缺的就是“开会”,最多的时候一天四五个会,要是有下属汇报工作都得提前预约,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基层干部“赶会”成为一种常态。

开会俨然成了最主要的工作形式和最核心的工作内容。然而,开会太多,造成基层忙乱且效果不佳。有些不必要的会议空耗基层精力,甚至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结果,基层干部都被“按”在会议室中,“窝”在里面动弹不得,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听取工作汇报、分析工作中存在问题。如此一来,工作被动应付,更鲜有时间督促检查抓落实。

究其根本,主要有三:一则用会议“甩包袱”。一些领导一遇到上头压任务下来,首先想到的就是开会,把任务丢下去,以为只要开会了,就尽到责任了。二则刻意凸显重要。有的领导为了凸显事情重要性,尤其喜欢召集开会,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三则考评导向出现偏差。省里开完大会,市里也要开,县里也要开,不开会就意味着没有将上级指示传达到位,个别上级部门还将传达落实工作的会议文件、纪要记录作为督查考核的依据。

要想从“会议苦海”中解脱出来,笔者建议:一要改善会议形式。要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同时,做好统筹安排,能合并的尽量合并,严控会议规模。二要改善考评体系。应在基层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考察,不简单以会多会少下结论。三要改善会议内容。要把会议变成聚焦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会,让参会者畅所欲言,使参会人员在会上有所收获。

文/钟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