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曲谱失踪,他和一群人尽力缩小遗憾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7月2日,渝北区大湾镇,罗范平拎起大锣要开敲。大锣不大,跟餐桌上常见的汤盆差不多,青铜铸就,锣心因长年敲击跟四周的青辉色界限分明。当浑厚悦耳声响从锣心发出,鲜人有知道,大锣的曲牌来自400多年前的天书曲谱。

能被称为天书曲谱,是因由O、、、X、、⊙等象形符号谱成,即使音乐人看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罗范平今年79岁,当地村民,有据可考的小河锣鼓第七代传人。

小河锣鼓来头不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书曲谱是它的魂。然而,20多年前,天书曲谱在老罗眼前失踪,留下无尽遗憾。现在,他尽力缩小这种遗憾,让传承少些障碍。其实,小河锣鼓似磁石,除了老罗,有一群人也在为它的传承努力。

市级非遗传承人罗范平讲述他从小学习小河锣鼓的经历

1

当天上午,大湾镇文化服务中心。罗范平口述小河锣鼓曲牌《一四七》,村民罗孝群替他整理。罗孝群把每个符号画得力透纸背,他是小河锣鼓团队成员之一。

从踏进服务中心那刻起,老罗的手就不自觉得抖动。他站桌边,看着一个接一个的象形符号在纸上排队降生,手抖动的频率更甚。不知情的人认为,他是跟着曲牌不自觉做敲锣动作,熟悉的晓得,手抖是他去年患脑梗塞后落下的后遗症。

“也许有一天我的手再也不抖了,我希望那天到来前,失踪的天书曲谱已经都整理出来了。”老罗说这话时,手恰巧放在桌面,抖动带来轻轻敲击,似在为他的想法叫好。

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洪说,早在2007年,小河锣鼓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2011年,它跻身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填补了渝北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她还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查表明,小河锣鼓始于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在老罗属有据可考的第7代传人之前,具体传承人等信息仍处进一步深挖中。按老罗回忆整理出来的部分天书曲谱经专家多方考证,其原貌特征古风犹存。

老罗从来没想到过,老祖宗谋生的手艺传到他这代人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了100多文曲牌,每个符号都是老祖宗的心血呀!它记录的每个符号代表啥?只有我们传人才晓得。可惜哟,20多年前那次滑坡把我家房子冲垮,那本曲谱再没找到。我,我,我当时要是在房子摇的时候冲进去找,它也许能保住。”整理间隙,老罗说这话,牙齿不住抖动,眼睛变得湿润起来,手不自律地抖得更厉害。

“莫激动,你看我这个符号画得正不正确?”罗孝群见状忙安慰老罗,他担心老罗自责带来情绪波动,诱发脑梗塞复发,连忙双唇启动从嘴里发出这样的声音,咚,咚咚,弄,弄,弄不耳,隆,咚,弄,弄不弄……声调来自他笔下的象形符号。

老罗懂得声音代指的是锣、钹、鼓等乐器,思绪跟着乐器游走,表情自然逐渐缓和下来。

罗范平拍掌演示鼓点节奏

2

画在纸上的O、、、X、、⊙等象形符号到底指代什么?老罗逐一指着,如数家珍讲解,那眼神就像给旁人介绍自己的孩子。O表示敲锣边、表示敲击鼓心、表示敲击鼓边、X表示用钹对击、表示敲击鼓边、⊙表示敲锣心。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个类似圆柱体的符号(电脑输入法特殊符号也找不出来)。末了,罗孝群拎起大锣,示范为例O和⊙的操作手法,锣声绕梁不散。

小河锣鼓用特殊的符号记谱

小河锣鼓团队共7人,有传承人殊荣的共3人。老罗是小河锣鼓市级传承人,罗孝群和冉崇荣是区级传承人。冉崇荣跟罗孝群不同的是,曾在学校当过音乐老师,除能看懂天书曲谱的象形符号外,还会对曲牌中对应锁呐的象形符号代换成简谱。至于锣、钹乐器等对应的象形符号能否用简谱代换?能的话,如何代换?老罗三人常聚在一起交流。

在大湾镇,不少人都能讲出小河锣鼓的起源,讲得透彻的却很少。

老罗记忆中,小河锣鼓得名跟镇上两条叫不出名的小河有关,祖辈说法是,明朝末年(约400年前),有户蒋姓大户在小河附近建房修街,开街时,蒋家请来5支吹打乐班子庆贺10多天,街渐成市,凡响起锣鼓声就被民间统称小河锣鼓。民国时,小河锣鼓迎来发展高潮,罗家的吹打乐班子变得名声在外,吹打技法除口口相传外,还有一本天书曲谱悄悄在族人中相传。有这本曲谱加持,罗家的小河锣鼓在同行中异军突起。

曲谱传到老罗手里时,他父亲已无法讲清创作第一人是谁?老罗却记得,曲谱是古籍,记录着100多文曲牌。20多年前,它在罗家垮房后失踪,老罗讲,那时起,他不仅有对祖先的愧疚,更多是怕曲谱失传的危机。他遵祖训,先传内,迫不得已才传外。迄今,他的3个儿子学会了识天书曲谱及小河锣鼓敲打技法,1个孙子学会了大锣的敲打方法;冉崇荣和罗孝群成为他传外的最佳人选。

当然,团队的另外4人也传。2日,团队往大湾镇体育场训练前,老罗被一位吴姓成员叫住“说理”。吴说,他被安排到镇上的学校去给学生上了两堂小河锣鼓课,他对传承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老罗低头张嘴,说不起话。对方又说,训练是“你们三个传承人的事”……屋子里的气氛有些僵。

半小时后,团队在体育馆场开始训练,吴姓成员说了几次不跟老罗等三个传承人一起吹打。老罗仍像先前那样不语,待吹打即将进行时,他拎锣靠过去。或许是敲打声起效,所有成员逐渐融为了一体。

隔阂消除了吗?老罗没正面答复,讲,训练其实就是干活,磕磕绊绊也正常,个别人偶尔发点小脾气也没啥。可以听得出,他的话有些底气不足。然而,提到传承话题时,他眼里满是坚毅。

艺人们演奏小河锣鼓

3

苟中明是渝北区文化馆原文艺部主任,也是小河锣鼓“非遗”抢救性发掘人之一。聊起天书曲谱,他解读,经大量走访调查,天书曲谱的象形符号有很强地域性,每个符号朴素直观的特征明显。但是,其他吹打乐班子是读不懂它的,就这一点讲,曲谱自带保密性。

来自渝北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消息表明,小河锣鼓的历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传承形式是祖辈相传,天书曲谱中的“啷当调”等独特曲牌已被解码。在发掘小河锣鼓的国家级“非遗”深度方面,已发掘出的曲牌已达300多文,其中一些在保障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精心编排后参加展演。6月21日起,在西旅博览会上,小河锣鼓展演的是婚俗,吹打声中,新娘新郎媒婆等角色逐一上场,赢得满堂喝彩。小河锣鼓太受欢迎,展演持续3天。

在传承广度方面,现在,该中心已经组建了由学生、教师及有意愿社会人员组成的3支队伍,每支队伍分2个组,每组6-8人。除此之外,小河锣鼓的传承触角伸得更广,一本集合了小河锣鼓起源、曲牌、发掘等内容的书正处校对阶段,预计今年内将面世,届时,不少有意从事小河锣鼓吹打的不特定人群体也能感受国家级“非遗”的魅力。

两位非遗传承人配合演示

4

如果说天书曲谱是小河锣鼓的魂,那么,小河锣鼓则是大湾镇传统文化的精气神。程前是大湾镇党委书记,他介绍,在不少村民眼里,小河锣鼓是大家的乡愁,隔段时间没听到吹打声,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近几年,大湾镇政府在深入挖掘小河锣鼓本土文化内涵,推进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可谓是竭尽所能。比如,请专家学者对天书曲谱进行破译编著,目前,一本书名为小河锣鼓基础教程的书,已进入当地的三所中小学课堂,每周五,老罗等小河锣鼓团队成员会去给孩子们上学习小河锣鼓的兴趣课;以大湾镇为圆心,走访和调查了渝北其他乡镇街,甚至紧邻的四川邻水等地,收集到演奏的小河锣鼓曲牌280余文,还获得一本清光绪年间流传下来的手抄本;依托当地文旅发展契机,举办大湾镇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小河锣鼓必是压轴节目。

非遗传承人教小学生学习小河锣鼓(资料照片)

放眼望去,镇政府对面有一幢楼即将完工,它是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新办公场所兼群众文化主要阵地。据了解,小河锣鼓博物馆将设在楼内,开馆后不仅有一些吹打乐器等老物件展示,还会不定期进行小河锣鼓展演。另外,大湾镇的广场有可能更名为小河锣鼓广场。

大湾镇新的文化中心大楼即将竣工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黄艳春/文 杨波/图/视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