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接收站开放“雷声大雨点小”

2018年,中国新增LNG接收能力超过1000万吨,仍有更多的LNG及天然气接收、储存、运输设施正在

2018年,中国新增LNG接收能力超过1000万吨,仍有更多的LNG及天然气接收、储存、运输设施正在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作为LNG贸易的关键,中海油及其他投资主体也在积极推动LNG接收站向第三方开放,例如大鹏LNG接收站开启的向股东开放过货权,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曾在去年就LNG接收窗口等一站式服务进行竞价,并于今年推出的LNG窗口长期和中短期协议产品的服务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获得过货权的主体多为接收站项目的股东或者相关利益方;而窗口期产品服务多有捆绑协议,接收站并未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开放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LNG接收站短期内完全开放趋势不明朗,需要给LNG接收站及整体管网基础建设更多时间。

打破瓶颈,与谁共享

我国包括LNG在内的天然气储存能力预计从2015年到2025年每年增长17%,到2025年达到400亿立方米。LNG接收能力预计将年增8.6%,在2025年前达到1亿吨。

对于LNG来说,接收站是关键,国外资源便宜,国内气价偏高,引进国外资源尤为重要。

从投资主体来看,除具有传统优势的“三桶油”外,华电集团紧随步伐,布局了4个项目,规划规模2400万吨/年。同时,哈纳斯、长联石油、保利协鑫、广汇能源和新奥集团等民营油气企业也纷纷进入LNG进口和储运领域,投资多个LNG接收站。

“接收站投资主体多元化对整个液态供应体系优化是好事。如果投资主体只有几家,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但接收站投资太大,审批难、涉及部门众多、建设周期较长,一般的市场主体只能望而却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根据《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公平开放趋势毋庸置疑。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付少华和卓创资讯天然气高级分析师刘广彬均表示,中石油唐山LNG接收站、中海油大鹏LNG接收站过货权和中海油窗口一站式服务,是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具体路径的创新探索,标志着我国LNG基础设施公平、有序开放步入规模化、常态化的新里程。

但有观点认为,获得过货权的主体多为接收站项目的股东或者相关利益方,接收站的开放并未做到公平、公正。

曾在LNG领域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士盛苏建则表示,这些交易中往往存在附加条件,即交易中标企业需承担一部分采购长协,并不是完全的自行采购。 接收站开放于股东和相关利益方并不算LNG接收站向第三方真正开放,“不论是过货权还是接收窗口一站式服务,都是在天然气基础设施不足情况下的有效之举”。付少华表示,短期内LNG接收站向第三方开放趋势不明朗,“但是总体来说在向开放推进,企业和市场都需要更多时间。”付少华对记者说。

目前接收站建设如火如荼,但是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差强人意。“雷声大雨点小”,众多民企参投LNG接收站停留在审批环节,“至于捆绑协议,投资主体也无胁迫,不论是4+5还是2+2(即长协+现货),对现有长协进行消化有一定道理,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接收站利用率”。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但就目前市场来说真正拥有经验、技术和能力的企业还不够多。因此只有企业能力跟上,接收站放开后气源供应保障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继续深入市场化改革。”刘广彬说。

进程缓慢,需要耐心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投资主体都在不断推进接收站向第三方开放,但目前整体进度较为缓慢。

首先要考虑投资主体意愿。“以中海油为例,目前开放的窗口期最多,而中海油的沿海项目众多,也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放开对企业具有一定的冲击,因此从利益博弈来看,放开也十分谨慎”,上述人士说,“但目前中海油也在不断推进接收站放开进程,通过不同方式摸索对企业和第三方都能保持双赢或较少损失的方式方法。”

除此之外,公平开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建设主体基本是国有企业,他们不仅要考虑盈亏,同时还承担着调峰和储备等社会责任,因此目前市场完全自由不太可能。

“企业也需要先保障利益再进行分享,无可厚非。上述人士说。

二是管网设施还不够完善。中国市场无疑是全球天然气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全球天然气市场看亚洲,而亚洲“老将”日韩活力已大不如从前,现在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中国和印度。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共进口天然气9039万吨,同比增长31.9%,进口量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其中LNG进口量超过5300万吨,占比达60%,同比增幅则超过40%。

天然气基础设施是天然气“产-输-储-用”四个环节的载体,随着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体制的不断改革,管道、LNG接收站和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将会极大助力我国天然气的安全健康发展,但受制于基础设施条件和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不匹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管网设施监管细则不够详尽,在市场上逐渐放开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更完善的补充。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LNG接收站向第三方放开仍需时日,但市场前景可期。“我们要对LNG接收站开放有耐心。”付少华说。

(文丨本报记者 渠沛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