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高峰将至,这个团队如何做到将供电可靠性提高至99.999%

用电高峰将至,一旦断电,将给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影响。守护着超大城市电网的,不仅有冒着高

用电高峰将至,一旦断电,将给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影响。守护着超大城市电网的,不仅有冒着高温在高空作业的电力工人,还有一群坚守在实验室里、用科技创新为供电安全提供坚强后盾的“护网先锋”。

近日,记者探访了国网上海电科院电网技术中心党支部。这支队伍,拥有党员29名,平均年龄34.5岁,其中博士7人、硕士20人。他们攻坚克难、敢打硬仗,将浦东重要区域配网故障恢复时间由一个多小时缩短至11秒,供电可靠性提高至99.999%。这意味着,区域内用电每年停电时间不超5分钟。

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电力的要求越来高。“我们始终铭记‘为何出发,向何处去’,让老百姓‘你用电,我用心’、‘我守电,你放心’的初心始终不变,这就是我们党员科研人才守护‘未来’电力最大的动力和源泉。”电网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田英杰说。

组队攻关,解决供电“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电网技术中心,一套机器人正日夜无休运转着,它全年可进行4万套来自“五湖四海”的故障指示器的全自动检测。它可以迅速标出发生故障地点,从而快速恢复故障区段的供电,疏通城市配电网“毛细血管”,为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解决供电“最后一公里”问题。

“根据规划,上海智能配网建设配电终端要实现全覆盖,每年就要检测数万套故障指示器,而且是还在10千伏高压的环境下,安全且高效的检测手段迫在眉睫”。承担这一重任的电网技术中心党支部结合“两学一做”,组建了一支由11名技术骨干、党员比例超91%的攻关团队。

中心副主任沈冰与故障指示器检测机器人设计师刘召杰都是党员,他们在最后2个月的攻关调试中,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12个小时。攻关团队冒着高温在现场调试机器人,有的党员中暑晕倒,被送120急救。

通过反复试验,国内首套“线路故障指示器全自动机器人检测流水线”终于成功上线运行。

“身份一亮,作出榜样,旗帜一飘,凝聚力量。”电网技术中心支部先后成立“智能配用电关键技术团队”、“电网运行与控制研究分析”、“电网卫士”、“网络安全卫士”及“大数据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党员技术攻关团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成立项目攻关团队,以博士党员、项目骨干带动青年党员,既涌现多项科技成果,又锻炼培养了人才队伍。”支部书记田英杰说。

强堡垒,年轻党员打赢“网络攻防战”

去年,“网络安全卫士”团队收到了一项重大任务——保障进博会用电的网络安全。团队成员既兴奋又紧张。“能参与保障进博会用电这么重要的事情,真的很自豪,但总觉得有点紧张……”年轻党员沈泉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信通室主任、骨干党员解梁军鼓励大家:“党员就要勇于担责,敢于直面挑战。再说有支部在后面支撑,有其他技术攻关团队随时支援。我们要有信心!”

去年11月5日凌晨,刚进入特保阶段,网络安全分析研判中心态势感知系统的预警页面快速刷新着,公司某IP地址正遭受攻击,“网络安全卫士”党员团队成功拦截了这次试探性的攻击。当天上午,首届进博会开幕式成功举行,整个过程,大家不敢有丝毫松懈。下午3点,大量的恶意扫描告警出现在态势感知系统的预警界面。队员们瞬间紧张起来,凭借丰富的经验,推断对方正在利用最新的操作系统漏洞发起进攻,沉稳地给出对策并将情况汇报公司调度,经技术人员联动处置后,攻击被拦截挫败。

以老带新,培育面向“未来”电力科创人才

针对党员年轻化、学历高的特点,电网技术中心支部建立一套成熟的传帮带机制,签订带教协议,以老带新、培育新生力量。

田英杰是国家863计划课题《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执行负责人,他带领的攻关团队成员有88%是党员。他们花了三年时间,采用“封闭式集中研发”模式,潜心研究和探索大数据技术内核。

“课题组就像个大家庭。我们不仅从‘师傅’身上学到技术,也学到精益求精、不折不挠的精神。”年轻党员说,不仅如此,大家工作上、生活上相互关心,有人不声不响买来驱蚊液放在实验室里;成员家里孩子发烧,大家送上关心问候。有啥技术难题,技术高手毫不藏私倾囊相授。

大数据攻关团队在电力大数据应用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成果。“我们能根据行业用电数据,预测行业景气度,为社会经济决策提供服务;还能根据天气情况、用户用电偏好等预测线路或台区未来7天的用电曲线,以此分析未来一段时间用电负荷。”项目骨干、党员苏运一脸自豪。

近三年,电网技术中心承担包括国家级5项、市科委5项等近60项科技项目;主持或参与储能、电能质量及配网自动化等18项国家标准、行业及国网标准的编制;党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项;党员申请发明专利192项,授权107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02篇。

“推进一流城市配电网,提升上海供电可靠性,推进智能电网研究,让老百姓用上绿色电力,守卫上海的‘绿水青山’是我们的使命。”中心主任周健说,“未来已来,这样的初心使命,促使我们不断走在科创最前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