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资助”贫困学生,越多越好!

高校“隐性资助”贫困学生,越多越好!

乔志峰

高校“隐性资助”贫困学生。“近期我们发现你在食堂用餐期间校园卡消费较低,所以向你的校园卡内打入200元,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近日,中国矿业大学不少学生收到了一条短信,饭卡里“凭空”多出200块钱,多数学生以为是诈骗短信。原来,该校依托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大数据,“隐性资助”贫困学生,该做法受到该校不少师生的点赞。(7月8日中国青年报)

null

高校“隐性资助”贫困学生,无疑值得赞赏。类似的做法,之前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也实行过。

以前,在贫困生的认定上,有些学校存在标准不科学、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的问题,有的还让贫困学生当众演讲并接受投票,得票高的才能得到助学金。如此“示众式”的做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让部分贫困生望而生畏,不得不放弃了助学金的申请。据媒体报道,有贫困生就曾表示,当众揭伤疤很丢人,“自那次演讲后,我跟同学在一起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高校让贫困生演讲“比穷”,最常见的理由是“只有公开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其实,发放助学金并非开“忆苦思甜”大会,学生的演讲也说明不了什么。口说无凭,学生是否贫困、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主要依据应该是申请学生提交的贫困认定材料或消费依据。只要学校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应该可以做到将助学金发放给真正需要的学生。非要搞个演讲投票的环节,不仅画蛇添足,还有推卸责任之嫌。

去年1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主要认定依据,认定标准和尺度要统一,确保公平公正。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实际上,一直以来不少爱心人士、福利机构和学校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帮助贫困生的同时,维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不必为此背负较大的心理负担,更不必抛头露面、在公开场合展示自身的贫困?高校“隐性资助”贫困学生的方式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既让人感到了满满的暖意和诚意,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也带给我们不少启发。

null

首先,判断贫困生的条件设置科学合理,能够精准地筛选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媒体没有报道中国矿业大学的判断具体判断标准,我们不妨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1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被列为受资助对象。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说明学生以在学校食堂就餐为主,而非因嘴太刁外出就餐、离家近回家蹭饭等其他原因导致消费额过低;1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一顿饭花的钱不超过7元,说明学生连吃饭都精打细算、小心谨慎,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

其次,发放救助款的流程简单快捷,准确而高效。既然已经通过饭卡消费额筛选出了贫困生,那么就无须再附加其他条件,否则,繁琐的手续不光折腾学生,也会增加校方的工作量、产生无必要的成本。钱打入饭卡(校园卡),就必须“专款专用”、在校内消费,而无法挪作他用,爱心款真正发挥了预期的作用。

给贫困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需要的不仅是一番好意,更需要一片苦心——将学生的感受考虑得更多一点、将审核条件设置得更合理一点、将发放流程设计得更顺畅一点。教育者想得越周全,爱心就越圆满。

并且,记者了解到,中国矿业大学此次校园一卡通“隐性资助”只是该校众多“隐性资助”举措中的一项。学校每年还发放800张价值100元的“爱心卡”让学生领取生活学习物资,通过“爱心车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假期返乡,发放“爱心冬衣”礼包保障贫困学生温暖过冬等。期待学校资助的项目今后能够越来越多,也期待今后实行“隐性资助”的学校越来越多!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