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赤峰】 “一字”民谣

下面继续《光影赤峰》,今天我们来聊聊 “一字”民谣。 李晓辉 赤峰市民俗学者 刘玉祥 赤峰市民俗学者

下面继续《光影赤峰》,今天我们来聊聊 “一字”民谣。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李晓辉

赤峰市民俗学者

刘玉祥

赤峰市民俗学者

张松柏

赤峰市民俗专家

小时候给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有这么一段磕儿,咱们赤峰人讲嗑儿,叫啥呢,就是一条街不到头,仨警察俩岗楼,公园几只猴,一个商店净老头。张老师,你知道这个来历吧这个嗑儿。

因为它有时候它第一句话带一个一字,我们一般的就管它叫城市一字民谣。过去的时候它最早出现在1969年初到1968年底这样子,当时它属于文革的中期。这样就是全国各地就掀起上山下乡的一个热潮。这样当时赤峰地区就作为京津沪三个大城市知青下乡的一个重点地区。因为赤峰街很小,当时一共10条马路,很小一个城市,那么作为当时来讲,就是说知青都是来自大城市,洋范儿,见过大世面的,一下来到赤峰这个小地方一看这么小这么破,其实他有一个居高临下,所以说他就根据这几个城市落后的特点,编了这么一个民谣。

它这个一条街不到头,那个一条街是哪个?是不是咱们那个昭乌达路呀?

昭乌达路,从火车站一直到这个六道街之间。

现在是通开了,过去没通,所以当时这个马路怎么走到六道街,走到哈达街就堵死了,所以他就给起了一个一条马路不到头,当时这个不到头的昭乌达路是两公里长。

以后那不在那有个白马吗?白马拆了以后,才把这个打通了。通了之后直接修了一个昭乌达大桥,到了桥西了。

一个商店净老头指的是老头商店。

就是咱们这儿公私合营以后,二道街那块儿的一个商店。

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啥?我发现他们每个人柜台上都摆着一个什么呢?那个老式算盘,而那个算盘上边两个子,下边五个子,那大算盘株子那老大,一打噼里啪啦响。

那些老头,咱们解放以后,咱们看的都是些,其实他们都是老板。他们是解放前,因为赤峰是一个商业繁华的一个商业城市,最繁华时候店铺就3000多家。但是解放以后——

就去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咱们对这个国家采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用三年过渡时间完成这些就把这些社会主义改造的合营到一起,公私合营,那么这些小业主怎么办呢?因为他店铺已经合营了,所以干脆就组成专门的老头商店,安排这些资本家小业主当销货员,还有一个就是说,那个当时赤峰市,只有两个交通岗,两个交通岗,其实在那个年代,就是说在整个赤峰市区也没有多少台汽车。

邮局有一台汽车,日本三轮,运输公司有几台老解放。

那个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啥?那个交通岗的警察还管那个赶马车的呢,赶马车的也归他管,因为咱们那时候街上有很多赶马车。

那时候自行车也管,我带着我弟弟就给抓住了。那时候自行车不让带人。因为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赤峰整个的市区人口才10万,就是相当于现在的1/10。一个城市设了一个交通岗。虽然作用不大,但是个标志。它是个啥标志,是我城市走向现代化,要求的这样的一个。

赤峰台记者:刘禹汐 袁鹤鸣 邵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