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的孩子,真的无可救药了么?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 “置顶” 哦~ 点击“ Jessica赵佳 ”→ 右上角“...”→ "

全文2100字,阅读时间5分钟

读商学院时,很多大学教授以及传统行业的老板得知我从事游戏行业,都会问我一个共同的问题——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问得人多了,索性腾出时间,写篇文章好好回答一下。

很多时候,谜底其实藏在谜面之中。到底该“怎么办”,不妨把谜面拆成——“孩子”、“沉迷”和“游戏”这三个词,从这里面去寻找线索。

先说孩子。

我听过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类似的抱怨,说孩子小时候还算乖巧懂事,可到了初中、高中就越来越不好管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恰好处在一个要建立自己世界观跟价值观的年纪,而建立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让自己与父母以及主流社会区别开。

记得当年三星手机为了笼络更年轻的消费群体,决定打击苹果这个竞争对手,他们做了一个经典广告:广告里面"不太酷"的父母们使用iPhone,那些酷酷的年轻人选择三星,这支广告在当年大获成功。

现实生活中,主流文化越排斥游戏,青少年也越容易为游戏发声。这话不是绝对的,但青少年确实会有种心理倾向,就是去寻找一个成人世界和主流世界不太懂的东西,把自己投入进去。

他们也许还会追逐某个选秀明星或者沉迷某个地下文化,他们需要在那个人生阶段标记自己,他们潜意识里有种强烈的欲望,想把自己和父母区分开。

如果父母们能理解这一点,就会明白对于孩子打游戏这件事,更有效的方法可能不是“堵”,而是“疏”。

不妨先站在接纳的位置上去跟孩子对话,而不是一上来就觉得孩子是错的,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究竟在打什么游戏,甚至自己去玩一下那款游戏。

再说“沉迷”。

沉迷这件事不分年龄,生活中很多成年人也沉迷游戏,同时也存在“排斥游戏”这一对立群体。

观察了很久以后,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人们沉迷游戏或者排斥游戏,可能都是同一原因导致。

我问过身边很多不玩游戏的女生,发现她们讨厌游戏的理由都差不多,比如觉得玩游戏约等于不务正业,不如去看看书、学学习。还有人觉得,游戏确实很好玩,但玩游戏浪费时间,不如去做点正经事。

理由是表象,比理由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理由背后的动机。如果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产生这些观念的人,往往从小就是乖乖女、乖乖仔。他们有个可能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认知,那就是如果要做家长和老师心中的好孩子,就不能玩游戏。

事实上,这类人往往都缺少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叫做取悦自己的能力——他们会觉得取悦自己是一个低价值的行为,取悦别人才是高价值的,在他们潜意识的价值排序里,符合别人期待这件事似乎更重要。

而那些沉迷于游戏的人,同样是自我价值感比较低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存在感,就去到虚拟世界里面去找存在感,逃避掉现实中所谓的压力和控制。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人们喜欢玩游戏和不喜欢玩游戏,可能本质上是一样的原因。不管是极度的排斥游戏还是极度的沉迷于游戏,严格地说,都不能算是一种健康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讲,有些家长的观念可能也需要做一些适度改变。

最后说说“游戏”。

你知道吗?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万人在做游戏开发,每年上线的新游戏有上万款。这些新游戏涵盖了各个领域,有解谜的、动作的、角色扮演的,有各种不同背景故事,不同文化特色。

游戏数量如此之多,种类如此庞杂,毫不夸张地说,总会有一款吸引住你。

我们今天面临的就是这么强大的攻势,不管你喜欢与不喜欢,你见或不见,游戏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确实给我们的社会、家长,还有我们的教育,包括游戏行业的监管部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那游戏对什么样的人可能是最有害的?我觉得对那种没有能力去接触到更丰富人生的人是最有害的。

这么说吧,假如父母能给孩子带来多元的世界观,或者多种多样的接触世界方式,比如去旅游,去参加社会活动,看各种各样的课外书。那么因为这些丰富阅历的存在,游戏对这个孩子的吸引力很难到沉迷的程度。

但如果父母无暇顾及,孩子认知世界的能力没那么好,也没有人去引导他,这个孩子成长过程里最大的乐趣来自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他就很容易在游戏当中荒废自己,相比而言,游戏的危害也会更大一些。

所以说沉迷往往是因,不是果。游戏作为工具,它是一个放大器,或者说是一个催化剂,会去放大那些已经存在的症状。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判断出,什么样的游戏算是一个有价值的游戏。这个判断标准就是,你去投入时间到游戏里后,它是否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使得你整个人生的认知疆域变大了。

遗憾的是,现阶段市场发展得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也不够,让大量低端的、刺激欲望的游戏大行其道。当然,游戏行业也确实需要被更好的管理,便于为玩家创造一个更有价值的生态环境,游戏从业者们任重道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