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医申遗还能让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吗?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我国世界遗址总数达到55,位居世界第一。

地处浙江省会杭州西北大约18公里的良渚(今属余杭区)在汉时称为“兰陵”,晋时改叫“梁诸”,到了南宋年间出书的《临安志》里又出现了“梁渚”的称谓。

如今这个“良渚”的地名,按照民国年间的《杭县志稿》的说法,也是源自宋代:“宋有良渚里”,相传当地旧时多“渚”,后垦为良田,故有此名,意为美丽之小洲。另外也有说法认为,“良渚”是以邻近的良山、渚山得名。各种说法,尚无定论。无论地名渊源究竟来自何处,直到民国早年,良渚还只是一个寻常的江南小镇。民国年间,镇上约有400余户人家,商店80余家,人口2000余人。

null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地形图。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勘探时发现,当时城内有“工”字形的水系与城外的水网连通。该城为目前所发现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址遗迹,可谓“中华第一城”。

“良渚”这个地名在学界暴得大名可能要归功于一位货真价实的良渚人——施昕更。仿佛命中注定一样,上天赐予了这个学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学界毫无名气的“小人物”一份属于考古者的直觉和魄力。

良渚文化的黑陶高柄盖罐,制作于公元前3100年至前2200年间,出土于上海青浦县(今青浦区)福泉山,现藏上海博物馆。黑陶为良渚文化中典型器物之一,但明显区别于山东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成为确认良渚文化土著性和独特性的标志之一。

null

1936年11月3日下午两点钟,这是一个日后载入史册的时刻。在第三次调查中,施昕更在良渚镇附近的棋盘坟一个狭长形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其釉色胎质都有新异。

良渚文化的玉璜,出土于浙江杭州瓶窑。上面的图案以往被解读为兽面(或饕餮),但现在专家多认为其是良渚人崇拜的神徽。良渚文化出土的许多玉器上雕刻有该神徽,而且构形也与表现该神徽有着直接的关系,反映了良渚文化以神权为纽带的统治模式

随着“良渚文化”中心区域地理位置的日渐明确,1998—2002年,考古工作者又对良渚一带方圆约50平方千米的范围进行了拉网式的详细调查,共确认遗址130多处。

但是,在此之前,“良渚文化”才是“满天星斗”中最为耀眼的那一颗星。

中国中医药文化如同良渚文化一样,早已在炎黄大地上流传千年,传统中医药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到这一消息,很多人一定都会追问:“中医药”也要消亡了吗?这一问题,也在中医药界的专家间引起了很大争议。

传统中医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文化而生的,文化遗产并非它最好的“归宿”。如果真像力主申报“世遗”的学者所说,中医药作为一个医学门类的基础已将风吹云散,附着在其上的文化的碎片还能让中医发扬光大吗?

null

其实不然,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中医药要消亡。而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加强世界各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果“申遗”成功的话,那么将会得到一笔来自政府的巨额经费,而这将大大有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发现,其实很多民间中医药技术对于非遗项目的申请不够了解,可以说中医药非遗项目没有对接到真正需要申报的项目范围当中。这需要民间中医和相关的中医药部门共同努力,如今相关的中医药非遗保护委员会在河南成立,也会推动当地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民间中医对此有所疑问和不了解的内容也可以及时进行询问了。

中医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决不能"养在深闺无人识",应当发挥其在文化建设、医学发展上的影响力。积极推进宣教工作,提高保护工作的认知度、关注度,以多种手段宣传、传播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