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机器人流眼泪

作者:黎荔

2014年,日本软银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最新款机器人——Pepper,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它能理解人类的情绪变化,售价约1930美元。这款机器人除了具备最新语音识别技术,还装配着十几个传感器,头部还有两个摄像仪和4个话筒,内置Wi-Fi和以太网。它使用一个“情感发动机”,以及一个“云端”人工智能系统研究手势、表情和人类的语言声调。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机器人可以判断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机器人可以分析情感,甚至可以通过看网络照片、视频来分析人物之间有没有竞争、依赖、信任等关系。

在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赋予机器人以情感是最富有争议的,但人造大脑也是许多国家正在秘密研发的前沿领域。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研制情感机器人以及实施人工情感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机器人具有“人情味”,从而创造和谐友好的人机环境,让它们能够与人类形成长期而稳定的情感关系。实际上,情感对于机器人的重要作用远非如此简单。数理情感学认为:情感的哲学本质是人脑对于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针对不同价值的事物采取不同的选择倾向性,从而对有限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最大的价值增长率。

人类情感分两种,一种是低级情绪,通常认为就是喜、怒、哀、惧四种情绪——它们是生物性的,是先天拥有的,是即时反应,理论上是可以通过程序模拟的。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之一,被称为情感计算。但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除了低级情绪,还拥有着高级情绪——它们是社会性的、精神性的、后天习得的,比如道德,比如爱情——理论上高级情绪是无法通过程序模拟的,但如果人工智能拥有完善的低级情绪及学习能力,则有可能自行发展出高级情绪,这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不是刻意设计的过程。

假如机器人流眼泪

人类的复杂情感,实际上是进化的结果。比方说对子女的爱,实际上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对自己子女不太产生“爱”的情感的个体,其子女很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的照顾而夭折,因此这种个体的基因就消失了。对自己子女容易产生“爱”的情感的个体,其子女更有可能茁壮成长,其基因也就比较容易延续、发展。因此,在自然选择下人脑就容易对子女产生“爱”的感情。再比如对黑暗和未知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因为那些对黑暗和未知不太恐惧的个体,有更大可能会被野兽袭击导致死亡,所以在进化过程中就逐步被淘汰了。因此,情感,实际上是在繁衍和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进化是一个通过繁衍而实现的过程。人工智能如果可以自行繁衍、进化,那么机器人确实有可能产生出情感。但是那种情感肯定和人的情感有相当大的差异。目前人与机器人之间无法形成关系,关键的阻碍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我们的思维模式经常不合逻辑,充满认知偏差,但是,这种偏差构建了我们的个性,也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类的原因。机器人的思维完全按照理性的规则来运行,因此和我们非常疏远。目前有些研究就是有意让机器人有认知偏差,并且有一些个性特征,使它们更像人类。

关于机器人情感问题,我想起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发行的一部未来派的科幻类电影——《人工智能》(2001年)。影片讲述21世纪中期,地球上很多城市都被淹没在了一片汪洋之中,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第一个具有感情的机器人被制造出来,他的名字叫大卫。这小男孩一头金发,有一双温柔动人的眼睛。只要启动程序,他就会对作为启动者的父母爱而不渝。作为第一个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大卫是一对伤心的失独夫妻的实验品,他们的亲生子马丁因重病被冰冻,期待有朝一日,有一种能治疗这种病的方法会出现。然而,有一天马丁病愈回家了,大卫从此变得多余。他只是一个代替马丁的角色,正主回归之后,他就失掉存在的意义。虽然人类的小孩马丁比起他来,因妒嫉显得又狠毒又狡猾,根本比不上机器人的忠诚憨厚。一系列误会后,母亲终于决定放弃机器人小孩了,但她知道,签了领养协议后,如果哪一天不养了就只能送回工厂销毁,出于对大卫的情感,母亲遗弃他在荒野森林,希望他自己寻得一条生路,跟着他的只有一只会说话的机器泰迪熊。

假如机器人流眼泪

片子从这里开始,完全变成童话一样:像是《木偶奇遇记》,为了变成真正的小男孩,大卫与小熊泰迪踏上寻找“蓝仙女”的旅程。其实《人工智能》故事的创作灵感正是源于《木偶奇遇记》,库布里克曾将这部片子称为“机器人版本的匹诺曹历险记”。《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的代表作,当仁慈木匠皮帕诺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位蓝仙女赋予他最心爱的木偶皮诺曹生命,于是小木偶开始了他的冒险。如果他要成为真正的男孩,他必须通过勇气、忠心以及诚实的考验。最终经过重重历险,皮诺曹长大了,他变得诚实、勤劳、善良,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孩。

世界尽头,被洪水淹没的曼哈顿,雄狮流泪的地方,当大卫来到制造他的实验室,发现跟他一模一样的大卫有无数个,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这也许就是机器人与克隆人悲哀的地方:无论人如何低能,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类个体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一点优势机器人们永远无法超越。而独一无二,正是人类存在于宇宙间藉以得到自身认同感的基础。绝望的大卫自沉于黑暗的海底,在海底废弃的迪斯尼乐园中,他找到了蓝仙女的塑像,面对她祈祷了两千年。当他被唤醒,已经是人类灭绝、更高阶机器人统治的时代了。他的爱,长过了人类这整个种族的寿命。影片结尾,用母亲两千年前剪下的头发的DNA,再造了一个只能存活一天的母亲,大卫终于找到了两千年来他心底的梦:一个完整属于他的母亲,一份心无旁骛的母爱。最终,太阳落山,母亲睡去,再也不会醒来。大卫将母亲的手臂抱在胸口,心满意足地睡去,泰迪悄悄爬上床,卧在他们的床脚。在眼泪悄然滑过脸颊的时候,大卫已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真挚又残酷、纯粹而温暖、发人深醒。身处如今的时代,太多人只关心那些表面上的技术、理论、政治、利益、欲望,认为强权才是真理,欲望才是根本。却失去了本心,不屑甚至耻笑人类存在所最根本的——爱。大卫像极了消逝在风中的小王子,一样的金黄色的头发,一样澄澈却带着几分固执的眼神,一样的执著、专注、纯真与痴情,钟爱着他的玫瑰(妈妈),一样最后宁可选择毁灭,也要永远和她在一起。大卫有着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相对于人为的善变,只有机器人在程序的设定下才会有如此执着永恒的爱。

正如我们知道一个木偶成为男孩,只能是一个童话故事,在现实中,冰冷的机器人能否拥有人类的情感温度?机器人模拟人类感情,是一种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大数据集成和处理能力,最后可能会很像真人,据说现在已达到将模拟人类基因和染色体的信息软件安装在机器人中,在3个月内机器人能获得感觉、推断、愿望等功能。这种基于软件的机器人,被称作“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有14个染色体,能够使机器人具有独特的性格,感官传感器能够使这种原型机器人识别出47种不同的外部刺激,发展出各自不同的77种行为方式。这种机器人基本上是一种软件系统。机器人真的会发展出自由意志吗?我很怀疑机器人如何具有“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这些即使能模拟出来,也很可能缺乏萌发、发展以及变化的过程)?

假如机器人流眼泪

当然,人类也不能傲慢地低估机器人的学习模仿能力。大脑通过复杂的生物构成能够形成情感,计算机通过复杂的电路构成为什么不能?千变成化的艺术都有其内在的形式规律,千奇百怪的情感为什么就不可以形式化、数字化?在电影《人工智能》中,人类显得狂妄自大,正如在机器人屠宰场上,主持人煽情的大喊“我们是什么?我们是活生生的!”,底下是歇斯底里的狂欢,在狂欢中,人们找到了理由可以对眼中的工具――机器人任意处置。然而,人类虽然创造了机器人,但实际上机器人的发展和进化的命运不一定在人类手中,人类不见得能完全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东西。

《人工智能》影片最后1/4,许多影迷争论不休,到底那是两千年后的未来世界,还只是一个梦境?我认为是梦境:大卫在海底祈求蓝仙女把他变成真的小男孩,他祈祷了很久,终于他的能量即将耗尽了,他的意识开始模糊并进入梦境。他梦见自己在未来被更先进的机器人所救,并和母亲度过了美好的一日,最后他在梦中和母亲一起睡着并死去。如果这样解释成立的话,那么斯皮尔伯格并未违背库布里克的本意——大卫死在海底,他的梦想并未真正实现,只是斯皮尔伯格出于同情让大卫的愿望在梦中实现。我的证据是:影片前3/4里,大卫从未流过泪,包括他被母亲抛弃时和跳海自杀前这两个他最难过的时刻,他都没流过眼泪,而在两千年后他被救活后,他就会流泪了。所以这是梦境,《人工智能》的真正结局,就停留在那个冰冷的海底。

假如机器人流眼泪

这部影片用机器人的角度让人类反思,研发机器人甚至给予机器人思想是否人道?科技发达的最终,是否是人类作茧自缚的灭亡?在追求高科技、高效能之路上,人类是否已超出了上帝所划定的界限,变得为所欲为,不懂得恩慈和珍惜。

人类绝对不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文明,因为人类的缺陷注定了人类的短暂岁月。但是人的思想和灵魂绝对是这个宇宙中独一无二的,人类也许有种种的不足,但正因为如此,文明才有发展和进化的内驱力。丰富的千变万化的情感,让我们可以得到瞬间中的永恒,有多少瞬间就有多少永恒。我们流泪是因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不是人类不配得到永恒的感情,而是根本无法得到,这不是人类的罪过,因为人类的需求并不是永恒。追求永恒的情感也许是值得赞许的,但哪里可以得到永恒的情感?人心的易变,人生的短暂,一切价值与意义才有所依托,才绚烂如昙华,璀璨如流星。

与人类相比,机器人能更持久地穿越时空,但他们能拥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情感瞬间吗?假如机器人会流眼泪,因自由意志而不是程序设计,这一滴眼泪将为何而流?

假如机器人流眼泪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