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不负青春不负村》:脱贫攻坚战一线的青春力量

袁辉、宋冰、和倩如、热却尼玛、吴金伟、冲郎加、李南南、阿斯哈提、王祉翔这9位投身中国乡村基层建设的热

袁辉、宋冰、和倩如、热却尼玛、吴金伟、冲郎加、李南南、阿斯哈提、王祉翔这9位投身中国乡村基层建设的热血青年,他们帮助村民改革思路,转变意识,践行着“不负青春不负村”的终极价值。

|来源:

|记者:于靖园

▲《不负青春不负村》第2季海报(芒果TV供图)

31岁的袁辉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放弃家乡江苏徐州的优越生活和体面工作,独自一人来到1000多公里外的湖北巴东白沙坪小学支教,在崇山峻岭间一待就是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县,每平方公里月降尘量高达600多吨,当地人纷纷离开这里,但3名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90后研究生却“逆流而上”,他们组成 “种草”团队,誓要还这万顷沙漠一片绿洲……

这不是坚持,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一切被青春纪实大片《不负青春不负村》记录了下来。《不负青春不负村》第二季于2019年5月2日上午10点在芒果TV正式上线,次日18点20分在湖南经视频道播出。

“带着坚持,让孩子们走得更远,你们很伟大,加油!”看过这个节目的网友纷纷留言做出鼓励。的确,这些曾经是孩子的80后90后们,如今已经长大,正在带着如今的孩子们走得更远。有理想不难,坚持却不易。他们确实很伟大。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小韩发现家的猪被人偷了,觉得真是太难过了,只是近黄昏。”台下,其他学生笑得前俯后仰,台上,学生的袁辉老师声情并茂。

▲湖北巴东获奖乡村教师袁辉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去导师推荐的公司,而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在巴东山村小学,他已经待了七年,他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传递给他的学生们。(芒果TV供图)

这一幕,发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上。

这是一堂古诗词课。窗外是连绵的大山,教室里,墙上绿色的油漆剥落斑驳,水泥地面坑坑洼洼,去年已经更新成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崭新的课桌,这些变化都来自于袁辉的影响力换来的公益捐助。课堂上,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类似的情景剧。学生们随时上台,“出演”角色,袁辉不时穿插提问。

这样融合情景剧的教学,在袁辉的课堂上很常见。支教7年了,袁辉每月工资仅1000余元,是其他在编教师的四分之一。这让我们一度感到不可思议。在袁辉的房间,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书,其次就是简单的餐具和永恒不变的方便面,这就是袁辉的生活。

湖北省巴东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土地贫瘠,基本都是长在山上的旱田,村民们只能种些简单的玉米、土豆。尽管生活艰苦,但芒果TV在采访中,遇到的村民却非常热情,餐桌上各式各样的土豆,是当地人对客人最热情的招待。

为了维持生计,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这让他们一度拍不到有人的镜头,拍来拍去都是山、是土……但他们每个人都很快乐,会有饭后打二人麻将的老夫妇,有永远不知疲倦的孩子,在外人看来极其枯燥的支教生活,袁辉坚持到第七个年头,但他自称“生来没有不快乐体质”的气质,却与这个山区混为一体。袁辉说:“这不是坚持,这就是我的生活。”

比起每天要赶一小时山路到学校拍摄,比起和袁辉一起徒步爬两小时雪山,比起一个月内感受到巴东的春夏秋冬四季,比起干燥让摄制组流鼻血、牙龈肿、身上脱皮,“快乐”这个看不见的东西,却成了大家在拍摄中最大的感触和主题。

让所有人难忘的是,全程乐呵呵的袁辉,在最后一天,节目组把远在1000公里外徐州老家的妈妈请来时,这个每天带给大家欢乐的大男孩哭成了泪人。袁辉和妈妈在白沙坪小学的教师里相拥哭泣,引发了当天全校师生的泪水。离家7年,袁辉是父母心中难以割舍的心头肉;孩子,也是袁辉难以放下的肩上情。这一天,袁辉在朋友圈写下:“故乡,是一张单人床。梦想,大概都在远方。”这或许就是人们不顾遥远、不畏艰险,所寻找的青春。

走在脱贫攻坚前线的80后、90后们

“芒果TV和湖南经视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些90后年轻人的心中到底有何种热量让他们远离亲人,心甘情愿在那片贫瘠的地方,经年累月,孜孜以求。”湖南经视频道副总监潘瑞林表示。我们在片中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这是一次爱国的使命感与青春正能量华美的碰撞。

由于去年第一季播出和宣传效果都非常好,芒果TV和湖南经视都早早地做好准备,从2018年12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材料,寻找在基层的有作为、有担当的青年,细致踩点,层层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内心。《不负青春不负村》节目制片人燕燕对《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说:“我们最终从上百份材料中,挑选出10位具有新时代奉献新农村建设精神的有为青年。” 2019年2月初,节目组分派7路记者正式开拍,开始了为期3个多月的拍摄和制作。

与《不负青春不负村》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在拍摄地点的选取上更加凸显了扶贫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摄制组不局限于关注湖南,也走到了贵州、四川、新疆、西藏……将目光聚焦到更贫困的地区。身处扶贫一线的奋斗者们审视环境,因地制宜,转变创业思路,用智慧与汗水赢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贵州毕节气候恶劣,阴雨连绵,这里的人们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生活在冰冷的雾气笼罩中。2017年毕业的女硕士宋冰,来到云贵高原深处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深度贫困村泉发村,带领村民种植草乌寻找新产业脱贫,虽然经历失败,但她始终不服输,甚至剪掉长发,背起锄头敢于去向贫瘠的土地发起挑战,最终给村民带来了新的经济产业。

▲女硕士宋冰毕业后,来到了贵州的贫困山村——泉发村担任村支书,带领大家实现产业脱贫。(芒果TV供图)

地理的制约可以因地制宜,升级产业,观念的落后、意识的保守才是阻碍地方发展最艰深、最根本的困难。

热却尼玛常年坚守在青海木合沙村,通水、通电并不能给当地群众的贫困生活带来深层次的改变,赚钱意识的薄弱,商业经营的落后很有可能让村民们再次返贫。意识到这一点,热却尼玛试图引领当地从畜牧业中开拓出更为丰富的产业内容,好不容易确定了以当地特色的牛肉水饺为突破口,村民们却不愿意学习食品安全与生产流程相关的知识。热却尼玛带着村民到邻村探访,让他们明白偷懒懈怠只会让致富成为奢望,只有转变思想,脱贫致富才有迹可循。

在云南怒江的大峡谷深处,嶙峋的怪石与壁立千仞的大山让浪坝寨村与世隔绝。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的和倩如打破了这种僵持无助的局面,她将网络世界流行的直播方式引入产业,让群众在镜头前兜售自己的产品,为他们进行网络直播培训,最终打开了山林野味的网络销路,让阴冷的峡谷从此晴空万里。

科学生产、规范培训、适销对路这些在现代产业经营法则通过这些充满活力的攻坚力量引进脱贫致富的道路中。他们帮助村民改革思路,转变意识,践行着“不负青春不负村”的终极价值。

《不负青春不负村》第二季节目团队共记录了袁辉、宋冰、和倩如、热却尼玛、吴金伟、冲郎加、李南南、阿斯哈提、王祉翔9位投身中国乡村基层建设热血青年的故事。摄制组精心策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以小见大,通过对他们在中国乡村基层建设生活的真实记录,向观众展现出了当代中国青年精英的新风貌和发生在脱贫攻坚战一线的火热现场。

▲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王祉翔克服沙漠中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新疆种植万亩草地,解决沙漠牧草难题顺利完成“种草”任务。(芒果TV供图)

“节目第二季,我们关注扶贫的主题没变,我们关注青春的奋斗没变,但我们改变了很多。”燕燕表示,这一次,他们行走得更远,从湖南走到了新疆、川藏、内蒙古、云贵等最偏远的乡村;这一次,他们的视野也更广阔了,关注的不仅仅是湖南的脱贫攻坚,而是聚焦全国范围内深度贫困的乡村。“而且,这一次我们的感动更深,这些80后、90后年轻人,身上拥有一种力量,让他们远离亲人,在荒漠、深山、暴雪、狂沙中俯下身子,在那片贫瘠而又特别需要他们的地方,经年累月、孜孜以求。”

他们的故事不仅打动了观众,也深深打动了节目组,在拍摄过程中,很多编导、摄像都被他们的作为而折服。燕燕说:“我们也希望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让更多人的年轻人追随他们的步伐。希望我们的作品,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这些有为青年的付出,不负这个激情燃烧岁月里的人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