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奋斗者】辛丽丽:为芭蕾而生,有艰辛才有美丽

口述/辛丽丽 整理/吴桐 芭蕾是美丽的,但总是先有艰辛,才有美丽。我叫辛丽丽,好像命中注定是要跳芭蕾

口述/辛丽丽 整理/吴桐

芭蕾是美丽的,但总是先有艰辛,才有美丽。我叫辛丽丽,好像命中注定是要跳芭蕾的。我10岁进入上海芭蕾舞学校,17岁进入上海芭蕾舞团,从台前的芭蕾舞者,变成幕后的创作者、管理者。我现在55岁了,仍在为芭蕾梦想奋斗着。如今的年轻人要面对很多诱惑,而我们那一代人比较简单,认定了,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咬牙守住自己的阵地,不怕苦不怕累,不断向塔尖攀登。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

别人都退缩了,你得忍着疼痛继续跳

我是1973年考入上海芭蕾舞学校的。在那之前,我在少年宫里学过柳琴和琵琶,但对于芭蕾,是真正的零基础。但我身体条件很好。大家都知道跳芭蕾的头要小,脖子要长,四肢要长,脚背还要漂亮。芭蕾舞演员没有好看的脚背,就像电影演员没有漂亮的脸一样。在舞蹈学校,我学东西很快,乐感好,老师也在我身上下了许多功夫,所以一直是班里的尖子。

1973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报名照。

那时候,我的老师就常对我们说,要成名成角,不仅要条件好,还要思想好,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别人都退缩的时候你得挺住,别人跳不动的时候你要忍着疼痛继续跳,别人不接受的任务你要勇敢地去承担。所以我从小身上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训练再累也不怕,灯光一亮,就要展现最好的自己。

1980年,上海市舞蹈学校练功。

17岁毕业,刚进入上海芭蕾舞团,我就开始跳《天鹅湖》了。我的同学汪其风跳《堂吉诃德》,技术好,稳定性好,而我更加柔美,我希望能发扬我的优点,让观众喜欢我。我还记得当年在文化广场演《天鹅湖》,从礼拜二一直跳到礼拜五。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观众对高雅艺术十分钟情,台下总是挤满了观众。通过《天鹅湖》《吉赛尔》《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作品,我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上世纪80年代,我渐渐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87年,我参加了第二届纽约国际芭蕾比赛,夺得女子组银奖,金奖空缺。第二年又参加第三届巴黎国际芭蕾比赛,我和舞伴杨新华荣获双人舞大奖。比赛备战很辛苦,大家都很关照我,食堂里有好东西都留给我吃,我也加倍努力,希望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为国争光。为了比赛,为了演出,真是拼了命。1993年,我右腿膝盖半月板撕裂动了手术,三个月后又上台了。因为有演出,有比赛,不能耽误。那时不像现在有这么多机会,一年能跳一个角色就不错了,所以格外珍惜每一个机会。

1988年,法国巴黎第三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后台,与舞伴杨新华获得双人舞大奖。

1994年3月美国洛杉矶,与舞伴杨新华受邀参加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演出,这是中国芭蕾演员首次参加世人瞩目的颁奖活动。

从台前到幕后,用芭蕾讲述中国故事

我在上海舞蹈学校三年级时,就开始跳《白毛女》了,不过是片段。1989年,上海芭蕾舞团出访加拿大,那是我第一次跳全剧,从喜儿跳到白毛女,很累,但很有成就感。《白毛女》是我们的传家宝,上芭每一代台柱子都要在这部剧中得到锤炼。我是第二代“白毛女”,得到了胡蓉蓉老师等《白毛女》创作者的真传,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被认真打磨过。《白毛女》的意义不同一般,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尝试芭蕾民族化的标杆之作。在这之后,我们不断用芭蕾这种世界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

1988年,芭蕾舞《白毛女》恢复排练并赴加拿大演出,辛丽丽饰演白毛女。

2001年,我出任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我第一部独立编导的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在这一年首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题材非常适合芭蕾,它是一个传说,给创作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你看《天鹅湖》《睡美人》也都是童话故事。当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早已闻名,越剧版本成为舞台精品,芭蕾舞剧也有前辈进行过探索。要打破固有思维,排出新意,比另起炉灶更难。《梁山伯与祝英台》除了是我的第一次,也是剧作家罗怀臻第一次写芭蕾舞剧剧本,作曲家徐坚强第一次为大型芭蕾舞剧作曲。我们的合作非常顺利,因为我们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将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情感通过西洋芭蕾的形式讲给全世界听。欣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成了上芭保留剧目,至今在国内外舞台常演不衰。

2001年上海,辛丽丽编导的第一部舞剧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

再后来,上芭有了《花样年华》《长恨歌》等一系列原创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带到了巴黎、带到了伦敦,赢得了世界的掌声。去年,我们全新编创了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希望能在《白毛女》之后,打磨出一部新的符合时代审美的红色经典。一个优秀的舞团,既要拿得出《天鹅湖》《睡美人》这样的经典作品,又要有自己叫得响的原创作品。上芭版《天鹅湖》已在欧洲成功巡演了三轮,充分向世界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可是要让人家真正记住,还需要一点独一无二的东西。正是通过《长恨歌》《花样年华》这样的原创作品,海派芭蕾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逐渐树立起来。

1990年10月,上芭赴新西兰演出,辛丽丽担任《吉赛尔》女主角,这也是上芭首次携西方经典芭蕾作品出访国外。

对下一代负责,用汗水浇灌美丽花朵

年轻的时候,贪恋舞台,总说自己要跳到60岁。可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承认自己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要靠新演员来接班了。要培养一个好演员,比创作一部作品更难,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季萍萍、范晓枫、吴虎生都是我带出来的,帮他们排练,陪他们参加国际比赛。对他们来说,我是老师、家人、营养师和心理辅导员。

2000年,范晓枫参加第19届瓦尔纳国际芭蕾比赛,心理压力太大,躲在房间不愿意比了。我比她还着急,但只能耐心疏导。她最后拿了那年瓦尔纳青年组女子金奖。同一年,季萍萍参加第九届巴黎国际芭蕾比赛,当时她已经26岁,也许是最后一次参加国际大赛了。但我看中的人,绝不放弃。她最终拿到了青年组女子金奖。吴虎生2007年拿了第九届美国纽约国际芭蕾舞比赛男子组第一名。他这个奖更不容易,他个子太高,力量不足,进团之后连续苦练了三年,我一直陪着。每年除了大年初一,没休息过一天,他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关节没受过伤。芭蕾就是这样,美丽的花朵都是用辛劳的汗水浇灌的,只有持之以恒的付出才会换来收获。

2000年法国巴黎,初任艺术总监时带领季萍萍赴法参加国际芭蕾舞比赛。

一个舞团要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作为上海芭蕾舞团团长,我必须对下一代负责。不仅仅是对舞者负责,还要对创作人员、舞蹈老师、管理人才负责,让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奋斗。这些年,我们聘请了世界各地一流的创作人才,创作出了一系列具备国际视野、中国风格的原创芭蕾作品。

今年,上海芭蕾舞团40岁了。40年来,一代代舞蹈家挥洒汗水,探索创新,先后推出了167部原创芭蕾作品。今年至明年年初,我们将在国内外舞台呈现12部上芭的新老佳作,既有古典又有当代,全面展现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积淀。下一个40年,新的一代上芭人还要继续奋斗,培养更好的人才,推出更好的作品,提升中国芭蕾的世界地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