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到底是不是240亿的好故事?

金海心上了快本,又来一波回忆杀。谢娜活灵活现,李维嘉词不达意,何炅笑出了鱼尾纹。因为音乐,他们的耳朵都被叫醒了。

null

null

null

不过,有的声音却突然神隐了。就在半个月前,安卓的应用市场突然下架了四款有音频app,其中包括网易云音乐、企鹅FM、荔枝、以及喜马拉雅。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是为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对于网络音频的专项治理行动。不可否认,内容监管,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此期间,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阶梯处罚,也悄然改变了行业的走向。

近日,笔者登陆华为应用市场,发现喜马拉雅精品app重装上阵。精品的定位,应该是对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响应,同时也是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鞭策。毕竟,坐拥4.8亿用户、占行业7成份额的头牌,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所以爱惜羽毛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据艾媒咨询2019Q1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为8955.2万,远超第二位蜻蜓FM的3589.1万,稳居行业首席。

头牌不满足

头牌归头牌,但喜马拉雅并不踏实。在很多同行看来,喜马拉雅斥巨资签下了很多头部资源,比如有马东、蔡康永、高晓松、郭德纲等明星大v坐镇;类型上,包括音乐、曲艺、有声小说、广播剧、个性电台;内容上,包括新闻资讯、娱乐节目、教育培训、财经证券、儿童故事、健康养生等,既有原创自制也有版权授权,应该搭建了比较完善的内容生态系统。

null

null

然而,从喜马拉雅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似乎嗅到了一股其他的味道。上个月,媒体曝出,喜马拉雅参股的机器人公司选址天津。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该公司注册名为足求(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其认缴金额为1000万元,其中天津人为科技有限公司认缴金额为700万元,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认缴金额为300万元。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机器人、电子产品、智能家居设备销售等。

难道,喜马拉雅正式向机器人进军了?

null

显然,讲了6年好故事的喜马拉雅,如果想再上市前获得更多支持,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特别是搭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利好,势必会对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早在两年前,喜马拉雅就有所动作。它发布了第一款国内全内容AI音箱——小雅。今年年初,它又联手腾讯动漫、Rokid出品了小布智能机器人。同时,喜马拉雅还跟VisionTalk等多家公司,探讨过智能多模态学习场景趋势和深度合作可能性。

null

从小雅到小布再到足求,喜马拉雅正在重新盘整1亿+的精品音频内容,希望将优质资源赋能教育机器人产业链,兼顾市场发展与用户扩张,提供多维度、个性化的智慧交互体验。虽然这个“硬核”转型充满挑战,但是喜马拉雅的战略也因此变得清晰,那就是不再满足于线上内容流量变现知识付费,而是要结合线下做嫁接教育产业的智能生态,这或许是它为上市做的最后冲刺?

6年进化论

回顾喜马拉雅的成长,余建军坦言,他们不是最早的进场者,但是已经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提升最快的平台。他们与得到、知乎一起,重新定义了“知识付费”。然而,在“知识付费”的下半场,他们还有什么好故事讲给投资人听呢?

null

2012年成立的喜马拉雅,在第二年3月份正式上线。那时候,他们想做“优秀声音的淘宝”。两年之后,这个口号变成了“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从2016年开始,发轫于微博微信赞赏功能的知识付费,迅速占领了喜马拉雅、分答、知乎live等平台,这时候喜马拉雅所做的就是把他们认为的“最好的内容”挑出来,在与马东的米未合作后,喜马拉雅正式开启了内容付费,并且一遍遍地教育市场,并从中明确自己的定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咪蒙的付费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收智商税的争议铺天盖地。但是,喜马拉雅认为帮头部内容提供者体面的赚钱,可能完成流量与粉丝的双丰收,最终转化为营收的成绩单。它集合了850位“知识网红”提供了2000+付费精品内容,并希望借助头部资源为自己带来流量。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赞助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应该说是品牌调性与节目内容非常契合的投放。

null

而与其他平台的合作,也让喜马拉雅增加了更多产品分发的渠道,占据用户碎片时间的载体。包括手机、车载和音响等。据悉,有小雅之前,用户每天收听喜马拉雅也就128分钟,而有了小雅之后,他们每天停留在喜马拉雅里的时间超过了3个小时。QuestMobile数据显示,小雅是目前用户粘性最高的智能音箱,其月人均使用时长近600分钟,人均使用次数240次,使用频次是天猫精灵及小米的7-8倍。可以说,小雅给了喜马拉雅探索线下的信心和勇气。此后,音响、台灯、床具等 2000 家品牌接入喜马拉雅的内容。滴滴也为代驾车主,提供一款喜马拉雅版的车载智能硬件“随车听”,这些都为品牌下沉提供了可能性。

喜马拉雅通过线下智能化终端,拉近用户的距离,提高陪伴的情感溢价,顺势搭建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体系。从平台到生态,再到商业模式,比起知识付费,这一次喜马拉雅的格局显得更为开阔。

用数据说话

从耳机到小雅,从“随车听”到机器人。喜马拉雅在过去几年的增长有目共睹,员工数量涨了2000人,在“123狂欢节”内容消费额达到4.35亿。毕竟,用户需要好内容,投资人也需要看到可持续增长的潜力。

截至2018年10月,喜马拉雅FM月活跃用户数行业第一,月活跃用户为8801.7万人。在喜马拉雅上,平均每位用户收听18本有声书,累计收听的总时长超过30.8亿小时。与此同时,有声书为喜马拉雅FM带来的流量超过50%。在全民阅读的今天,很多官方的优惠政策并没有直接投射到纸质书售卖或者实体书店经营上,而是转化为有声书群体的扩大和Kindle等电纸书的红火。用户在利用见缝插针的碎片化时间上,听比看的效率更高,电纸书比纸质书更便捷。

null

对于喜马拉雅来说,主要的营收可分为三个部分:广告、付费、智能硬件。以2017年为例,喜马拉雅41.26%的收入来自于广告销售,50.1%的收入来自于付费业务,智能硬件的收入占比仅为8.64%。2017年的毛利率为57%,净亏损1.08亿元。

那时候,喜马拉雅已经发现用户增长接近瓶颈期,所以为了营收能够可持续增长。需要挖掘广告潜在富矿,需要增加付费模块的设计,需要提升智能硬件的收入。

在广告方面,当用户趋于稳定,活跃度受限,流量变现转化率低,广告收益增长乏力是不争的事实。

在知识付费风潮过后,如何平衡日渐高企的版权费,解决相应争议,让喜马拉雅经受阵痛。

在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首先,“真假宋鸿兵”事件。平台上搜索宋鸿兵的节目《鸿观》,结果并不是由宋鸿兵讲解的,而是一个“李鬼”在给大家讲解。该账号运营了有大半年的时间,播放量7.3万,有两千多人订阅。结果,宋鸿兵本人转发了这条微博,称“平台也太缺乏知识产权的意识了,这是公开的盗版啊!”

null

无独有偶,去年3月曾鹏宇手撕喜马拉雅为例,当时作者认为有声书《世上有颗后悔药》没有得到他本人和出版社的授权,后续发酵成作家蔡春猪、唐小饭、编剧张瑶等多名作家联合维权事件,最后以喜马拉雅承认侵权,致歉并承诺整改告终。

上述例子,不是喜马拉雅的个案,而是音频、视频领域都存在的顽疾。我们不可能指望,喜马拉雅独善其身。但是,优质版权背后的巨额投入,让喜马拉雅疲于应对。在过去完成了9轮融资,每年融一轮,足见其压力山大。

从知识付费的模式方面,“贩卖焦虑”的圈粉运动的确薅了羊毛割了韭菜,但是目前理性用户正在回归课堂与书本,一方面、问答、直播、课程等形式审美疲劳,一方面早幼教、话术、情商、财经、国学等领域屡见不鲜。碎片化、同质化、非标化等劣势让知识付费模式备受质疑。说到底,喜马拉雅签了作者主播,以明星影响力变现,帮着进行内容分发,利用平台规模走量,只不过,这种商业模式红利正在随着风口消失而式微。

那么,就剩下智能化一条路还有上升空间。因此,才出现了开头试水机器人的那一幕。应该说,喜马拉雅的战略转型,还是具有理性和建设性的,只是如果想上市,它在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

上市难成谜

今年5月27日,喜马拉雅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变动,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公司注册资本减少314余万元,缩减5.22%。此外,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仅剩喜马拉雅FM CEO余建军一人。

喜马拉雅官方对此回应称:此次变动是因为公司要搭VIE结构,所有境内VIE公司的董事变更为境外母公司的股东,属于VIE标准结构。目前没有明确上市计划。后有媒体传言,喜马拉雅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登陆港交所。但此消息随后被官方否认。要知道,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四次被传上市了。可见资本市场对其渴望程度。

null

从它的E轮融资来看,腾讯、高盛、泛大西洋资本参与投资,投后估值达到240亿人民币。这样的体量与背景,配得上行业超级独角兽的身份。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喜马拉雅FM总用户规模突破4.8亿,包括车载、穿戴、音响智能设备用户及3500万海外用户,活跃用户日均收听时长达135分钟。平台内共有600万主播,覆盖财经、音乐、新闻、商业、小说、汽车等328类上亿条有声内容,行业占有率超73%,单日销售曾高达2亿元。

这样的喜马拉雅,为什么总是不上市呢?

的确,借助PGC+UGC+独家版权,搭配粉丝打赏机制,喜马拉雅构建了内容付费的线上生态,同时借助小雅试水、AI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一个超级流量智能闭环正初具雏形。不过,考虑到知识付费红利期消耗殆尽,在线音频平台如果探索开发新的盈利场景需要时间,同时多起版权纠纷案所涉及的持续盈利能力,都将影响喜马拉雅未来的上市前景。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喜马拉雅FM有26条开庭信息,包括15条案由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开庭公告,其中喜马拉雅FM有6次为相关案件的被告方。5月13日,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收到行政处罚。

null

对此,喜马拉雅曾表示,已与全球最大中文阅读平台——腾讯阅文集团达成排他性合作,获得海量版权内容。如果知名IP内容遭受到侵权,会遵循“红旗原则”;普通用户在上传音频作品时,遵循“避风港原则”,要求作者持有授权证明。同时为防范侵权,如在平台审核中检查出问题后,会取消用户的资格,依法追究用户的法律责任。这或许会降低宋鸿兵、曾鹏宇等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

从持续盈利角度,在知识付费去火的今天,喜马拉雅如果继续贩卖精神保健品,只能接受复购率低、使用时长低、完课率低的“三低”结果。因此,喜马拉雅需要重新审视流量广告、社群和智能硬件等三大主要收入来源。而喜马拉雅在今年上半年频频造访智能硬件企业,也透露出喜马拉雅正在加大对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的布局。尤其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强化声音更多元化的落地场景,从而完成用户增长与拓展商业合作机会的目的。

理性建设性

显然,对于喜马拉雅来说,上市固然要紧,但是厘清发展战略更为急迫。作为一个优质付费内容的有偿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的用户品牌感知度,是通过头部资源与口碑营销完成的。譬如,英文、读书、相声、财经、通识、音乐、心理、美食、健身等内容的粘性很强。然而,当公知网红PGC热潮逐渐退却,如何重新赋能UGC形成社交类声音分享,可能会沿袭国外成熟模式获得合理预期。 “万人十亿新声计划”或许是一个开始。

null

其次,在消费场景的培养方面,此前喜马拉雅与西西弗书店搞得联名线下活动,可能是类似《声临其境》一样品牌调性极为吻合的尝试。前者是以声动人,后者是以书牵引。在文化跨界的领域,重新定义阅读方式,形成听与读的互动,可以为喜马拉雅打造更多线下社区有声空间,可以设置旅游、美食、教育、文学等区块,鼓励更多用户参与,形成一个“有声交流”的社交圈。

null

​第三,对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理解。实际上,机器学习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声纹大数据,可以对喜马拉雅高达4.8亿用户进行更加全面细致个性化的人物声音画像。最有趣的朋友,可能都隐藏在app或智能终端背后,失眠症患者、吃柠檬的单身狗,追星星的求知者、捧腹大笑的德云社女孩,苦练英语口语的学霸君,这些鲜活的人物背后其实都有他们的声音故事,如果可以由此展开IP周边衍生,或许也能开拓更多的广告植入赞助及其他商业合作机会,同时新一代的小雅机器人会更具有前瞻性和用户友好体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