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稻米之路,讲中国故事

看似最寻常的稻米,却拥有着万年以上的寿命。它最早被中国的先民发现培育,又从中国出发,辐射到全世界各地

看似最寻常的稻米,却拥有着万年以上的寿命。它最早被中国的先民发现培育,又从中国出发,辐射到全世界各地,它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也是亚洲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稻米,是中国人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近期,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的《稻米之路》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我们跟随着摄影师的镜头,在一粒稻米里,看到了一个世界。稻米不仅仅满足了人类对食物的需要。还对人类的建筑,甚至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甚至可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兴衰,南粮北运,南方的稻米通过大运河的运输,输送到了北京,繁荣了运河两边一座座的城市。影片的立意早已超出了食物的范畴,稻米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变化不容小视。

而在日本,稻米代表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相扑被誉为日本的国粹、国技,它来源人们感恩稻作之神的仪式,人们盼望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带来好的收成。从南端的鹿儿岛,到北端的北海道,都有稻米存在的身影,稻米是日本人用来祭祀神灵的贡品,稻谷是有“稻魂”的,而且稻魂和人的灵魂本质上是一类。正如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关泽真由美教授所说:“稻米深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人们用稻米祭祀敬神。”

片名中“路”,有时间和空间的解释。一方面,从时间上来看,稻米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先民偶然发现了野生稻,一点点将之改良,一直到今天,水稻的栽培技术还在不断进行着改进。另一方面,从空间上来看,稻米没有脚,却通过人类不断的传播,跨洲越洋,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从东向西,稻米经由西亚传到欧洲,从海上丝绸之路,稻米又到达了东南亚和更远的岛屿,稻米无处不在。

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献和诗歌音乐方面,赞颂稻米的文章随处可见。唐朝诗人杜甫在《忆昔二首》写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品质都很高,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粮仓,都盛得满满当当,储备充盈。我们眼前出现了大唐盛世之景。

宋朝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在宋朝,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手法,促进了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带来了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最好的朝代,“苏湖熟,天下足”就是最好的写照。

本片的解说词也是一大亮点,运用了平实的语句,将稻米进行拟人化的叙述,同时,解说词中也不乏点睛之笔,“稻米之路,没有丝绸之路连接大漠天际的壮阔,没有瓷器之路在海天澎湃间的悲壮,其终点也不是皇宫和城堡。而是毫无痕迹,通过手手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悄然延展。”

为了不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农业科普片,《稻米之路》采用了详实的考古资料,全球多地采景,将故事性和趣味性融入到纪录片之中,用精致的画面和质朴的故事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稻米不会说话,但是稻米又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语言”。稻米之路,其实就是和谐之路,融合之路,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张劳动
编辑:沙丘  
图片来源:影片截图、海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