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名相李斯是贤良忠臣还是奸佞小人?为何要害韩非和读书人?

回到大秦帝国,看李斯的人生轨迹,会发现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李斯出生于战国末期,是楚国上蔡人,

回到大秦帝国,看李斯的人生轨迹,会发现这个人是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李斯出生于战国末期,是楚国上蔡人,在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李斯年轻时工作经历简单,当过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李斯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过阴冷潮湿的小生活,他想过一种呼风唤雨的大生活。

为了求得功名利禄,他辞去了小官吏的职务,前往齐国,拜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荀子虽继承孔子的儒学,但却对儒学进行了大改造,少了“仁政”的主张,多了“法治”的理念。这很对李斯的胃口。他勤奋过人,和荀子一同研讨“帝王学科”。这个学科的内容包括: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帝王,以及为官之术等等。

李斯学成后,打算去往秦国。他把去秦国的原因告诉了荀子,那段话就像一个毕业求职意愿。李斯说:人生一世,贫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最大的悲哀。若要出人头地,就得成就一番事业。如今,齐王委靡不振,楚国无所作为,唯独秦王,试图吞并齐、楚而一统天下。因此,在秦国能寻找他合适的个人机会。荀子同意李斯的意愿,告诫他说,要注意节制,不要一味往前走,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李斯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不久,就来到了秦国。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器重李斯的才干,让他当了小官。对李斯来说,当官不是目的,而是机会,能够接近秦王,这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此时的李斯还是很尴尬的,他既不能以立军功而崭露头角,也不能以理政显现自己的才干。他只有一个方法引起秦王的重视,就是上书。通过揣摩秦王的心理和分析当前的形式,李斯果决地给秦王上书。上书的内容是鼓舞秦王统一中国。

书中,李斯用过去的秦穆公举例,说秦穆公时代强盛,但最终也未能统一中国,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周天子势力强大,也有威望,不容易推翻;二是诸侯国也比较强大,可与秦国抗衡。但是,从秦孝公以后,战争不断,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力量急剧下降。现在秦国强盛,是建立帝业,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扫平六国如掸灰尘。这番论述,对天下的实际情况分析得清晰透彻,而且,迎合、满足了秦王的心理,一下便得到了秦王的赏识。

李斯被提拔为长史。身为长史的李斯,进一步向秦王奉献统一中国的具体谋略——从瓦解诸侯国力量入手。具体实施方式是:以财物重重贿赂六国君臣。目的是:让他们分崩离析,无法合力抗秦。然后,秦国各个击破。这一谋略效果非常显著。秦王便封李斯为客卿。李斯这颗政治明星,终于在秦国的舞台上冉冉升起。

可就在一帆风顺之时,秦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运动,这个运动叫“反外国人运动”。起因是韩国派间谍以帮助秦国修渠为名,刺探情报。这场运动的后果是,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原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但是,李斯没有离开秦国,更没有因为挫折而颓丧。他在秦国边境蜗居,写了一道著名的《谏逐客书》上奏秦王。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说明历史上外国人对秦国的重要性,言辞非常恳切,令秦王动容。受《谏逐客书》感动的秦王,撤销了“逐客令”,并请回李斯,封他为廷尉。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威胁正等着李斯,并且,这一次他还杀了人。

刚刚升任廷尉的李斯,刚看到光明前途的时候,他的同学韩非来到了秦国。韩非是韩国人,且与韩王同族。韩非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可是,他屡屡上书献策却不被韩王任用。韩非失望而愤怒。秦王很重视这样的人才,早就想见见韩非,将他收为己用。现在,秦国要攻打韩国,情势危急,韩王才起用韩非,派他出使秦国。从能力上分析,李斯知道自己远不如韩非。如果秦王留下他,重用他,势必成为自己的对手和仕途上的绊脚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必须除掉韩非。

他首先给秦王分析说,韩非这个人不能任用,他是韩王的亲族,韩非爱韩而不爱秦,大王如果攻打韩国,他当然不会同意,这也是人之常情。秦王一听言之有理,想韩非既然不能用,就放他回国吧。而李斯的根本意图是要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他又说,如果放韩非回国,他就会为韩国出谋划策,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趁这个机会把他杀掉。就这么短短一句话,同学韩非的生命就葬送在李斯的手里。

秦王示意李斯去除掉韩非,李斯便送了毒药给韩非。韩非知道李斯的为人,自己无论如何是逃不掉的,于是服毒自尽。从此,李斯再没有威胁,再没有对手。他辅佐秦王,于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统一之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李斯认为,周朝采用分封制,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天下战乱不断。如今天下统一,如果再分封诸侯国,又将回到以前的分裂局面,应当采用中央集权管理。李斯的提议遭到博士淳于越的强烈反对。淳于越上奏秦始皇,说天下之大,如果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就和普通百姓一样,万一发生叛乱,谁来相救?比如齐国的田常,晋国的六卿,都发生过叛乱,如果秦始皇不采用分封制,不以古为师,国家就不能长久。这一奏书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淳于越交由李斯处理。李斯对淳于越进行审查,最后给淳于越定的罪状是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接着,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秦始皇也采纳了。于是,大权在握的李斯,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处罚。总结起来,可称为“两个凡是”:凡是秦国以外的史书,一律烧掉;凡是博士收藏的《诗》、《书》一律烧掉。有谈论《诗》、《书》者,在闹市区处死,暴尸街头;有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官吏包庇知情不报,同罪处置;得令后三十日之内不焚书者,面上刺字,发配去修长城。

次年,也就是焚书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将咸阳的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活埋。这一“坑儒”事件和“焚书”事件,合起来就是中国历史上重大而著名的“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都是一次空前的大摧残。在这一浩大的摧残中,秦始皇的暴政显而易见,而李斯的推波助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这样干的目的,一方面当然是迎合秦始皇的心理,另一方面,则完全是为了自己,他要从精神上彻底打垮和消灭异己和竞争对手。面对如此暴戾的摧残,有识之士和学者谁还敢来秦国呢。

李斯也是学者出身,而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文化人残害文化,文化人背叛文化,古今罕见。由此可见,李斯的一生,是追求荣华富贵的一生。秦帝国的命运和自己的仕途前程相比,李斯显然更在乎后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