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走进泗县:探寻泗州戏的“来世今生”

作者:开问“一路益行爱心支教团队”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百鸟对打对……”循着声音,安徽师大文学院一路益行实践团队来到了泗州戏非遗传承基地。一群大约五六岁的男孩女孩在认真排练戏剧,趁着休息期间,我们朝其中一个看起来年龄最小的女孩走了过去,“她可喜欢戏了,虽然话还说不清,但是整天跟着电视咿咿呀呀地唱。”孩子的妈妈一脸骄傲地看着小女孩跟我们聊起来。

 带着对泗州戏的浓厚兴趣,2019年7月10日早晨,实践团队来到了清水湾泗州戏剧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访了站长苏贤法。

淮河两岸,且行且唱

“泗州戏原名也叫‘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到现在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年间,丘、葛、张三兄弟逃荒到泗州(也就是现在的泗县),这也就是泗州戏名称的由来……”采访时,苏站长与我们讲述了关于泗州戏的历史渊源。

Cache_-7e386ca42dfbfb2c..jpg

图为苏站长在接受采访。

 泗州戏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活跃在历史舞台。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讲究自由无拘,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

Cache_77347978b53aee9c..jpg

图为小演员在表演泗州戏经典片段。

 戏曲不是单纯的虚构的表演模式,它在于:以歌舞演故事。泗州戏是当地人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在其中,需用心品味,方知其中滋味。

泗曲未央,愿留风光

 据悉,我们国家现在平均每两年就有三个剧种消失,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泗州戏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使这一剧种能够保留下来,我们申请了非遗项目。”2006年泗州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IMG_20190709_152728.jpg

图为泗州戏非遗传承基地。

 清水湾公园内非遗传承基地也取得不错成果。经调查了解到每天都会有许多家长带着小孩子来排练戏剧。“主要还是看孩子的兴趣,孩子接触得多了,就会喜欢了,这其实就像排练舞蹈一样。”家长说。泗州戏作为当地的一个著名剧种 渐受欢迎,当地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受到了泗州戏文化的良好熏陶。泗州戏已经连续获得国家重点项目的扶持,共计争取资金220万元,有效推动了泗州戏的传播、普及、传承和保护工作。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泗州戏作为一个特色剧种,走出了淮北,走到了春晚的舞台。2017年泗州戏《绿皮火车》应邀参加央视春晚戏剧舞台,优美的“拉魂腔”唱响民族大融合的旋律,满载记忆的《绿皮火车》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2018年泗州戏《小二姐做梦》成功入围“有戏安徽”首届全国戏迷春晚,以动听的旋律,优美的唱腔,精彩的表演获得了评委、观众和广大网民的认可。此外,演员的活动还深入到农村,走街下乡,每月都会有巡回节目展演。“国家支持,我们就应该把它搞好。”这是苏站长的决心。“活跃大众嘛,我们就好好唱,村民也愿意听。”一位排练的阿姨说到。

 但是、泗州戏的传承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缺乏创新、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设置的泗州戏专业认可度低、观众逐渐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等等。“泗州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9年1月12日,中国戏剧学院在泗县设立教学实践基地、生源基地,这为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专业方向有很大帮助,为泗州戏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优秀剧目的创作打开良好局面。”苏站长向我们分析到。

弘扬戏曲,道阻且长

 泗州戏需不断创新方能历久弥新。习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采访过程中,苏站长提出最多的就是文化自信,“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什么流行我们学什么,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留住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断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泗州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泗州戏的发展可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创新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每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都有它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都应该被尊重,被很好地传承。

版权:作者本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