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我没办法盯着你读书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就像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描述的那样,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知识被快速消费,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null

我们经常面临一个悖论,当我们时间越发紧迫愈发焦虑的时候,便渴望能够获得知识的快餐;但是快餐又不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以至导致收获更少。

因此,不论世界如何上满发条快速前进,我们都应该在内心,为那些经典书籍留下一片安宁之地,时间易碎,但经典不朽。重读经典,就是重读人生,我们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接近最优秀的自己。在这个以快制上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认识经典,个人又该如何选择经典?

null

带着这些疑问,7月12日我们举办了#因阅读而改变#之北京站——“在碎片化时代,重读经典”活动

null

期间,著名编剧,策划人,影评人史航以列夫·托尔斯泰为切口,通过许多小故事,为我们分享了他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以及阅读文学经典的方法和意义。

null

没有谁能指导别人怎么读书

托尔斯泰写过一个故事叫《三隐士》。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主教因为听说一座小岛上有三位隐士在修行,所以特意去探访。结果发现他们连基本的祷告方式都不会,因此传授给他们正确的祷告方式,然后自得地离开。

船行到一半,他们突然发现,其它人都看向它的身后。主教回头一看,发现海面上有三道白光,原来竟是那三个人跨海踏波追他而来。

三人来到船边,再起询问主教:对不起,请您再告诉我们一次,祷告的最后一步是什么,求您开恩,重新教我们一边,让我们回去可以继续修行。

主教恍然三人早已成圣,羞赧万分,告诉他们:“请原谅我吧,原谅我的自大吧……”

这就是三隐士的故事,它讲了一个想要指导别人的人,最后被指导被教育的事情。同理,读书这件事是可以指导的嘛?恐怕不能。至多就是个彼此分享。

null

托尔斯泰是一座高山

上海作家王安忆讲到托尔斯泰时,说过这么一段话。

她说现代派的文学特别怕一件事,就是雷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个特征性特别重要,没有这个特征性他们就没法存活。但是托尔斯泰不一样。他把他的故事,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给你讲一遍,你也写不出来。

因为托尔斯泰他靠的不是特征性,他靠的是高度。

托尔斯泰就是一座高山,他那么高,但他又绝对看得到你。

我们今天聊托尔斯泰的有意思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在做一件阅读与欣赏的事情,而是在做一件寻找的事情,我们在寻找已经有的那一座山,让它能够改变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只看到地平线。

null

史航老师手拿托尔斯泰书信原稿

null

托尔斯泰跟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

托尔斯泰的秘书古谢夫在回忆录中写道,

有一天托尔斯泰在听肖邦,听了很久之后他突然感慨说:人类文明的一切都可以见鬼去,但是音乐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也能去除音乐吗?

还有一个人也有类似的细节。高尔基的回忆录中写道列宁,说有一次他去看列宁,屋子里正在放贝多芬的交响乐。他以为列宁睡着了,凑近一看,却发现列宁满眶眼泪。抬头对他说:

人类真是很奇怪啊,他们活在那样的环境中间,遭受那样的践踏,被那样看待,但是他们能做出这样伟大的音乐。听了这个就忍不住要伸出手去,想去抚摸他们的头顶。但是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手指头都会被咬掉的。

也就是说托尔斯泰其实也不是特别关心人类。但是他会担心音乐怎么办。

null

托尔斯泰及其书信手稿

为什么作家们都喜欢《战争与和平》?

喜欢托尔斯泰的人差别很大。比如毛姆和海明威,他们这两个人区别多大啊,但是都喜欢托尔斯泰,他们都喜欢《战争与和平》。

为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瞧不起庸人的作家都喜欢看托尔斯泰的作品。因为《战争与和平》就是山一样的东西,托尔斯泰太擅长写庸人了。

他就好像站在山顶,低头能看到你们所有人。不管你们多么浮华,多么精于算计,但是他最后会把你的不真实一眼看穿。

然后他在他的小说里就没有任何歪曲的,没有任何刁难的,就写出了你的不真实。他就像一个资深的教员,只要随意瞄一眼,就拿红笔圈出哪些是错别字一样。

所以说,别管你活的多么人五人六,别管你是精英还是别得什么厉害人物,托尔斯泰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你是不真实的,这个地方你再骗自己。他都能看的出来,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他就像《战争与和平》里面的那场大火一样,他能够清理一切。没有人能都从他眼前逃脱。

null

什么是经典?它能有一个普世的定义吗?

null

经地起篡改的它就是经典,反之就不是经典。就是说被篡改之后你依然记得源头是什么的,那就是经典。

比如说蒙娜丽莎被篡改了多少次,达利怎么玩,那么多大师都不同程度的“篡改”过,但是你仍然记得蒙娜丽莎是什么样。

经典的意义就是在这,你无法切割它,无法剥削它。

null

是什么东西让这些经典成为经典?

我觉得可以用两个作家的例子来说明。就是王朔和金庸。

王朔是公开承认看不上金庸的,金庸肯定也不会高视王朔的。

我觉得就是那句话:它不仅很高,而且它看得到你。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null

这里我想穿插一个故事,是讲南方寺庙里的一个老和尚,他平时没事啊就喜欢呆在寺庙的大堂里坐着看着那些善男信女来来往往。

突然有一天,一个男孩出现了,他就远远的站在门外,一副挑事碰瓷的样子,特别的不礼貌。大家也都看到了,就很不高兴,有的就想要上去干涉,把那个小伙子赶走。老和尚都阻止了他们。

老和尚呢就还是笑呵呵的坐在那里,看着小伙子,看了几分钟后,说了一句话:“你今年多大了?”

小伙子答到:“21!怎么了?”

“21啊,你19岁年来的时候,你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老和尚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小伙子愣了很久,最后走进去给老和尚磕了个头,就走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它讲了一件事就是:我记得,我在意。

这是所有宗教的全部定义。

而且就是这一点打垮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都不是被记忆打到的,甚至不是被这个在意打倒的,他是被老和尚用一个兵器打倒的,这个兵器就是——两年前的你自己。

这两年你在社会上碰过很多壁,见过很多坏人,你觉得你有权利恶狠狠的对待这个世界了。但是突然你看向窗外,窗户回来变成一个镜子,你看到两年前那个相对纯良的你自己。你突然软弱了,你重归软弱。这是老和尚让你看到的。

所以,我觉得文学和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让你看到从前的自己,想起一些东西。

null

在碎片化的时代重读经典有什么意义?

重提阅读经典这件事只跟本人,也就是重提的那个人有关系,跟各位其实没关系,我们无法到达你们的内心,这是肯定的。也是说,你说你要去号召别人去做一件事,但是那个人本身没有这个需求的话,你是很难号召的。

我以前上课的时候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是讨厌的,一种是挡在你前面,不让你去厕所的人;一种是你不想去厕所,他硬让你坐在马桶上的人。

也就说,我们读经典,如果你全部把书下架,不让人读这是让人讨厌的,但另一方面,你硬把经典才给别人,让他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这也是让人讨厌的。

所以说,归根到底,读书还是一个个人的事情,你没法强迫别人。我只能说明一件事,你现在放弃的、拒收的消息,它在下一秒仍然可能照亮你的道路。也就说你你现在不读经典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你的人生总有一刻是难过的,当然你可以去打游戏打麻将,但是也有一种可能,你可以去找一本经典,从那里面发现你的止疼药。

文学就是让病遇见药。但有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生了病,你也并不知道那是药,所有有时候找到药并不是很容易的。

null

你也想跟Kindle大咖近距离接触吗?我们期待遇见更多热爱阅读的你们!如果你也想参与#因阅读而改变#的线下活动,请继续关注亚马逊Kindle的推送,我们将会发布下一场上海场的招募信息,咱们不见不散哟~

null

搜索订阅号亚马逊Kindle,关注后续活动,就有机会获得同城活动邀请函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