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市农业:高品质背后的高效率

都市农业在世界各国大城市中广泛存在,但因不同的自然禀赋、发展进程和制度政策等,导致各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都市农业在世界各国大城市中广泛存在,但因不同的自然禀赋、发展进程和制度政策等,导致各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千差万别,功能定位各有侧重。 与欧美相比,日本的农情和中国更加接近。 日前,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组织专家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对都市农业进行了考察。

日本都市农业的“三高”特征

国际化大都市的东京还有没有农业? 答案是有。 东京都23个区都有都市农业,全都保留了超过50万亩的农田,承担了不小的农业生产功能,即便是繁华的练马区还保留215公顷的农用地。 经考察,日本东京、大阪等地的都市农业具有“三高”特征:

第一,高品质。 在日本,上市的农产品都经过精心包装。 日本农产品讲究的是最佳赏味期,不注明保质期。 日本农民从事生产的重要目标是追求质量,所以日本农产品不但销路畅,而且价格优,高颜值高品位高价值是日本农产品的特色。 在外表美的背后,是日本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的追求。

第二,高体验度。 在日本,都市人深度参与都市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了相互信赖关系,都市农业真正成为大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市民对地产特色农产品有深厚的感情,强调地产地销,一个地区农产品价格最高的是本地产的、有特色的,具有较高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力和竞争力。 当然,最好是有文化、有故事的。

第三,高效率。 日本的都市农业2%的农地提供了8%的农业总产值。 产品的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农产品实现了货畅其流,其实质是小规模的农户+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体系,分享社会化经营利润。

支撑日本都市农业发展主要因素

日本都市农业之所以走在世界农业的前列,主要由“五个高度”予以支撑:

高度专业化。 “具有差异的才是和谐的”是日本农业的显著特征。 日本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十分明确,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相互依赖,共同构建起日本农业经济框架。

高度生态化。 日本农民非常注重土地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营者首要考虑的方向。在日本农村,人们可以看到刚翻耕过的耕作层均呈深褐色,土壤团粒结构良好,土质细腻而均匀,像海绵一样。 健康的土壤才能有健康的农产品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高度社会化。 日本农协已发展成集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于一体的团队,其功能多样而全面,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产品购销流通等各个领域,负责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民生产计划、农产品销售,将政府发放的补助金分发给农户或有关团体,代表农民向政府行政部门反映意见。日本农业因为农协周到的服务而得到发展,其作用无可替代。

高度产业化。 功夫在农外——日本推行大食品、大农业的理念,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农业六次产业。 社会分工细化以及社会组织方式变革衍生出农业众筹、订单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农村养老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私人定制等社会化农业新业态。鼓励非农企业进入乡村发展,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非农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761家增加到2017年的3030家,大大促进了乡村就业和收入提高。

高度科技化。 预计到2050年日本农业人口将减少到100万人,其中3成是85岁以上老年人。 一是发展机器人农业。 机器人拖拉机效率是常规机械的1.5倍,日本已经成为农业无人机喷药第一大国。 二是占领科技最前沿。 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的最高阶段,使农业从自然生态束缚中脱离出来,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农业系统,2018年起从试验示范进入了大面积推广。 三是高度重视农业教育。 注重农民进修培养,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业科研与实验机构直接相互协作配合,实现了科研成果在各地的运用与推广。

未来都市农业发展主要方向

当然,日本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三高”问题,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高龄化。 2018年日本农业从业人员175万,平均年龄66.8岁; 65岁以上的农民占到了60%,抛荒地不断增多,同样面临“谁来种田”的问题,一些地方陷入人口减少、产业衰退的恶性循环。

高补贴。 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主页上,林林总总的农林牧渔补贴项目高达470种,补贴对象有涵盖整个农业的,还有对特定对象的补贴。 补贴分为软件补贴和硬件补贴,硬件补贴的对象包括机械设备等约400多种; 软件补贴的对象是协议会、推进大会、调查项目、实证项目。

高保护。 日本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对进口农产品设置各种壁垒。 目前日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自给率仅为39%。 由于对农产品的刚性需求,进口比重不断增加,从总体看,日本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措施:

倡导六次产业化。 日本鼓励发展六次产业。 农业与加工、流通、餐饮、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大农业、大食品融为一体。 2017年日本农业生产额8.5万亿日元,而其食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总额的9倍。

倡导发展开放农业。 调整出口结构,构建产官学结合的食物价值链,到2020年实现农林水产、食品出口额达1万亿日元。

倡导推行农业法人制度。 2010年农业法人数为17558个,2020年要达到3.5万个。 农业法人具有多种优势,家庭与经营分离、劳动报酬明确化、对外信用增强。

倡导引进培育新农民。 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等政策,鼓励年轻人移居乡村创业,最近10年新进入农业领域的创业人数增加到原来的3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