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要突破“点线面”

全域旅游是中国旅游的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2016年初官方正式提出至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山西省都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提出了要求和指导意见。

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方方面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做好旅游供给侧点、线、面上的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

在传统旅游的视角下,点是指旅游景区景点,线是指连接点与点之间的道路交通条件,面是指点和线所依托和覆盖的区域,主要包括提供相关集散和旅游服务的城镇。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点、线、面的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点和线从实质上说不应有改变,变化主要是量的增加,点更多、线更长。另外,景区景点更强调产品品质和服务的综合性,交通线更要求便利、快捷、安全以及配套设施的齐备与完善。

改变比较多的是“面”的延展。传统旅游重心在点和线,对面的重视不够,而且面也很有限。全域旅游重在构建“全域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做到“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所以,面要比以前宽泛很多,要做的工作就大大增加,而且许多工作在以前看来似乎与旅游无关。

那么,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点、线、面”上重点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在哪里?就这一个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张世满教授。

“点”多而不强大,如何做强?

山西景区景点的现状就好比“满天星星缺月亮”“芝麻多西瓜少”,总量不算少,但重量级景点不够,景区容量、游客量整体不足。以2018年为例,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全省只有7个,500万以上的仅有3个(神潭大峡谷、五台山、平遥古城),5A级景区8个。且大景区好景区分布不均,整体上服务、管理质量不是很好。

太原汾河景区南延伸工程已基本完工。

三大板块打造核心景区建设是首要任务,特别是长城、黄河板块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尤少,亟须开发。以长城板块为例,除了雁门关、杀虎口、老牛湾之外,几乎再举不出相对成熟的景区,即使杀虎口、老牛湾景区属相对成熟的景区,其影响力、吸引力、实际的游客接待量亦很有限,只有雁门关年游客接待人次接近百万。打造长城旅游板块的重点工作,首先要从点上突破,抓紧建设一些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核心景区。黄河板块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的仅有黄河壶口景区1家。

张世满教授认为,“点”的打造有两种途径:一是对现有景区景点的强化,一是对新景区景点的开发。

“相比较而言,显然前者见效要快些,而且风险较小,特别是市场条件较好的景区景点,通过扩容、提质,比较容易做到游客量增加、旅游效益提升,云冈、皇城相府、平遥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因此,做强现有景区景点是三大板块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而且是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对于新景区景点的开发,张世满教授表示,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有一定资源与市场基础而景区景点较少的区域,还是应该开发一些新的景区景点,特别是娱乐与文化主题公园类型。当然,开发前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谨慎上马,因为相对于前者,它的投资量与市场风险都要大很多。”

全域旅游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全域服务提升”。因此,旅游景区品质的提升必然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重要内容。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从山西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的整体现状来看差距和问题还有不少。比如,管理体制机制的活力仍然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与服务细节做的不够到位,景区厕所、景区内部交通、停车场、游客中心、导引标识、咨询服务、信息提供、讲解服务、购物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升的地方很多。

“2019年是山西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旅游景区特别是A级景区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按照山西省政府发布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要求对症下药,下力气加以改进与弥补,明显提升全域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及管理、服务水平,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要义。”张世满教授直言,“毕竟游客首选要到达的是景区景点,如果连最基本的景区景点都做不好,何谈全域旅游?”

“线”不够长而且通达性不强,如何通畅?

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交通是基础。交通对旅游的重要性不用多言,如果说景区景点是旅游的目标地,那交通就是到达目标的途径。

汾河三期景区的蓄水深度加深后,具备了旅游船只通行的条件,建起了太原市水上运动中心。

近年来,山西的大交通环境在持续改善,高速公路、高铁、机场航线在逐年增加。三纵十二横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两条高铁(石太客专、大西高铁原平至西安段)已经运行多年,第三条(太焦客专)、第四条高铁(大张客专)正在加紧建设;民用机场已经有7个在运行,航线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还有部分国际航线。

尽管大交通还有需要改进的环节,但是已经不是制约山西旅游的主要矛盾。

山西旅游交通的瓶颈主要在于主干交通线与部分景区的连接不畅,以及相邻景区景点尤其是重要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系困难,没有直达途径需绕较远的路,路面等级又不高,沿途服务配套设施跟不上以及煤旅共用等问题与短板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尤以三大板块核心区问题最为突出。而高铁站、机场与旅游景区对接不畅是新出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制约问题,山西省政府决策规划修建黄河、长城、太行山三条一号旅游公路,规划建设(含改扩建)主线、支线、连接线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而且要配套服务区、驿站、观景点、步道、营地等设施。规划令人振奋。而且,三大板块旅游路网建设已经于2018年全面启动,正在按照“干线串联、支线循环、面上成网”的规划构建“城景通、景景通”的旅游路网格局,今年已开工1300公里5条试验段旅游公路建设。

我们可以想象,随着三个一号公路系统的建成,山西无数闪闪发亮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被串起来后,山西旅游交通的瓶颈将会基本解决,而且还会颠覆世人的视觉。

“当然,仅靠三个一号公路还不够,各市县要围绕全省三个一号公路规划,深入细致地研究本地旅游公路网络建设,与一号公路紧密对接,规划并解决制约当地景区旅游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造福于当地老百姓,实现旅游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共建共享。”张世满教授提醒道。

除了公路交通,以快速、舒适、安全为特点的高铁与航空在旅游交通中的分量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游客会选择“飞机+汽车”和“高铁+汽车”的旅游交通方式。

到目前为止,山西建成运营的机场有7个,开通的高铁有两条,涉及高铁站19个,游客流量较大而且还在继续增长。因此,怎样让高铁、航空与公路无缝对接,使游客更加顺畅的完成在当地的旅游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据调查,几乎所有的机场与高铁站这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做好,大都只通了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没有旅游集散咨询服务,基本没有通往景区的专门旅游交通线路,更没有租车自驾业务,也没有旅行社设立的服务点。这样,游客下车、下机后的旅游就很不方便,不得不先回到城市或县城,再寻求旅游及交通服务。

因此,在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方面,张世满教授指出,一定不能再忽视高铁站、机场与景区之间的链接服务,要尽快设置旅游集散与信息咨询点,开辟必要的旅游专线,设置租车自驾游服务点,旅行社要进驻车站、机场直接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硬件建设,而是旅游服务与管理问题,并不需要花多少钱。关键是旅游管理与服务部门的认识问题,要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与意义,尽快采取措施把这些缺项与短板补上。

“同样,旅游交通也有服务与管理方面的问题,除了道路不足、设施不足、线路不足等硬件短板外,旅游交通管理、驾驶人员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法规意识等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通过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服务提升,不仅要做到道路畅通,沿途服务区、驿站、停车场地、观景点应有尽有,而且设施齐备,更要为游客提供全方位良好的交通管理与服务,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张世满教授说。

“面”广而不理想,如何改善?

“全域旅游与传统旅游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以景区景点为中心转变为以旅游目的地为中心。旅游目的地不仅在空间上要比景区景点大得多,涉及的问题也要多得多。”张世满教授分析道,“换句话讲,全域旅游不仅要有好的景区景点,而且要有齐全设施、环境良好的旅游目的地。”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很多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生态环境、村容市貌、社会环境、人居环境不理想等方面。

要改善这种局面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张世满教授表示,从现阶段来说,包含省会、市府驻地、重点旅游县城、旅游村镇几个不同的层面,具体问题与任务各不相同,需要具体分析分别对策。

省会太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域旅游创建的中心。相对于市县其发展旅游的综合条件最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最高。但是,在游客眼中太原从来就不是一座旅游城市,而是一个交通集散中心。这是因为,“太原的著名景区景点不多,起码游客去的不多;龙头景区不强,像晋祠,2018年的接待游客是125万。旅游美食购物步行街区缺乏,夜间旅游项目缺失,旅游演艺与文创严重不足,‘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较差等等,这些问题要引起太原市的足够重视,只有这些方面的空白与短板得到弥补,太原的旅游消费水平与品质才能明显提升。省城太原的全域旅游做好了,山西这个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创建才名实相副。令人欣喜的是太原市正在配合全国二青会的举办,道路改造、环境优化、城市美化亮化、西山大景区与城市公园建设,特别是汾河公园南延工程等各项工作都在积极推进,这对于太原全域旅游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张世满教授说。

地级市构成山西全域旅游格局的框架支点。

全域旅游如果没有乡村旅游肯定是名不副实,张壁古堡的做法值得借鉴。

我们可以看到,各市近年来在城市扩容、市容整治、环境优化、亮化美化、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各方面资金投入不小,成就斐然,尤其像大同、临汾、晋中、忻州、朔州等城市变化更为显著,为城市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城市的问题在于新旧城区反差大。

张世满教授告诉记者:“一般说来新建城区各方面情况较好,而旧城区的不少街巷、社区依然存在基础与服务设施不足以及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城市整体人居环境、旅游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另外,面向游客的旅游街区、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住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些都是需要下力气解决的矛盾。各市要对标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差距、短板,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问题,要硬件建设与软件改善并举,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旅游环境建设目标大步前进。把这些重要的节点城市的相关工作做好,山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就大有希望。”

县城在全域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相对于省市两级城市,县城在人居环境与旅游环境改善方面的任务更为艰巨。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有晋中、忻州两个市和其他市的18个县(县级市)进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其中晋中含11个县区市、忻州含14个县区市,总计43个县(市、区)再加上其他重点旅游县(市),县城总量应该在50个以上。

“某种意义上讲,这50多个县城人居环境与旅游环境的好否很大程度决定着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成败。恰恰这其中的不少县城明显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住宿设施不足,街区风貌、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晋中、忻州两市所辖县市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突出。因此,这些县城应从‘宜游宜居宜业’的环境建设入手,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对标全域旅游创建标准,针对所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制定具体创建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快达到或接近验收标准。这是衡量山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世满教授说。

全域旅游如果没有乡村旅游肯定是名不副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乡镇农村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各方面与城市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发展全域旅游面上的工作最为艰巨的就是已经开展或打算开展旅游接待的大量村镇的环境改善与设施建设。”张世满教授直言。

张世满教授指出,仅以现在统计的800多个乡村旅游点而言,除了少数例外,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公共服务设施极为短缺、村容村貌与环境卫生不尽人意、旅游接待设施简陋、人才短缺、旅游经营管理不专业等问题。这些都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必须要解决的。

“就全域旅游发展所要求的环境整治和优化这一项工作而言,任务与困难也是异常艰巨的,仅靠乡村本身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结合已经开始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旅游扶贫项目、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以及乡村振兴计划等工程,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投入与技术保障,实实在在加以推进,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城镇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优化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同时也是造福当地百姓的民生工程,而且首先受益并将长期受益的是本地居民,体现的是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张世满教授最后强调道。(本报记者 郑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