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虽然被合称为“私人太空探索三巨头”,但相比有网红老板加持的 SpaceX 和蓝色起源,维珍银河的存在感一直不算太强。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很少有人知道,在私人太空旅游领域,维珍银河才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2004 年,当马斯克和贝索斯还在为说清公司的愿景努力时,维珍银河已经成功地把宇航员送入了太空。

而现在,维珍银河又要创造另一领域的历史——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太空旅游第一股”。

根据维珍银河近日发布的声明,它即将借壳上市公司 SCH,于今年下半年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商业载人航天公司。

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和两位主要竞争对手相比,维珍银河丝毫没有自行造血能力。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01

第一的名号不是随便起的,看看卖出的机票数量就知道了。

维珍银河从 2009 年开始卖票,迄今已经有 625 人下了单,相较于去年刚卖出第一张票的SpaceX ,这一成绩无疑遥遥领先。

人们愿意为维珍银河下单,关键还在于买得起。搭乘维珍银河“上天”,一趟只要 25 万美元,这还是涨价后的价格,如果你在 2008 年前下单,这次太空之旅的价格,只要人民币 100 万出头,看看 SpaceX 动辄上亿美元的价格,维珍银河简直就是“穷人”的福音。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当然,相应地,维珍银河所提供的服务,也基础和短暂得多。

维珍银河隶属于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dson)旗下产业众多,最知名的,便是现在英国的第二大航空公司维珍航空。

在太空旅游领域,做民航出身的布兰森,没有像竞争对手一样,用火箭和飞船去其他星球抢地盘,而依旧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飞机作为载体——

乘客乘坐在一艘亚轨道太空飞机“太空船”上,它先是由飞行母船“白色骑士”载上高空,当飞行速度达到 900m/s 后,太空飞机脱离母船,并使用混合式火箭引擎作为推力来源,开始自行飞行。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它与航天飞机的区别在于:“太空船”的飞行速度不会超过第一宇宙速度,因此无法冲破地心引力进入地球轨道,仅能完成亚轨道的太空飞行。

这样的亚轨道飞行的路线,实际上就是一条抛物线。一场 90 分钟的太空之旅,高潮是 4-6 分钟的失重状态,其他时间,则是单纯的观景体验,从黑暗的太空俯瞰地球;如果选择从瑞典境内的发射场起飞,还能额外欣赏到极光,但也仅此而已。

虽然还是张“空头支票”,但维珍银河已经收到了 8000 多万美元的定金,而且仰仗着布兰森的个人的影响力,下单客户中不乏大批公众人物:布拉德皮特夫妇、哈里王子、霍金、贾斯丁比伯、汤姆汉克斯等等都是车票持有者。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不过,颇显戏谑的是,很多年过去了,他们离婚的离婚、当爹的当爹,甚至已经有人离开人世,但维珍银河的飞机,仍然没成功地飞起来几次。

02

维珍银河并非没有过成功的尝试,只是从整个发展路径而言,这样的高光时刻,来得实在太早了。

2004 年,太空船一号从莫哈韦发射基地升空,随后成功地与母舰分离,并一直飞行到了近十万英尺的高度。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维珍银河的第一次试飞便获得成功,在很多人看来,人类离私人太空旅游的时代已近在咫尺;布兰森自己对此也信心满满,许诺最早在 2008 年让 100 名游客去太空玩一趟。

但此后各种大大小小的技术问题,让商业发射时间也一拖再拖,其中最严重的一场事故发生在2014 年。

当年 10 月,维珍银河的太空船 2 号在美国加州试飞时,副驾驶员的错误操作导致飞机失控,最终爆炸坠毁在莫哈维沙漠,两名飞行员一死一伤。这场事故另令维珍银河元气大伤,试飞被迫中断了两年。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除了技术,钱也是个大问题。

在找到靠谱的商业模式前,私人太空公司烧得几乎都是创始人自己的钱,SpaceX 的启动资金来自于马斯克出售 Paypal 赚的 1.8 亿美金,贝索斯十几年来为蓝色起源烧掉的钱最少也有15 个亿。

这一点上,维珍银河也不例外,据统计,自 2004 年成立以来,维珍银河共融资超 10 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创始人布兰森自己。

但此后,维珍银河却走上了与竞争对手们不同的道路,除了载人旅行,SpaceX 和蓝色起源将更多注意力投入了商业火箭发射,开始从 NASA 和各类私人公司接单,负责把他们的卫星或载荷送入轨道,并从中获取丰厚的佣金。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早在 2015 年年初,SpaceX 就拿下过 NASA 价值 42 亿美元的订单,年利润高达 25 亿美元,甚至开始为 SolarCity、Tesla 等其他“兄弟公司”输血。稳定盈利多年后,直到去年 9 月,SpaceX 才着手太空旅游项目,而且卖出的一张船票,宣传噱头的成分也远大于对盈利的企图。 

另一边的蓝色起源,也开始放缓太空旅行的推进速度,转而把为载人旅行设计的 New Shepard 火箭,用在了承揽 NASA 运输业务上,并在今年年初拿下了一份数十亿美元的发动机开发合同。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虽然设计初衷与维珍银河的“失重体验”颇为相似,但至今为止,蓝色起源都还未正式公布过售票计划。

商业发射已经是一种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有刚需且收益及时,每发射一单就有相应的收入,能保证资金链的良性循环,即使像 SpaceX 一样炸掉一两单货物,也不至被直接被“判死刑”。

而反观太空旅行,不仅风险被无限提升,发展前景也还是个大写的问号。到目前为止,唯一成功兑现的太空游项目,就只有俄罗斯国家宇航局的联盟号飞船,而此后,包括 Scaled Composites、Xcor 等众多明星项目,都以破产而告终。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维珍银河没有对外公布过财务状况,但根据媒体测算,它的年收入还不到 100 万美元,根本无法支撑巨额的研发和运营成本。

而融资失败,可能是它做出上市决定的直接诱因。2017 年,PIF(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决定向维珍银河注资 10 亿美元,但由于此后沙特记者卡舒吉遇害事件,不论是拒绝了这笔融资。

至于上市之后的规划,维珍银河给出了财务方面的预期,即两年内实现盈利。

但什么时候才能将游客“送上天”,这依旧是个未知数。

还没“上天”,太空旅行公司先要上市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