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莎士比亚,不足以看辛巴

潮湿阴冷的洞穴中,刀疤把玩着老鼠:“生命真是不公,我们永远也当不上王,只能吃些残羹冷炙。”这是我对“真兽版”《狮子王》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也是对迪士尼一系列真人改编电影最为客观、理性的评价。

null

作为迪士尼第一部原创剧本作品,1994版《狮子王》算是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1989——1999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除了在票房上走出阴霾外,内容的革新摆脱了之前改编童话故事的套版,踏上人文主义之路。

历史上,文艺复兴针对当时天主教的神权至上以及禁欲主义思想,从而产生了倡导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追求现世幸福、反对愚昧倡导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这些观点在《狮子王》中都有所体现。

null

故事将非洲草原上的动物拟人化,木法沙与辛巴的父子情、刀疤引发的王国内乱、狮群的入世思维与彭彭丁满的出世思想,都让影片笼上一层人文色彩。

痛失父亲后的辛巴迷失自我,而在狒狒拉飞奇的指引下,辛巴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担负起狮王的重任,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即使是无名之辈”。

彭彭丁满宣扬的“哈库那玛塔塔”(无忧无虑,梦想成真)是驳斥神权后的自在自为,他们成天一副乐天派模样,反应了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现世思维。

null

除了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主要纲领外,《狮子王》还借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宇宙”中的桥段,其中最令人熟知的便是《哈姆雷特》。

关于《哈姆雷特》的借鉴主要有两处:

一是故事框架,弟弟陷害哥哥夺取王位,王子替天行道夺回王位;

二是细节方面,老国王的灵魂曾找到哈姆雷特诉说冤情,而木法沙也曾以云端星辰的形象勉励一蹶不振的辛巴。

此次“真兽版”《狮子王》还加入了刀疤试图强娶嫂子沙拉碧的桥段,只是后者誓死不从,不同于屈从克劳狄斯淫威的乔特鲁德,彰显女性的强硬。

null

△ 哈姆雷特电影形象

哈姆雷特之前是快乐的王子,但在父亲死后郁郁寡欢,渴望复仇的他又犹豫不决,直到情人奥菲利亚、母亲相继去世,才插入复仇的剑锋。

反观辛巴的心路历程,与其说他像忧郁延宕的哈姆雷特,毋宁说他是亨利五世的化身。

null

△ 亨利五世电影形象

关于亨利五世(威尔士亲王)少年时代的成长故事,记录在历史剧《亨利四世》中。

少时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威尔士成天与福斯塔夫等一众强盗纵酒高歌。虽说贪图享乐,但其洞察力依旧敏锐,只是不愿露锋芒。在亨利四世对其大失所望后,威尔士决定改过自新,终成独当一面的君王。

再看辛巴,刚开始骄纵蛮横,被叔叔陷害后遇上彭彭丁满,过了一段逍遥自在、毫无斗志的舒服日子,后在娜娜的劝说下重拾信心,荣耀石一战重登王位。浪子回头担重任,心路历程与亨利四世如出一辙。

null

在亨利四世的少年时代,有一个重要的丑角式人物,那就是福斯塔夫

作为没落骑士阶层的代表,福斯塔夫纵欲享乐,自私懒惰。他早先陪王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最后在王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后,福斯塔夫展现出灵巧聪明的一面,与王子征战沙场。

从随心所欲的市侩到功勋卓著的随从,福斯塔夫的乐观以及对亨利五世的追随,易令人联想到《狮子王》中的彭彭丁满

作为辛巴的小跟班,彭彭丁满将深陷“弑父”阴影的辛巴解救出来。“当这个世界抛弃你时,你便抛弃这个世界。”正是在“没问题”哲学中,辛巴放下过去,再度启程。

null

聊完正面形象,再来说说反派刀疤

尽管行为很像克劳狄斯,但刀疤那被割伤的左眼中,燃烧着麦克白式的欲望烈焰。

null

贪恋权势的麦克白杀国王邓肯以取得王位,刀疤设计杀害木法沙并驱逐辛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最终,麦克白被讨伐大军杀死,而刀疤也被反水的鬣狗覆灭,他们都被野心的潮水吞没。

故事中,刀疤派鬣狗暗杀辛巴未果,便套用了麦克白刺杀班科父子的桥段。女巫预言班科的儿子将成为国王,为保王位,麦克白痛下杀心,岂料计划落空,班科的儿子不知去向。

null

△ 麦克白电影形象

女巫实则人们内心欲望的外化,而在《狮子王》的故事中有没有类似女巫的角色?有,狒狒拉飞奇

他告诉辛巴,荣耀谷不比往昔,这让辛巴觉悟到自己的责任,再次站上荣耀的顶峰。看似是正义向邪恶宣战,但结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主题,好像又没那么简单。

null

试问:片名中的狮子王到底指谁?

木法沙?刀疤?辛巴?辛巴与娜娜的孩子?

“法鲨”电影版《麦克白》结尾点出莎翁原著的用意——权势欲望的更迭。班科的儿子再度出现,并拿起象征王权的宝剑。他便是下一个麦克白,权力的争夺将永不停息。

《狮子王》中那句“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不仅说自然生命的轮回与平衡,更指代这场复仇大戏的内核:复仇的火焰已熄灭,权力的话语仍高昂于荣耀石上空。

null

王子辛巴的自我寻找不单是为父报仇,还是在莎翁戏剧宇宙中搜寻、提取、拼贴出人文主义的踪迹;权力纷争不止是非洲草原上的达尔文主义,更是自然环境中的文艺复兴。

反观“真兽版”《狮子王》,尽管百分百还原了自然景观,却失去了人文精神的美——

当刀疤孤身缓步于大象坟墓斡旋鬣狗,检阅姿态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null

当角马如海浪奔涌而下,滑动变焦镜头直给辛巴急迫焦灼的脸。

null

当辛巴重返荣耀石,360度旋转镜头,是刀疤紧逼的质问,也是狮王必然的成长。

null

谁知加上CG后,烘托气氛的镜头一下子成了剧情赶剧情的过场,动作环节急不可耐,张弛无度。

null

过度夸张的真打破了原动画艺术拟人的“假”,变成未经渲染的草草模具。小辛巴面部还易辨认,长大后就真跟他父亲、叔叔一样,不光脸盲,还面瘫。

科技逼真到令人忘记科技,人文低端得只剩下卑微与怜悯。

null

null

鸟是鸟,猪是猪,狮子是狮子,唯独电影不再是电影,变为纯纪实镜头,甚至连纪录片中那种残酷、原生态的兽性也无法体现。

null

null

为什么“真兽版”《狮子王》会让你难以接受?

首先,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电影本身不在于绝对求真,而在于通过技术手段、艺术技巧,达到审美层面的适宜与美感。动画形象的圆融被自然界中的立体取而代之,不适感激增。

null

其次,人的逻辑与动物的习性颇有差异。自然界中的狮子没有伦理可言,新一任狮王可以取代老狮王并“迎娶”狮后。新版故事就提到了刀疤妄图强娶沙拉碧,本想体现刀疤的丧尽天良,不料观众觉得此处情节过于鬼扯。为何?因为自然的逼真触及了人伦范畴的真实。

null

再者,抽象的动物形象比真的动物更易使人类代入情境,产生共情。比如《帝企鹅日记》中,企鹅蛋从企鹅爸爸肚中掉出后立马被冻死,残酷的现实激发出人们同情式的悲悯。但如果是观看小飞象与母亲分离,你被唤起的则是一种共情式的恐惧——如果我许久不见母亲将会如何?

null

看电影,本就是体味真情,如果一味求技术上的真,忽视故事中的人情味,或许人离蜕变成动物也就不远了。

若25年前的荣耀石是文艺复兴的标刻,那如今的影院只剩观众对着萌态百出的辛巴示以矫情的缅怀与啜泣。

当我仰望星空时,只看见过去的君王,不见今时的辛巴。或许艺术只是条规避了循环往复的直线,再难延续生生不息的童话。

null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