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

在开封城东南方向3公里处,有一座千年古园——禹王台公园。进入公园的东大门,向西大约有200多米处就是

在开封城东南方向3公里处,有一座千年古园——禹王台公园。进入公园的东大门,向西大约有200多米处就是"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这里长眠着辛亥革命十一位烈士。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指出:“从孙中山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这是对辛亥革命最全面、最正确的评价。早在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作为河南省省城的开封,也经历了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搏斗。虽然在开封的这场革命没有成功,但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我们永远不能忘却。

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国同盟会。最早加入同盟会的就有河南籍的曾绍文、车钺、朱奋如、杜潜等人。1906年设在开封演武厅的河南武备学堂选派了五十名学员赴日本留学,其中陈伯昂等十七人同年加入了同盟会。随后,河南籍的同盟会会员愈来愈多,日益活跃,他们先后创办了《豫报》、《河南》、《女界》等杂志,宣传革命思想。《河南》杂志的总经理就是张钟端,他撰文写道:“……故欲大告成功,完全以达其要求之目的者,则舍革命军而外,更无他道以处此也!盖吾为此言,吾非好为暴动而不惜流血之惨状也,吾实见其非此不足以达此目的。”

1908年 同盟会总部决定派杜潜赴开封组织河南同盟会分部。杜潜到开封后,将秘密机关设在开封南关中州公学。因为同盟会会员杨源懋当时任该校校长,所以中州公学学生几乎全部参加了同盟会,使开封同盟会会员多达二百多人,这是开封同盟会组织建立的开始。

辛亥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军起义后,消息传到开封,开封同盟会会员精神大振,于八月二十二日(10月13日),在禹王台法政学堂召集了秘密会议,分析了河南形势,共商河南独立大计。

当时驻防开封的陆军二十九协(旅)协统是应龙翔。应龙翔是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又是黎元洪的姻亲,所以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他可以依靠和信赖。会后派陆军二十九协排长同盟会会员吴沦州以请假省亲为借口,会见了协统应龙翔,探听他对革命的态度。会谈后,吴沦州立即将应龙翔口头上同情革命,但又胆怯的态度向同盟会负责人刘纯仁做了汇报。刘纯仁听后说:“应协统胆子太小,不是革命党,我们自己想法子干吧!”

清廷巡抚宝芬,预感到革命形势即将到来,所以加强了防范应变措施,开封初次酝酿独立,至此受到了严重挫折。但是革命党人并未气馁,又决意分东西南北四路,到各地联络红枪会、仁义会等民众团体组织,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同盟会会员张钟端 ,1879年生于河南许昌长村,他自幼聪明,才识过人,1905年以公费留学日本东京中央大学,专攻法律。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致力于革命活动。张钟端认为,河南地处中原,如能光复,对全国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于是在武昌起义后,他自愿请求回开封秘密组织起义。张钟端从湖北回到开封后,召开会议,分析形势,最后决定,除在军队内继续开展活动外,必须抓紧同已经分赴各地的革命志士联络,以建立统一的革命武装。

最初的革命机关就设在开封北土街和合堂,后又移至优级师范学堂(今前营门街河大一附院)。经过联络,省城内外革命志士共推张钟端为河南省起义军总司令,张照发为革命军总协统,刘凤楼为革命军督队长,王天杰为敢死队总队长,徐振泉为敢死队先锋,张得成为暗杀团团长,单鹏彦为敢死队队长,李鸿绪为决死队队长,王梦兰为民军总指挥,崔德聚为民军总招待。并决议于十一月初三日(12月22日)夜十二时,举火为号,进行武装起义。起义当天,城外的红枪会、仁义会等民众组织已按计划向开封进发,参加起义的城内外新军也做好了准备,驻守在南关禹王台的炮兵营也将四门管炮移至小高地,准备向巡抚衙门开炮。革命风暴即将到来,古城开封,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刻。

当时开封清军布防也十分严密。巡防营统领柴德贵,因与革命党人张照发同事过,假装同情革命,而暗中派巡防营稽查张光顺和江玉山二人打入革命军。张光顺首先向革命军协统张照发表白愿意参加起义军。起初张钟端等人均对他表示不信任,张光顺又假惺惺的在夜间焚香发誓,歃鸡血为盟,终于骗取了革命军的信赖。十一月初三日夜,张钟端等革命志士正分头在各起义地点准备行动,夜里十一时,清军巡防营统领柴德贵按照张光顺、江玉山的告密,带领数百清军围攻了设在优级师范学堂的革命军司令部。由于革命党人毫无戒备,张钟端等数十人被逮捕。柴德贵还命令进行了全城大搜捕,就连原定举火为号的几个起义地点也被清军严密监视,结果等候在城外的红枪会、仁义会等千余人,一直等到半夜也不见信号,拂晓才不得已撤离。开封这次起义因准备不足,队伍不纯,宣告失败。

起义失败两天后,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单鹏彦、徐振泉、张得成七同志英勇就义于西关;李干公、王梦兰、李鸿绪、崔德聚四烈士牺牲于南关。

十一烈士壮烈牺牲后,清政府禁止家属收葬,”……张(钟端)等尸骨暴诸城外多日,后有党员沈竹白以慈善名义,殓葬于开封南关义地(官坊街)。张(钟端)自为一墓,其余十人,因尸首不全不能辨认,共为一墓。“

1932年11月15日,省政府第203次会议决议:“……修建十一烈士墓祠。”1933年初开始备工筹料,并于7月12日先将烈士遗骨安葬于公园(纪念塔的东侧)。从1933年到1935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用两年的时间,重修辛亥革命河南十一烈士墓。1935年12月22日,在辛亥革命河南起义二十四周年纪念日,各界人士在新建烈士墓前举行公祭。并定每年12月22日为河南辛亥革命纪念日。

(有资料显示:1934年,刘峙在开封时,把散葬在禹王台的十一烈士墓,迁葬于南关纪念塔的东侧,重新为十一烈士撰写了碑文,同时将纪念塔改为“革命烈士纪念塔”。

还有资料显示:1932年5月间,由齐真如在省府会议上,提出拨款10万元迁移十一烈士墓,指定南关土地十二亩作为烈士墓址。1933年秋天正式将烈士遗骨迁葬,定名为辛亥革命河南十一烈士墓。墓西之纪念塔,原为冯玉祥主豫时为纪念其友人成慎师长于1928年所建,建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后,才改称为辛亥革命河南十一烈士纪念塔。)

1963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将残倒在禹王台柏林中的辛亥革命十一烈士之墓碑,经过修补,竖立于烈士墓前。1981年,复将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迁入禹王台公园中,修建陵园,气势庄严肃穆,供后人瞻仰、凭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