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莫测的通渭小曲戏

通渭小曲戏是流行于定西市通渭县境内的一种传统小戏剧。是明清时期通渭民间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

通渭小曲戏是流行于定西市通渭县境内的一种传统小戏剧。是明清时期通渭民间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浅显易懂,集中体现了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人性特征和男女之间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精神。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通渭小曲戏”的曲调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目前搜集、整理完成的已经有90多个,娓娓动听。表演风格缠绵悱恻、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感染力很强。一个完整的唱本,从“月调”“背宫”入韵,然后以“紧述”“岗调”等曲达到高潮,再以“落背宫”进入尾声,用“月尾”收曲。中间根据情节、唱词,配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套曲”。

由于口传心授,没有版本,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授中必然形成了腔体和唱本的差异,因此,同是一个腔调,唱者不同,唱法有异;同是一个腔调,唱词不同,唱法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唱腔,同一段唱词,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尽相同,随意性强。“求大同、存小异”是完全行得通的。正是这种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方便了百姓,丰富了创作,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通渭小曲戏演唱时还有“帮腔”,所谓“帮腔”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欢乐宏大的氛围,要求伴奏人员和主唱者一起合唱。这一特色在小曲音乐中更为独特,它有力地烘托了欢快、热烈的演唱氛围。通渭小曲属于我国民族七声徵调式,使曲调表现出明朗、愉快的调式色彩,极具民间特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