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老城的古书院

高安老城的古书院 谢华平 高安寻古 2017-05-18 工作之余,茶间饭后,何不免费订阅一份微信甜

旧事不提将失忆 历史不说要失传

关注高安寻古 了解高安历史

高安老城的古书院

书院,是古代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始于唐玄宗时代。不过,唐玄宗设立书院的初衷只是用于朝廷收集、整理、勘校、编印内库图书的临时场所,后来因为收集的图书太多,才成为朝廷的长期专门机构。再后来,由于战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大部分官学颓废,许多读书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读书场所。于是民间书院便应运而生,其中最早的民间书院便是高安华林由幸南容创办的桂岩书院。

当社会稍有安定,科举再度兴起之时,官学已成为私家书院的附庸。到宋代理学兴起的时期,私家书院更是盛行。因为理学是中国的儒学在吸收道教、佛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说,起初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同。所以,理学界的粉丝们便自己建立书院作研究传播场所,理学家周敦颐的庐山濂溪书院就是在这时建立的。另外,宋代又是雕版印刷非常发达的时期,此时社会上的书籍大量涌现,许多读书人为收藏图书,不得不也建起了书院,例如古高安的华林书院(后划归奉新),就是在胡家私塾的基础上异地兴建起来的著名书院。据说胡家私塾原址就在今高安华林山风景名胜区的周岭村,那里至今还留有一块“潜园”石匾。

南宋是私家书院的鼎盛期,就在北方战乱不安的时候,江南由于相对比较安定,因此江南各地的私家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其中尤以江西、浙江、福建三地最多。这从我们高安也可见一斑。如在灰埠钧山,有瑞州知州鲍贻逊为纪念高安三刘(刘涣、刘恕、刘羲仲)祖孙三代而建的“西涧书院”(“西涧”是刘涣的别号)、在独城善富,有吏部尚书兼给事中陈仲微创建的“文溪书院”(“文溪”是陈仲微的别号)、在华林富楼,有广西郁林(今广西桂平县)知县幸槐林创建的“白云书院”(“白云”为书院所在地的山名)、在高安老城筠西,有瑞州知府王淹创建的“乐善书院”(“乐善”表达了知府王淹乐为百姓做善事的心愿)。

明代,既有过书院的兴盛期,又有过书院的衰败期。朱元璋建立明朝时,由于大力发展官学,除了京城,全国府、州、县、社遍设学校,使得书院一度冷落衰微近百年。百年后,因科举八股文的局限,使得官学再次衰落,书院再度复兴,以前只有一所书院的高安老城就先后建起了6所新书院。如在南街,现中医院处,就有瑞州知府邝璠创建的“筠阳书院”、在关下村附近,有吴姓两兄弟创建的“南嬛书院”、在莲花池畔的农贸市场处,有举人刘九嶷创建的“傍莲书院”。在北街,筠西郊外,有福建诏安县令廖暹创建的“西郊书院”、在今丰登花园附近,有徐氏兄弟创建的“问青别业”、在今碧落山北麓,有丰城教谕徐玱如创建的“息园书院”。

到清代,高安城里的书院几乎都在战火或岁月的侵蚀中废弃,直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才由瑞州太守杨仲兴调集高安、上高、宜丰三县的财力创建了“凤仪书院”。凤仪书院旧址在今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校园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间毁于太平天国之战。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太守黄廷金率吏捐资重建,并亲书“凤仪书院”石匾一块,此匾至今尚存。除了凤仪书院,高安老城后来还建有两座书院,一座在南街飞跃亭下(今月亮湾住宅小区北门处),叫“养正书院”,由时任太守都世喜率合邑绅士创建;一座在今朝阳门附近,叫“宾兴书院”,由高安、上高、宜丰三县集资兴建。

在高安老城的书院历史中,以创建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的筠阳书院最为出名。首先是其规模。筠阳书院的创建,不同于一般私家书院。由于这是高安老城第一座由知府出面创建的书院,其规模自然远超其它私家书院。该书院光大门就有两座,正堂有五所,另设文化堂、会讲堂、同梦堂、诗经堂、书经堂、周易堂、春秋堂、礼记堂等二十七间。其次是其经历。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筠阳书院第一次维修,由推官潘仲骖主持,并置田产用于资助贫困而苦学者,改名“尊道书院”;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宦官魏忠贤为打击对手东林党而下令“尽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筠阳书院也在其列。正巧高安珠湖人、时任中央大理寺丞光禄寺卿的傅孟春获悉,便以二百金买作私产,事后傅孟春无偿送还高安,使筠阳书院幸免于难。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朝中又令尽毁天下书院,是知府陶履中改头换面,将筠阳书院当做行政公署才让筠阳书院再次免遭劫难。此后明亡清立,筠阳书院在战火中焚毁殆尽。到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知府刘登科捐资重建,复名“筠阳书院”。

高安老城,从南宋庆元(公元1195-1200年)间由知府王淹创建第一所书院,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瑞州府三县集资公建最后一所书院,公私书院不断的在兴衰中前行,直至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天下改制兴“学堂”,高安书院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