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里的父亲,谁都希望有,但谁都做不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最长远的投资,也是最讲究耐心的投资。在现在这个充满着幼儿编程、学前英语,处处售卖焦虑的时代,出现一部关注教育、父子关系的电影,还是很期待的,然而看完电影后,这份焦虑并没有缓解,甚至更深了。

究其原因,很大原因在于人物设定上。

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实在太完美了,从赞颂伟大父爱角度来说,“献给父亲”是不假,然而这样的一份赞颂其实也是给每一个父亲的“诅咒”:

我如果做不到影片中邓超做到的,该怎么办?

null

现实中,很少或者说没有哪个父亲是能做到像影片中的那样的!就像所说的“第一次当父亲”,就不只是“父亲”这一个角色是第一次,连身为父亲的教育理念也是“第一次”,还是应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的!苹果是圆的,但不能说香蕉就是方的。同理,并不是说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对,然后就能“证明”自己个人的教育方法就是对的!更不用说,对非教育领域学习者来说,自己的教育方法通常是自己的第一次尝试,“实验对象”还是自己的孩子!

现实中,这些年已经有很多人抱着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去尝试所说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了,可之后呢?是各种后悔反思的声音,足以说明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而是一项复杂工程。电影中把父子处在和学校老师对立方,这种做法是在不能认同,真正的教育更应该是学校、家庭多方参与的结果,这种紧张的对立并不能帮助孩子去面对身边环境,解决问题。

null

而站在为人子的立场上,这部电影只是满足了我对于一个理想父亲的幻想,但是,看完后呢?这样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并不能帮助我增进对自己现实里那个不完美父亲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完美形象的出现带来的满足感动终究只是建立在幻想的泡沫之上的,我倒是宁愿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父亲,讲述的是一个通过努力也能消除隔阂被理解获得认可的这样一个父亲角色,而他的孩子,也不一定要是成为一个宇航员这种占人类绝对少数的成功人士形象,只要是一个努力向上,给身边人带来温暖与依靠的“非成功人士”,就够了!

我始终相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而教育的“结果”,也不需要用不是考上清华北大结果成为宇航员这种,才能证明教育是成功的。

这种对“成功教育”的证明方法,不但是一种偷懒,也增加了我对教育的焦虑。

null

最后,让我们猜想一下,伴随着《银河补习班》热潮,是不是会有一批批的教育机构打着素质教育、自由教育,用着电影中的金句台词来劝你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探索世界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