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齐白石

中国画中最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4年1月1日,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原名叫做纯芝,家里人都

中国画中最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4年1月1日,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原名叫做纯芝,家里人都叫他阿芝。

儿时齐白石的家十分贫寒,几间破屋,一亩水田,供养五口人。

四岁那年,祖父抱着齐白石坐在炉子边烤火,拿着通炉子的铁钳在柴灰堆上比划着写了一个“芝”字,说:“这是你阿芝的芝,记准啦,别把它忘了。”

“芝”是齐白石认识的第一个字。

每隔两三天祖父就教齐白石一个字,从四岁到七岁,齐白石已经认识了三百多个字,而祖父肚子里的学问,也都已经抖得干干净净了。

七岁的齐白石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把齐白石的祖父愁坏了。而外祖父开了村塾,齐白石就被送到村塾里读书了。

齐白石的母亲省吃俭用攒了许久的钱,本打算换副银钗,这时都拿出来给齐白石买了书本和笔墨纸砚。

刚刚入学的齐白石已经认识了三百多个字,所以读《百家姓》、《三字经》一点不费劲,在同学中间,算是读的最好的一个。

除了读书,写字也是一门学问,天天在描红纸上描啊描的,也腻烦了。私下里,齐白石就画起画来。

秋天到了,田里的稻子要割了,家里人手不够用,于是,念了一年不到的书就这样停止了。

芝木匠的转型

齐父见齐白石身子骨弱,干不了地里活,让齐白石学做了木匠。

从此,芝木匠诞生了,客气些的,便叫他芝师傅。

一天,在雇主家干活的齐白石无意间发现了《芥子园画谱》,虽已残缺不全,但还是给齐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齐白石发现自己以前的画要不得,画人物不是头大了便是脚长了;画花朵,不是花肥了,就是叶瘦了。

齐白石就像捡到了个宝贝,从头重新学起。

二十岁那年,齐白石已经做了五年的木匠了,也足足画了半年,把一本《芥子园画谱》都画完了。装订成了16本,翻来覆去地画,存了不少的画稿。靠着这点本事,齐白石也开始有名声了,只要提到“芝木匠”,都会说画的不错。

27岁那年,齐白石遇到了胡沁园。胡沁园是当地有名的富豪,画画很好,看了齐白石的画后,啧啧称道,并主动让齐白石跟着他学画。

画匠齐白石的诞生

读书学画,齐白石是很愿意 ,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

胡沁园

胡沁园说:“别担忧,你就卖画养家。”

“我怕我岁数大了。”

胡沁园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开始发奋,你今年二十七,何不学学苏老泉呢?”

就这样,齐白石拜师了。

给齐取了给别号,“白石山人”,很多人又把“山人”二字略去,只叫“齐白石”,慢慢的,就变成齐白石了。

胡沁园把自己工笔画的技巧都一点一点地传授给了齐白石,训练齐白石的线条勾勒,要求他准确流畅,他说:“立意,布局,用笔,设色,都要有法度。”

如果没有胡沁园,齐白石可能一辈子都只会是个木匠,胡沁园不但是齐白石的恩师,也是齐白石生命中的第一个知己。

齐白石回忆说:“后来我有成就,是因为有他的栽培。”

30岁后,齐白石也不做木匠了,改做画匠了。

收入也渐渐开始多起来,家里的光景也有了转机,母亲紧皱了半辈子的眉,这时慢慢舒展开来了。祖母也笑着对齐白石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真的在锅里煮了。”

齐白石每日早起,太阳一出来便要画,若是精神不好当天画得不够,第二天是一定要补上的,到九十岁也还是这样。

他一辈子只有两次连续好几天没有画,一次是得了大病,躺在床上十天没有起来。

第二次是母亲去世,伤心过度,十天没有动笔。画完画,都要把画拿的很远看效果,然后再改画。有一次为了改一幅仕女图,改了3个月。

篆刻大家齐白石

齐白石的篆刻

32岁那年,遇上一个从长沙来的人。很多人求他刻印,齐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请他刻一个。隔了几天,齐白石去拿印,那个人把石头还给齐白石说,磨磨平,再拿来刻。齐白石只好再磨了拿去,那人看也没看,随手把石头又扔还给齐白石说:“再磨磨平。”齐白石看他倨傲得厉害,眼中似乎根本就看不起这块寿山石,也许,连齐白石这个人,也不在他的眼中。齐白石自己用修脚刀把它刻了,第二天一早,有人见了就夸奖:“比长沙来的师傅刻得好,大有雅俗之分。”齐白石虽高兴,但心里清楚,自己根本就没有学过篆刻之道,哪会什么篆刻。34岁时齐白石初学篆刻,总是刻不好,被人嘲笑:“你去挑一担楚石回家,随刻随磨,刻满了三四个点心盒,都成了石浆了,那就好了。”齐白石真的将一担子楚石挑回家,不分白天黑夜随磨随刻,手上被打得串串血泡,钻心得疼。齐白石咬紧牙关,挺住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的泥浆堆成了小山,齐白石的篆刻也大有长进。

生活中的艺术家

齐白石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齐白石跟踪一只蚂蚱,不忍心抓,跪在地上看了又看,还学他用手撑地往前跳。

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齐白石趴那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齐白石常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就要画人家见过的东西。

一次,有人拿着张大千的《绿柳鸣蝉图》请齐白石题字,齐白石发现了画里的错:蝉趴在柳枝上,头却朝下。

张大千听了很不服气。

后来,张大千在青城山上亲眼看见趴在柳条上的蝉,无一例外,头都是朝上,这才信了。

从齐白石四十岁起,有人开始请齐白石教画了。齐白石的家境变得越来越好,给了齐白石离开老家的机会,到西安,北京,桂林等地去远游。

七年间共有5次,让齐白石见识到了很多画,如八大山人的,石涛的,徐渭的……这五次远游给齐白石带来巨大的影响,去掉了自己的糟粕,学习到了别人好的地方。使齐白石的画更上了一个层次。

辗转北京,“衰年变法”

1917年,齐白石已经55岁了。为躲避战乱,齐白石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北京。齐白石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北京人不喜欢。他的扇面标价2银元,比别的画家便宜一半,也还是少有人问津。

法源寺

齐白石借宿在法源寺里,卖自己的画,不管钱高钱低,只要能维持生活就行。卖不出画,齐白石于是就有了“衰年变法”。

一天,陈师曾来到一家不起眼的南纸铺里闲逛,无意间,角落里的一枚印章让他眼前一亮,这枚印章布局奇巧,刀工老辣,但是篆刻者的名字,他却从未听说过,他询问完此人的住处,便匆匆离去了。

陈师曾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国画教员,学贯中西,少年有成,是当时北京城画坛的领军人物。

陈师曾来到了法源寺,找到了齐白石。两人一见如故,所见相同,交谊越来越深。陈师曾指正了不少齐白石的画,齐白石都逐步改变了,陈师曾呢,也虚心采纳齐白石的意见,齐白石写道:“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陈师曾

陈师曾说齐白石画格是高的,但还有不够精湛的地方。

他题诗:“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劝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这话,正是齐白石心里所想。

齐白石于是自创了“红花墨叶”派,按中国画特色以墨为主,而对花朵、果实、鸟虫施以明亮饱和的颜色。当时,除了陈师曾,懂齐白石画的人,几乎没有。陈师曾力推齐白石的画,并将画带去了日本展览。结果,二尺的山水,竟然卖了二百五十两银币。

那以后,很多人都会买齐白石的画,而国内琉璃厂的古董鬼也开始求齐老的画做投机生意,附庸风雅之人,也来请齐白石作画。

1923年,陈师曾得了痢疾死了。他只活了48岁,失掉一个知己,心里头空虚异常,泪止不住地流。

如果没有陈师曾,齐白石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画家。衰年变法也把文人的艺术画得带有通俗的大众欣赏的趣味,把民间艺术的趣味,又赋予了一种高尚的学养。

齐白石的画

齐白石画两个小鸡争夺蚯蚓,题《他日相呼》,富于情味耐人思索。

画一个小鱼竿垂钓,鱼来咬食鱼饵,题《小鱼都来》。

画一个老头挠背瘙痒,题《挠不到关键的痒处》。

他一辈子都在研究怎么把虾画好,画出神!

他的虾没一滴水,虾却感觉在水中畅游!生动水灵,活灵活现,就连毕加索都感叹:齐白石真是中国了不起的一位画家!

在北京保利12周年秋拍中,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以4.5亿元起拍,最终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以9.315亿元成交。

一颗柳树,几点野草,一只正向前走的牛,它的屁股正对着读者,尾巴自然的下垂,拍卖了2000万!

专家把画放大了30倍观看,发现一个秘密,原来这只牛的牛角时候来补上去的,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补笔,让整只牛有了动感,它便走边把头扭向一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让这幅画更有感觉了。

也由此可见,这幅画虽然看似简单,齐白石还是画了很大的心思的。应该是反复琢磨之后才下笔,画完之后,经过了一番的思考,又补上了后来的牛角。

这些都是他富于生活观察的表现。他画的幸福,阳光,温馨,生机,他绝对不画悲观的东西,不画不吉祥的东西,他一定要画吉祥如意的东西。题材吉祥,题字吉祥,寓意也吉祥,这也体现了他的生活的态度,生命的价值观。他想给大家带来美好的希望。

关于齐白石贪财

周恩来在齐白石九十三岁寿宴上同老人促膝谈心

如果有人想白“求”一张齐白石的画儿,那是不可能的,必须拿钱来。

正因为如此,齐老也有了贪财的名号。

其实不然,为齐家送水的工人、送煤的工人、掏泔水的工人、掏粪的工人、安炉子的工人都曾得到过齐老的赠与。

齐老说这样的交换才是平等的,齐老不是爱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就像农民不肯浪费一粒粮食一样。

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