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马伯庸,这部三国谍战之后,再也不写长篇

《风起陇西》:马伯庸,这部三国谍战之后,再也不写长篇

null

《风起陇西》是写三国的。当然写三国的一大堆,能让你花了眼,但本文的切入点不同,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一篇谍战小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篇从蜀在魏的司闻校尉陈恭说起,一下就把人带入了紧张的气氛。陈恭获悉了重要情报,但他的同僚“白帝”却在身份暴露后自杀了。自杀总比落入敌手好。这位谍报人员甚至没留下姓名。

null

读者还来不及感伤一下,笔锋就转向了蜀国。陈恭的情报送到了,蜀内部的反间谍工作也开始了。主角荀诩正式登场。荀诩是靖安司从事,负责对内安全的,很容易得罪人。尽管荀诩头脑精明行事迅捷,但魏国的资深间谍糜冲似乎更胜一筹。他几次都从靖安司的围捕中侥幸逃脱。最后一次甚至将计就计声东击西,顺利将孥机的图纸送往了魏国。

null

荀诩的行动宣告失败,却也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蜀国高层有内鬼。荀诩降职赴吴前将这一重要情报留给诸葛孔明。这也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荀诩在东吴是外交人员,等同于公开间谍,日子过得悠哉游哉,情报工作也是游刃有余。不过正是在东吴,荀诩发现了这个高层内鬼代号烛龙的蛛丝马迹。不久荀诩又被调回汉中靖安司。

null

间奏的短暂平静很快被第二卷开篇的惊险冲淡。陈恭的身份即将揭穿,他虽有所觉察却不愿撤退。峰回路转,有魏国高官徐永愿意投诚。两人在最后时刻逃离魏国。一边是徐永提供的极有价值的情报,一边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谍报人员,荀诩左右逢源,发现了烛龙身后更大的内鬼,蜀国官僚名义上的二号人物李平。但他不愿面对的是,烛龙必定是他两个好朋友之一。

null

结局让人大吃一惊。看到后记,马伯庸说“这是一部二十七万字的恶搞”,不禁大笑。马伯庸的阴谋史观与某不谋而合。“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么就制造一个出来”这句说得好,这么多绝妙小说的出笼恐怕就是应了这句话。《寻秦记》里不就大玩变脸,颠覆了一班人对战国人物的感观。选的历史背景也很巧妙。试想若有人写美人计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还有人有兴趣看吗?

null

有人说本文的谍战有点现代化了。其实,战争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细作的历史恐怕就跟战争的历史一样长久。只是他们没有留下姓名,更没有档案材料,今人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写出当年他们惊心动魄的生活。老马编了“靖安司”、“司闻曹”之类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一直追着连载的读者们,辛苦了,以后要多多宣扬我后清威名,因为这是一个没有太监与坑的伟大国家”马伯庸这样说的。只是他称“已预支完了下半生的勤勉”,“再也不干这伤筋动骨的营生”云云,似有不愿再写长篇之意,真是可惜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