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的《纽约时报》 丨 译文电子书

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崛起带来的话语权下移,在新闻界也产生了动荡。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面对这

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崛起带来的话语权下移,在新闻界也产生了动荡。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面对这一转变是如何应对的?《<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会让你知晓这一切。

此外,今天的电子书上架还给大家带来了“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以及《加缪作品精选集(套装共3册)》。

有声书上架给大家带来了经典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诺桑觉寺》和《夏日走过山间》。

译文有声出品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译者:杨怡

播讲:高明

尽管生活如此残酷,你仍能拥有的一本爱与善良的净化书。一本永不过时的文学经典。美国文学世界里的“人权宣言”,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黑奴吁天录》原著。

译文有声出品

《诺桑觉寺》

作者:简·奥斯丁

译者:金绍禹

播讲:晒月水妖

简·奥斯丁去世后第一部以真名示人的作品,19世纪最妙趣横生的女版“堂吉诃德”冒险故事,全面嘲讽英国哥特小说传统的黑色喜剧。改编电影由《万物理论》女主角菲丽希缇·琼斯出演。

译文有声出品

《夏日走过山间》

作者:约翰·缪尔

译者:邱婷婷

播讲:于新

一本惊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考察日记。清凉夏日最佳读物,享受耳边的湖泊与森林。“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朝圣之旅,与《瓦尔登湖》齐名的自然文学经典。保护绿水青山,听这本就够了。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尼基·阿瑟丨著 徐芳芳丨译

【作者简介】

尼基·阿瑟,女,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助理教授,同时也是一名媒体从业人员。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和新闻工作现状的近距离考察。

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纽约时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动荡。一方面,纸质版的竞争变成了电子版的竞争,不仅是同行之间,在《纽约时报》内部,纸电亦是敌友难辨;另一方面,受众不仅要求新闻的获取及时、方便,甚而要求与之互动并参与新闻生产;而社交媒体在成为新闻记者信息源的同时,也冲击了记者和媒体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及权威性。

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上至企业管理制度,下至新闻工作流程和记者的个人技能、岗位,都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新闻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大量引入编程、网页设计人才并与众多博主、网络极客合作,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变值得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借鉴,对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或者关注时事的网民也未尝不是有趣的读物。

《加缪作品精选集(套装共3册)》

阿尔贝·加缪丨著 柳鸣九等丨译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作家代表文集;

★ 给予读者一种噩梦惊醒般的阅读感受和当局者的迷之幸福;

★ 当你认识到生活的本质,还能继续热爱生活,这是唯一的英雄主义;

★ 收入著名翻译家柳鸣九、沈志明和丁剑的翻译;

★ 阅读《局外人》曾经是法国人和许多年轻人必经的青春期仪式。

加缪,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作家。本套装收录《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共3册。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阿瑟·克莱曼丨著 方筱丽丨译

鼻塞、腹痛、关节疼痛,这些对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难。腰酸背痛使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率;头痛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而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甚至会导致婚姻破裂。

对一位单身母亲而言,高血压不仅意味着要少吃盐,还跟女儿的失学和早孕有关;而作为一位弱势群体的成员,社会的歧视、不公以及孤立,或许才是其身体持续疼痛的根源。长期紧张的父子关系,导致病患的双腿突然麻痹瘫痪;而换一个压力不那么大的工作环境,也会使一度恶化的哮喘慢慢痊愈。

然而,在大多数医生眼中,疾病才是问题所在。现代医疗系统,将我们鲜活的疾痛经验,解释为一种生物结构或是生理功能的变异,仅仅与身体有关。

对此,哈佛精神病医师与人类学家克莱曼博士,从其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病案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讲述这些疾痛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医患关系和人性化的医疗体系改革,意义深远。

《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

阿瑟·克莱曼丨著 方筱丽丨译

一位越战英雄,在离开战场三十年后,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却为何自责悔恨、郁郁而终?

一位在非洲从事人道救援的年轻女性,在经历战乱、腐败、贫穷和疾病的威胁后,为何仍能鼓足勇气,继续艰难的奉献工作?

一位被好友出卖、受尽磨难的医生,当有机会复仇时,为何会选择将手中的刀剑轻轻放下?

美国知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医师阿瑟·克莱曼,费时数年对这些“苦难经验”细致观察和体验,并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并超越地方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的限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如何做田野笔记》

罗伯特·埃默森;雷切尔·弗雷兹;琳达·肖丨著

符裕;何珉丨译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

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将亲身经历和观察写成田野笔记的过程,讨论如何运用田野笔记来讲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帮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笔记撰写民族志的关键步骤。

本书致力于提出一套实用的田野笔记写作指导,以帮助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口述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为田野研究和人类学方法在以上学科中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政治学、商业管理、传播、社会福利及公共卫生等学科,田野研究和民族志也可以作为次一级的辅助研究方法。

《如何做田野笔记》系美国当代知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埃默森等撰写的一部有关人类学研究专著。田野调查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如何作田野笔记。此书结集的数位人类学家的经验谈,对此项工作作了详尽、清晰的阐述,也是该学科基础方法的指导之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