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11次还卖不出去??MUJI,要凉

// MUJI 要凉?? // 无印良品这两天又遇闹心事了。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站消息,抽检发现了

MUJI

要凉??

无印良品这两天又遇闹心事了。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站消息,抽检发现了11件不合格家具样品,其中有6件,来自无印良品。

怎么个不合格呢?

实木椅标“胡桃木”,实则“胶合板”;

衣架标“榉木”,实则“水青冈”;

组合式木架标“白橡木”,实则“纤维板”。

——名不副实。

图片来自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公示

关于“实木”和“板材”家具的科普,上次写过了。两者的具体差异,大家戳之前的文章:实木和板材的差异

所谓实木家具,就是拿整板原木加工成的家具,表面顶多涂一层清漆。

而所谓的板材家具,就不是“一整块原木”这么奢侈了。它们通常是由碎木头/木屑/木纤维/木板子/木条,和各种粘合剂压制成的复合板材。

来,看个横截面你就明白了

所以MUJI这次,是把板材家具当成实木来吆喝了。

今儿下午,MUJI出来道歉了:

这份道歉总结一句话:

确有其事。我们退换,我们改正,请大家监督。

替无印良品又捏了一把冷汗。

毕竟最近几年,MUJI频频站上风口浪尖:

2017年,“3·15”曝光MUJI部分产品来自日本核辐射地区

2019年1月,MUJI的榛子燕麦饼干被测出含有致癌物

2019年3月,MUJI一款瓶装水被发现潜在致癌物含量超标,召回59万瓶。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边连续降价11次讨好中国消费者,一边频频曝出质量问题。

好感败尽。

“还是太贵!”

“定价太双标,欺负中国人人傻钱多?”

“日本的白菜价商品,被中国人当作‘轻奢’?”

“MUJI的替代品一搜一大把。”

“降了11次价还卖不出去?要凉,要凉。”

MUJI,曾经的中产象征,怕是再也回不去那个“恃宠而骄”的黄金时代了。

在中国5年降价11次

国顾客却不买账???

从14年开始,无印良品五年降价11次。

平均一年两次,看起来很有诚意了吧。

图片来源:36kr

然而对不起,越来越难搞的中国顾客……并不买账。

2019年第一季度,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销售额跌了3.9%。

2018年3月至11月,无印良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同比跌了9%。

等等,二姑娘认个错。MUJI不管这个叫简单粗暴的“降价”,人家管这个叫作针对中国市场的“新定价”

这么一改,是不是听起来优雅多了。

从生活杂货,到服装杂货……11次“新定价”对于各品类雨露均沾。

降价幅度比较大的数T恤和文具类;高客单的家居产品,还是高居不下。

有几款颈枕,原价150,“新定价”45……直接三折。

还有一些电器,看起来同样降幅感人。

原价2980的空气净化器,现价1800。直降1180,降幅近四成。

MUJI想讨好中国消费者的心意,不言而喻。

本来旨在收割中国的新中产阶级,MUJI你怎么说降价就降价了呢?

MUJI的官方回应是:

进口关税降低了呀……

我们的库存管理优化了呀……

我们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呀……

我们的物流成本降低了呀……

真的,是这样嘛?

真的,只单纯因为这样嘛?

MUJI在中国的定价,

是日本……两倍?

MUJI怕是选择性遗忘了前两年被大家广泛诟病的“一物两价”。

所谓一物两价,还不算准确,应该叫“一物多价”。

同样的商品,在各国销售定价不同。

让中国消费者难过的是,许多商品的定价,中国是日本的两倍。

来,感受一下降价前的“一物两价”:

以这个朴素无华的PP半型物箱为例——

中国定价90块:

日本定价57块(890日元,折合目前15.6的汇率)。

日本官网定价890日元(含税)

几乎是两倍之差。

再以这个44*55*18cm尺寸的PP抽屉为例:

中国售价135块;

日本售价77块(1200日元,折合目前15.6的汇率)。

很痛心,又是两倍之差。

村里都通网了,您还明目张胆欺负我们大天朝人傻钱多,就……不太厚道了。

更何况,我大天朝遍地是MUJI的代工厂,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江苏……按道理,省了中间的物流费,应该更便宜啊???

有说法称:

“尽管生产是在中国,但MUJI会把成品贴上日标运回日本,再由日本分出,给中国的产品贴上中文标签,再运回中国。这么折腾一趟,物流费、吊牌费、通关费,又是一大笔,更加大成本。

(来自知乎专栏@饭猫的小黑屋)

我对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

成品都做好了,只缺个标而已,为啥还要大费周章去日本绕一圈再回来???

花这笔成本的意义何在???

在那篇知乎专栏中提到:

“无印良品也意识到了问题,决定省去中转日本本土的这笔物流成本,同时今年(2015年)8月,无印良品下调了145个热销品类价格,平均降幅达20%。”

(来自知乎专栏@饭猫的小黑屋)

这醒悟,会不会太姗姗来迟了?

让我们频频喊贵的MUJI,

在日本是真·平价·物廉价美的模范代表。

无印良品在中国驻扎14年,一直以中高端形象示人。

而大家大抵不知道,在日本,它以“便宜”起家。

在中国,它是文艺青年,中产阶级精致消费的象征,大悦城、银泰、万达……非中高档商圈不进。

在日本,它是虏获大众芳心的平价商品代表,地铁站、街边,甚至便利店里……随处可见。

“有品质而且便宜”——这是无印良品第一版宣传语(耳畔响起了某易严选的同款slogan:好的生活,没那么贵)。

当然,如你所知,这句美好的宣传语只是唱给日本人听。

让我们频频喊贵的MUJI,在日本是真·平价·物廉价美的模范代表。

这还得从它诞生的上世纪80年代说起。

无印良品诞生于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经济大萧条的日本。

彼时恰逢人们囊中羞涩。几个创始人大叔一合计,既然大家都勒紧了裤腰带,不如咱们卖些性价比高,质量又好的东西吧。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在保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呢?

行吧,那就——

精简设计。

精简包装。

甚至,精简品牌。

摒除一切虚头巴脑的玩意儿。

再辅以情怀加持,将“降低成本的精简”自圆其说:朴素的生活,也可以很有质感。

成本低了。

情怀有了。

——这波操作666。

拿价格举例,让大家感受一下MUJI在日本有多“白菜”。

这个在中国售价90人民币的PP抽屉盒,在日定价57人民币(根据890日元换算的)。

结合中日两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两国的购买力差,二姑娘看到最新的数据是2.5倍左右。(如有不正确,欢迎大家指正。)

57人民币之于日本人,相当于22人民币之于中国人。

在中国,倘若花22大洋能买到一个质量尚可的抽屉收纳盒,亦能入物美价廉之列。

然而无印良品在中国,摇身一变就成了中产阶级精致消费的象征。

2015年7月,无印良品入驻中国,在上海南京西路开出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门店。

从选址,也能看出它入驻中国的野心:一二线城市,大商圈。

而在日本,你甚至能在全家的货架上,看到MUJI的身影。

图片来自:kilala

商品本无异,差别唯定价。

为啥中日两国的定价差异如此之大?

一说是早期店铺少,成本高。

08年时,良品计画会长金井政明回应说:因为中国的店铺比较少,订货量比较少,所以成本高。

后来我们也知道了,MUJI在中国遍地开花。

截止到2019年2月,无印良品在日本开店420家,在中国开店256家。

而海外其他门店数量,只寥寥十位数和个位数。

中国俨然成了他们的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图片来自:公开参考

所以,店铺较少导致成本较高的说法,目前来说不成立。

二说是前文提到的,说是在中国加工好之后,要回日本贴个标再回来。物流成本加大。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通过在中国建仓库来改善优化。

二姑娘存疑。

其实我个人觉得,造成两国的价格差异,最重要的原因是定位。

在MUJI驻扎中国的这十几年间,恰逢国人消费升级。日式极简风和十八线桃红柳绿风泾渭分明,口袋有些钱的中产阶级,愿意为它主张的生活美学溢价买单。

而购买无印良品本身,也似乎成了一种精致生活的象征。

大家彼此两相成全。较高的价格,反倒成了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无印良品也因为这样的定位,赚得钵满盆满。

5年降价11次,MUJI你急了……

那么MUJI这5年来11次的降价,意欲何为?

松崎晓说,为了帮助无印良品以“更亲民”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市场——就像它在日本那样

行吧,说得冠冕堂皇。

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物流优化、关税降低……这些理由我接受,但我个人认为它们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背后最直接的原因是:MUJI急了,逐渐发现在中国涨不动了……

可是事与愿违,降价却不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立马促进销量。

究其原因:

忠实的老顾客,反倒因为降价,再也无法彰显自己濯清涟而不妖的的消费品位和消费地位,终弃MUJI而去。毕竟村里都通网了,中国的MUJI粉终于发现了这个残酷的事实:自己视若轻奢的品牌,在日本竟然……竟然只是颗人见人爱的大白菜???

而对于潜在的新粉来说:对不起,我们有更“物廉价美”的替代品。别说某易严选,某宝心选是直接赤裸裸对(山)标(寨)MUJI,淘宝上所谓的MUJI风,也是一抓一大把,质量也并不差。

日式极简风虽赏心悦目,和十八线桃红柳绿风泾渭分明,却正是因为“极简”,所以太容易被模仿,也太容易被替代。

所谓成也极简,败也极简。

千万不要小觑我“制造业强国”的制造能力。

以这个直径26cm的白色脸盆为例,此刻,在二姑娘码文之际,MUJI的定价是:25(不知是否参与了这11次降价)

再看一下我们地大物博的某宝:

直径28cm(还比muji多2公分…)的(几乎)同款脸盆,售价只9块9尔。

淘宝里一些品质店铺,这种白色脸盆的定价虽不至于低至9块9,也比25更便宜。一般在15-18左右。

你看,品牌溢价的外衣一层层被扒掉后,MUJI在中国终于即将回归它原本的定位。

不过,在11次降价后,目前它在中国的价格,依然比日本高 10%~30%左右。所以现在的这轮定位,不上不下,略显尴尬。

MUJI下一步如何摆脱困境?我和你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https://cbndata.com/information/4581

https://cbndata.com/information/6595

https://36kr.com/p/5152834

https://www.guancha.cn/ChanJing/2018_10_11_475059.s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401245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