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案留下的思考

null

几天来,正义的枪声结束了罪犯张扣扣的生命。随之,一边是拍手称快的叫好,继而其辩护律师邓学平精彩绝伦的辩护词被反复转发,引无数网友热议共鸣。为什么当年曾经的“受害者”却演变成手刃3条人命的残忍歹徒?在“哀其不幸”中,留下的却是深深的思考……

时间回溯到1996年8月,年仅13岁的少年张扣扣,其母因邻里小纠纷遭时年17岁的王正军木棒打死,王正军被判刑七年,并赔偿经济损失9639.30元。从良心与道义上说,少年痛失母亲的张扣扣应是“受害者”,令人悲悯同情。

时隔22年的2018年2月,当年的“受害者”张扣扣却成了复仇的杀人“魔王”,3条人命惨遭杀害。最终将自己送上了被告席、“断头台”,让人痛恨嘘唏。

尽管其辩护邓律师博学多才、业务精湛,其辩护词引经据典、剖析透彻,其用心用情竭力辩护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司法是公平正义的,邓律师情真意切的辩护恳求未能挽张扣扣一条生路,亦未如其所愿实现法院载入史册的伟大判决。

null

也许于邓律师而言,堪称个人辩护史上刻骨铭心的“败笔”,然而他的学识与敬业,他言辞恳切的辩护,尤其是闪烁人性光辉的恳求,尽管在情与法前显得苍白无力,却留给人们深的思索与痛点。

由当年的“受害者”到如今的悲剧“制造者”,未曾想22年过去了,张扣扣却还是没有跳出悲剧人物的宿命。难道不值得引起深思吗?

暂且不论张扣扣当年母亲被杀,对凶手的量刑与赔偿,乃至后来凶手的提前释放,似乎存在的不公,这毕竟是22年前法制中国的时代“烙印”,如今取而代之是推进法制进程中公平正义的有力彰显。

古今中外,历来宣扬的复仇情节已根深蒂固。在其时13岁少年张扣扣的心中埋下了为母报仇的种子,这说明文化与信仰精神层面的力量是何其强大。

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少警世良言,在化解仇恨上就有诸如“冤冤相报何时了”、“相逢一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等真知灼见,还有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富有易经“色彩”的善恶因果报应等,无不一一教化追求真善美的人生。

特别是当下多种文化交织并存的今天,更需在传统中扬弃,要像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一样着力培养虔诚的“信徒”,绝不能像类似复仇文化等消极情愫占据引领了潮流。

回望张扣扣案的起因,虽然发生在22年前,但于其时13岁的少年张扣扣来说却留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加之成长轨迹中的恋母情节及生活不顺等并不足以是其杀人的托词。但痛定思痛,“亡羊补牢”的教训必须汲取,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需全社会关注,千万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置身事外、漠然视之。

当然张扣扣案留下的思考还有许多,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希望悲剧勿复重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