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我的“出埃及记”

【声明】 本文由世毕盟学员完成,经作者同意, 由世毕盟教育(微信公众号:gguconsulting)

背景

本科学校:某财经类211高校

专业:金融学(辅修德语)

GPA:88/100 ( WES 3.7 )

TOEFL:112

GRE:Q170 + V157 + AW4

四段金融相关实习:(银行+PE+量化+投行)

Offer:Cornell MSAEM; WUSTL MSFQ; Georgetown MS Economics; UIUC MSFE; UCSD MFin; Rochester MSF; Brandeis MSF

1.前言

我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就决定了研究生要出国深造。那时我高考发挥失误,以一分之差与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进入了北京某211高校开始了我的金融学习生涯。我们学校的出国率一直在全国遥遥领先,每年单是哥伦比亚大学就平均会从我们学校招收50名以上的同学。尽管刚刚走出高中的我分不清波士顿大学与波士顿学院,也不知道常青藤究竟有哪几所,但却也深深地被身旁大量进入世界名校就读的学长学姐的事迹所折服,出国读书的种子也从此埋在了我的心底。

2.目标:GPA!

与说大道理相比,GPA的重要性,我更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大一时尽管下定决心要出国读书,但是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新生,我根本不知道从何开始,只当这是一个遥远的梦罢了。大一刚刚开始时,我从一个进入宿舍推销的小贩手中购入了一本二手的新东方GRE单词红宝书。睡觉前翻翻看看,发现自从abandon后面竟然就没有认识的单词了。我当时压根儿难以想象幼儿园就会的26个拉丁字母还能排列出这么多变幻莫测的组合,登时便失去了兴趣,于是便真的就abandon了。那本红宝书也从此被我束之高阁,这大概就是整个大一一年我为出国读书所作出的全部努力了。在此之后,习惯了天天被老师约束的高中生活的我就如同出了笼子的鸟儿,尽管课堂一节也没旷过,作业一次也没落下过,但大都是出工不出力。我那时加入了七八个学生组织和社团,每天放飞自我,结果也可想而知:期末徒伤悲,几门数学课都险些挂了科,大一下学期结束时GPA惨不忍睹。大一的一年就这样混混沌沌地过去了。那年六月,坐在图书馆前的台阶上,看着我惨不忍睹的成绩单,我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出国读书的理想,顿时觉得喘不过气来。痛定思痛,下决心利用剩下的两年奋起直追。

大二,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荒唐之后,我在痛苦中明白了GPA对于出国读书的重要性。我深知没有任何犯错的机会了,任何的投机取巧更是靠不住,只能一根筋地用功学。那时的生活中,学习成为了重头戏,甚至成为了唯一的事情。每天早起去图书馆放下东西,没课的时候基本都在那里与书本度过,晚上十点回到宿舍之后读课本到夜里1点钟,每每想躲懒,就不由得想起大一看到成绩后那种直逼心肺的窒息感,便立刻继续用功起来。不过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之后,我成功将绩点提高到了不少,也算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在此也提醒所有的后来人,GPA是标化成绩中唯一不能一蹴而就的,TOEFL和GRE都可以用新的成绩来覆盖;但是你最终递交给学校的成绩单上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任何一门课的成绩都会被永远地固定下来,并成为学校对你评价的标准。

3.ETS的拦路虎

所谓出国留学的标化成绩三座大山,也即GPA、TOEFL和GRE (GMAT),不论背景如何,这三项标化成绩决定了你在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有多大的话语权。而这三座大山中的两座都是来自ETS的拦路虎,把多少在专业课成绩上拔得头筹的仁人志士挡在了顶尖名校的大门外!

在经历了多年的了解与亲身体验之后,我总结,对待语言成绩的态度应该是一份为二的:一方面,就如同许多名校PhD的学长学姐苦口婆心地劝导的那样,语言成绩的确是达标即可。例如托福100(105)或者是GRE的320(325),只要过了这条线,在申请同一档次的学校时语言成绩对申请造成的影响的确就不大了。但是这种情况有适用条件,要么你的GPA足够优秀,门门满分,要么你背景过硬,在著名公司重要岗位实习过或是跟随大牛做过科研发过C刊,这种情况下招生官自然会肯定你的学习能力而放轻对待语言成绩的比重。毕竟读研究生更多是去学习,语言成绩也只是为了证明你有能力在全英文的语言环境下学习专业课。另一方面,如果你的GPA、背景不那么突出,甚至有明显的短板,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将标化成绩提高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高度,起码让它作为你的一个亮点来在茫茫的申请者之中抓住招生官的注意力。

G与T的学习方法不必多说,其实在解题的方法上都是有一定的套路的,只要参加专业机构的培训课,或是在网上找到秘籍自己偷偷研读,都可以快速领悟。但是不变的一点,也是不可能抄近道的一点就是词汇量,在从小到大的英语考试中,老师们耳提面命的就是“得词汇者得天下”。其实小到初中月考,大到托福GRE,这个道理也都是一样的,只要肯下功夫背单词,那什么新题型啦、长阅读啦、甚至说的飞快的听力啦,都是“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而所谓“真气”,就是你的词汇量!

4.从文科生到理科生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接受,量化能力与背景在金融相关研究生的申请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作为一个文科生,我曾经天真地以为选择了金融作为本科专业就可以远离高中时头疼的数学了,但是实际情况却与之截然相反。大一一上来,不管是经济学课程还是高数,数学课在我的大学课程中仍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而大一时糟糕的数学成绩也成为了我申请时最大的痛点。

大三之后,在多次与世毕盟(GGU)培训师师姐姐详谈之后,我逐渐认清了量化课程在金融研究生申请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培养方案之外主动选择量化课程来学习。大三的一年学习的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R语言、python等课程也让我的量化背景提高了一个台阶。其实文科背景的同学大可不必被这些课程的名字唬住,这些本科量化课程都较为基础,只要肯花功夫,一定可以做的不比理科背景的同学差。

另一方面,这些课程对于找量化实习而言也至关重要。对于有志于申请金融工程方向的文商科同学而言,选修量化课程则是很多金工实习岗位的敲门砖,而实习对于申请专业性硕士的重要性就更不必我多说了。

5.GGU:申请之路上忠实的伴侣

我从大二就开始寻找合适的留学中介,一个学期的时间都在求访名山,奈何有缘无份。我清晰记得,第一次登门的某颇具盛名大型留学中介在挤满了家长学生的大厅中用职业的笑容接待了我,但是在听到我的GPA时蹙了蹙眉头,直接把手中的宣传册翻到了100名开外的学校,礼貌地说道:“咱们的目标从这里往后就可以了”。另一家某大型中介则上来漫天要价,直接推荐几十万的“全包圆”项目。在几乎放弃时,我偶然从一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长口中了解到了GGU,决定前往一试。与其他的中介截然不同的是,GGU不会用你现在的成绩给你贴上标签,像商品一样把你塞到某个档次的学校,而是专注于发掘你的潜力,告诉你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提升。仅仅一个小时的谈话,就让我意识到,GGU是我留学之路上的不二选择。

另一个让我感到很满意的一点是GGU的mentor制度,在我表示了自己希望申请经济、金融、金融工程方向的硕士项目之后,GGU很快就委任了毕业于MIT、本科有经济学背景的学长担任我的mentor。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大二我第一次投简历找实习的时候,我的简历写的就像是流水账一般不堪入目。Mentor看后直接发给了我普林斯顿大学的简历模版让我照着修改,就这样来来回回耐心修改了接近十遍,我的第一版正式简历终于成型了,这版简历我一直修改沿用到了申请时。在申请季我拖延症严重,有时候不到DDL不改PS,有一次把PS交给mentor时距离DDL只剩下两天了,但是mentor百忙之中当天就给了回复,效率之高让我自愧不如。

更不必说的是我的咨询师姐姐在申请阶段一直对我细心关照。有时夜里11点刷学校官网看到重要信息一触及神经,我立刻就给她发了信息,本想着第二天工作时间之后才会收到回复,不曾想立刻就得到了带有详细解答的秒回。You will never walk along, 申请之路道阻且长,GGU成为了我最忠实的伴侣。

6.快乐最重要

与很多背景光鲜亮丽的同学不同,我大学四年和申请季走过不少弯路,但是这些波折也意外地让我多了些思考,而不是仅仅像骡子一样闷头前进。

记得我的哲学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快乐”,当时的我不以为然,但是大学毕业之后才稍稍明白个中深意。记得我申请季刚刚开始时对学校排名、专业等等看的非常重,恨不得认为QS排名上高了一个名次就是天差地别。同时,量化之风盛行,似乎出国读金融不走量化道路就会低人一等,致使我当时也拼命地想向量化方向靠拢。但冷静想想,你所一直疯狂追求的事情真的能让你快乐吗?如果你在申请时遇到两难的情况犹豫不决时,不妨想想,这样做我会快乐吗?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不妨去选择让自己快乐的那条路。我很庆幸,大学四年也曾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追求功利做过选择,比如辅修德语,再比如选择“有意思”而不是单纯被认为“赚钱多”的专业。我觉得,与其问“我应该去做什么”不如问“我想去做什么”,这点应该不仅仅限于留学申请吧。

世毕盟是9年服务品质始终如一的中国教育品牌,

是定位于美英名校申请的专业咨询机构和个人发展平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