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采风活动纪实:西南政法大学的留学生在大西北这几天都干了啥?

我是罗琳花,来自缅甸,在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念研一,我在中国大西北三下乡。

null

▲琳花参观哈萨克民族博物馆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更是我从小向往的国家。虽然一直在学习中国文化,但从未想过会来中国留学,更没有想过会到西北地区参加中国青年“家国情·奋斗者”下乡采风活动。

根据我在中国生活这一年多的观察,发现中国地理我没有白学。脑海里带着自己所学的知识跟中国奋斗者前往西北,我很期待,也很有收获。

null

▲琳花在火车上谈及西北行感想

这次活动让我体验到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到菜园坝火车站、第一次坐卧铺、第一次跟中国同学集体远行、第一次见到内地咸水湖、第一次学唱“我和我的祖国”、第一次喝纯手工制作的酸奶……

在这十天的西北行采风活动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是阿克塞县。在这里我们只生活了三天,却让我有回到家的感觉。在这三天当中,看到队员们采访阿克塞志愿者老马时,我发现他特别热情地介绍大苏干湖的具体情况,从中感受到他对这片湖的热爱。

null

▲琳花在阿克塞街头采访

此行我交了很多朋友,拜了很多老师,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老师们的奋斗故事。

李靓:

讲述阿克塞故事的汉族女孩

“相传很久以前,海子草原有个吃牧民牛羊的魔鬼,一位名叫阿尔金的青年决心杀死魔鬼为草原除害。决斗前夜,苏干两姐妹分别向阿尔金表露了爱意,表示等他凯旋后成婚。阿尔金在大战中将魔鬼的四肢砍下,变成了几个白土山,但当阿尔金将刺进魔鬼心脏中的剑拔出时,魔鬼又复活了……”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内,缅甸留学生罗琳花被讲解员李靓的故事深深吸引。

null

▲罗琳花送礼物给讲解员李靓

“小姐姐,这个送给你,谢谢你让我了解了精彩有趣的哈萨克文化,你到缅甸、泰国来时记得找我玩。”博物馆门口,李靓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小礼物——一张泰铢。罗琳花说,这张泰铢是此刻她身上能拿得出的最独特的礼物了,她想以此感谢讲解员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讲解。

李靓4岁时跟随父母来到阿克塞,刚过完22岁生日的她今年从兰州文理学院毕业后选择回到阿克塞,成为了哈萨克民族博物馆中唯一一名汉族讲解员。

“我的性格比较活泼,相比于办公室文员工作,更享受博物馆讲解员一职。在博物馆,能做一些‘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活动、青少年活动部分的工作,可以学到很多阿克塞的文化、接触到很多东西,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提升,这也是我很喜欢的部分。”

null

▲哈萨克民族博物馆内,讲解员李靓正绘声绘色地向琳花讲解哈萨克族特色体育项目姑娘追的由来

李靓告诉琳花,哈萨克族是一个源远流长、分布广泛的古老民族。阿克塞作为甘肃唯一的哈萨克族集聚区,1954年建县实现了民族自治,为保存和传播哈萨克族灿烂的文明,2009年建立了阿克塞县哈萨克民族博物馆,这也是最大最完整以展示哈萨克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博物馆。

讲解期间,当琳花问李靓可否教几句哈萨克语时,李靓大方地说:“我只会一些简单的哈萨克语,最近学会了‘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句,分享给你们。”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的“小课堂”接近了尾声。

“后来呢,阿尔金打败魔鬼了吗?”故事还没讲完,琳花便迫不及待地问李靓。

“为彻底铲魔鬼,阿尔金变成了阿尔金山永远地压住了魔鬼。日日思念情郎的苏干姐姐知道阿尔金回不来了,常常以泪洗面,化做了咸水的大苏干湖;一心想着阿尔金会回来和自己完婚的妹妹就化成了甘甜的淡水湖——小苏干湖。”

在阿克塞这片土地上,壮阔美丽的山河和代代流传的浪漫传说是塞外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地游客。琳花在当天的朋友圈中写到:神奇的中国!

null

▲琳花和讲解员李靓合影留念

苏干姐妹如何流泪成湖,阿尔金怎样化作山,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如今,当游人到阿克塞时,阿尔金山依然屹立守护着海子草原,而大、小苏干湖镶嵌在海子草原上,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老马:

大苏干眼泪的守护者

走出博物馆,罗琳花跟随家国情·奋斗者三下乡小分队从阿克塞县城,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80多公里外的大苏干湖湿地和候鸟保护管理站,去触摸和感受大苏干的眼泪。

大苏干湖海拔约2800米,处于阿尔金山下海子草原西北端,水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被当地人喻为仙女的眼泪。

大苏干湖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对于很多候鸟来说这里都是非常重要的中转站。通过多年持续观察,一些濒危鸟类如黑颈鹤、百尾海雕等均在大苏干湖繁衍生息。

null

▲湖区管理站

阿克塞县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大苏干湖禁牧,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区内超载过牧、水资源无序利用现象,使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快速恢复。现在他们从保护区周边牧民中择优聘用护林志愿者,开展日常管护工作。

苏干湖是阿克塞的旅游风景点之一,但当小分队到达时,管理站的大门紧闭,除了一个铁丝网和栏杆围着的院子,很难再发现其他的烟火气息。一个中年大叔从院子里走出来,大叔姓马,五十多岁,哈萨克族人,在大苏干湖管理站从事志愿工作已三年,同班的两个女同事在这里做志愿工作已经六七年了。管理站的志愿者,三人一班,十五天一轮,日常吃穿用品定期从县里带过来,生活用水是从湖边的一口井里打上来。

null

▲老马同事正在介绍宣传板上的鸟类观测制度

每天日出或日落前后,老马和同事要上到六十多米高的瞭望塔观测记录候鸟和湿地的相关数据。他们的工作除了日常观测候鸟和水文,还要清除保护区的垃圾。大苏干湖从去年年底开始不再接待游客,从旅游区到自然保护区的转变,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塑料垃圾减少了,减轻了守湖的工作负荷,也更有利于候鸟和湿地的保护。

null

▲60米高的瞭望塔

null

▲右三为老马

“夜间如果听到院子里的狗在狂吠,就可能是有狼群出没。”老马介绍,他们志愿者就像一家人相互照应以确保安全。

候鸟观测塔和生活区中间隔着一片草场,距离大概三四百米,走进去,脚边都是蜥蜴,身前身后都是蚊子、飞虫。琳花和小分队跟着老马穿过草场,爬上60多米高的观测台,整个大苏干湖尽收眼底。大叔说,除了风雨大雾天,这个塔他们每天都要爬上两三次。

null

▲三下乡小分队在大苏干湖合影

据老马介绍,待草场和湿地恢复到正常水平,湖区会重新对外开放。“按照观测和气候预测,明年湖泊的水位就可能到达观测塔底部。“‘仙女的眼泪‘会越来越大。如果是那样,我们的所有坚守也都值了。”老马此前是个牧羊人,成立保护区后,他自愿成为了湿地保护者不再放羊了。

null

▲琳花与老马合照留念

非遗大师乔应菊:

“我想收你们为徒”

19日,采风团队西北行最后一天,团队来到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旁的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拜访堆绣艺术传承人乔应菊。

“别人是打着工作旗号旅游,你们是打着采风的旗号干工作。”此行的地方文化向导刘老师被大家的职业素养和敬业所感动,刘老师介绍,堆绣和壁画、酥油花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堆绣以优美的视觉体验和精致典雅的风格深受大家喜爱,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赞叹不已。

null

▲五位师傅花费两年时间制作而成的堆绣作品

堆绣最初是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的,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艺术产物,它的内容和形式独具青海地方特色,加上其制作技法精湛,是藏族工艺美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堆绣艺术现在发展如何?这项艺术对当地都有什么影响?带着疑问采风团要去拜访这位堆绣大师——乔应菊。

提前和乔老约定了时间,因为临时交通管制误点,我们给乔老致歉,她却安慰,不着急,安全第一,我等大伙儿。

乔应菊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的青海省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于2014年成立堆绣工作室。三十多年来,乔老在钻研堆绣技艺的同时,也致力于堆绣技艺的传承推广。

比约定时间晚了半小时,乔老让徒儿也是自己女儿在门口迎接大家,她则在工作室给大伙准备体验用的物料。

null

▲乔应菊为采风团队讲解堆绣制作技巧

“欢迎大家,你们是我第一批来自重庆的大学生体验者,拜托大家向更多大学生,更多年轻人传播分享民间艺术……”乔老着一件呢子外套,显得很精神。“我的徒弟分布在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小到16岁大到68岁。”乔老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最后,采风团队成员在乔老及工作室成员的引导下,体验堆绣的制作过程。

乔老给我们的堆绣作品上色,色笔在舌尖滚动,乔老这一动作引来我们的兴趣。她解释,颜料稀释,沾水不好控制水量,要体现微妙的色彩变化舌头上唾液是最好的稀释剂……

null

▲乔老用唾液作颜料稀释剂

乔老的女儿柳倩雯从小耳濡目染但直到3年前她才回乡全心跟着妈妈学艺,她和妈妈是很好的互补,妈妈的技艺加上她的创新以及借助互联网+的营销模式,目前他们采用工作室+农户的合作模式,已经带动家乡数十个家庭增收。

“期待有机会来重庆交流……如果你们想学,我愿收你们为徒。你们懂传播,又年轻,是我们优秀文化传承最可依赖的力量,为西南政法大学提供的这次交流机会点赞!”采访结束乔老和我们道别,给我们提出新的期望——传播好包括堆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

null

▲乔老(右一)指导堆绣体验者

null

▲乔应菊老师的女儿柳倩雯教琳花制作堆绣

得知琳花是来自缅甸的留学生,乔老希望她把这此西北行的感悟带回缅甸,向更多缅甸朋友传播和讲述中国基层艺术工作者的传承故事。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夏祥洲 整理 西政“蓝鲸计划”摄影团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