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文学”:陕西文学公众号的一朵奇葩

“韩城文学”:陕西文学公众号的一朵奇葩

李印功

六月三十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过完这天,本周就结束了,过完这天,六月就结束了,过完这天,上半年就结束了。巧合的是,这天是我关注“韩城文学”公众号文章成文的一天。在夕阳余晖映窗的时刻,我要为这篇文章划上句号。

最近一个时期,陕西东府渭南文学界好生热闹了得,我有幸参加“渭南小说界”文学研讨活动,认识了“韩城文学”公众号和他的创办者原韩城电视台总编辑赵秋民。随着对这个公众号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我越发感到惊奇不已。逐一流览了“韩城文学”创办四年来的发文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其单篇阅读量超过5万、3万、2万的热文就有20篇之多,阅读量5千左右的热文有30余篇,1000~3000阅读量的文章比比皆是,而“韩城文学”微信群仅有文友320余人,粉丝6千多。也就是说,有众多的读者来自关注这个文学公众号的社会上的普通读者。从读者构成来看,遍布省内外城镇乡村,也有来自韩国、美国、新西兰的热心读者。这么多年我接触过陕西众多的文学公众号,但阅读量这么大、这么受欢迎的文学号我第一次遇到。为了一探究竟,破解这个文学公众号的成功之谜,我多次微信、电话与赵秋民联系,赵秋民的态度却是,只想实实在在做些有意义的事,对“破解”不感兴趣,在我的再三劝说下,他才答应了。

一场旗袍快闪秀,开启了“韩城文学”独家的、引人注目的公益宣传之路

“韩城文学”创办于2015年1月,创办之初,粉丝不过几百,阅读量不上一千。在当地众多的公众号里边,表现平平,没有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2016年5月,韩城文学社群的几个女孩子想在古城拍摄一组旗袍秀写真集,请赵老师帮忙找几个摄影师。赵秋民感到这是一次扩大“韩城文学”公众号的影响和知名度的好机会。当即决定以文学社群的名义出面组织,联合摄影家协会、礼仪培训等多家机构,在古城景区、司马迁祠景区开展一次旗袍快闪秀,“韩城文学”独家发文发图片,打造韩城旅游的一个文化符号。

回想当年的这次公益宣传活动,连赵秋民也都没想到盛况空前,引发了如此的轰动效应。六十多位旗袍女子、四十多位摄影师、二十多位志愿者,大家一起用最真挚的情感举办了一次韩城民间的文化盛筵, 一起用行动为韩城的发展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民众第一次领略了民族服装的风彩,观者蜂拥而至,人海如潮。“韩城文学”发文《旗袍女子,高贵了一座城》,阅读量达1.4万,引发了韩城地区的旗袍秀热潮。其后,文学社群组织开办了5期旗袍秀培训班,有200多名社会学员报名参加。每逢周末在古城举办一次旗袍走秀活动,“韩城文学”独家发文、发图,阅读关注量越来越高,“韩城文学”在韩城老百姓心中有了重要影响。

我注意到有读者在留言中说到:“美图美文,美仑美奂,太史祠下,观韩原女子,亭亭玉立似嫦娥广寒折桂。九龙壁前,风姿妖娆,款步缓行似西子湖畔轻风拂柳。春风扑面桃素口,风摆杨柳小蛮腰。莫道江南出美女,谁言韩城无佳人。夫子当惊殊,吾乡好女子。辛苦众佳丽,旗袍展风彩。点赞文学号,美文美人图。”

一次旗袍秀活动,让赵秋民感受到了旗袍独特的文化底蕴,领略了旗袍传承的古韵丰盈的中国情结,黄土的狂野之美和旗袍俊秀之美的碰撞与结合,思维洞开,促使他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如何利用“韩城文学”这个平台,让蕴藏着生活诗意之美的旗袍秀大放异彩。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就是要成立文学社群自己的模特礼仪队伍,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借以支撑文学号独家的公益宣传模式。

当年,通过面试,韩城文学社群模特礼仪队成立,共有五十多名兼职的90后女孩参加。这些女孩不负众望,用激情和汗水练就了“秀”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秀”出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礼仪队主要功能是为文学号提供优质“资源”,以韩城古城公益宣传为主旨,兼营市上各种活动的有偿礼仪服务。在其后的几年中,礼仪队以良好的气质形象、优质专业的服务态度承担了市上近百场各项活动的礼仪任务,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赵秋民只要有机会,就联合摄影家协会,自费策划组织二十多场次的公益拍摄活动,把旗袍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借助镜头予以传播。并在“韩城文学”组织发文三十多篇,形成“文学号+模特+美文”的特色资源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当地的影响广度和深度。

这个“模特+美文”的模式不得不多说几句,美文,由文学社群的“快抢手”撰写,文风透着一股浓浓的家国情怀,模特,由摄影家协会的众多摄影师(他们也乐于拍摄这种佳人出镜的摄影作品)专门拍摄,赵秋民精心挑选一些用来配图。这些图文并茂的文章主题鲜明,达到人美、景美、文美,深受读者喜爱和追捧。各景区也积极配合,为他们的拍摄活动提供便利,还在一些节庆时间主动联系他们到景区开展拍摄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围观。

文学并不排除与经济挂钩结缘,文学也不等于清高清贫。我想,这对其它文学公众号平台也许也是一种启发性的有益借鉴。

主动出击,在韩城各项活动中文学号第一时间发声,构成“韩城文学”的独特发文风格

一个地方的文学公众号必然有它的地域性特点,必然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创作固然是自由的,但文学的社会属性又决定它必然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的社会活动。从2016年开始,韩城市为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拉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活动异彩纷呈。赵秋民明确提出,“韩城文学”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重大的社会活动中来,在毎次活动中第一时间用文学形式发声,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韩城文学”。

2016年6月韩城市举行的“千人徒步大赛”盛况空前,省内外三千多名选手参加,人数之多为历史之最。赵秋民事先框定好作者,熟悉相关资料和活动流程,并在活动先一天带领作者到现场熟悉情况,第二天上午活动开始抓细节和拍摄照片。活动一结束,赵秋民就立即上电脑改文配图,一个小时后“韩城文学”就推出文章《韩城,千人徒步,换一种方式欢迎你》,阅读量达5.8万。

历年的韩城市国际灯光节、全国锣鼓大赛、全省性的体育比赛、国际风筝节、民祭司马迁、汽车拉力赛、桃花节、花椒节、油菜花节、明星演唱会等,在二十多场次的重要活动中,赵秋民都是如此炮制,充分利用好文学号的优势,在当地众多媒体中第一家第一时间发声,都取得了上万的阅读量,“韩城文学”用自己独特的报道方式诠释了文学与新闻的完美结合:

《筝舞黄河,韩城有你》阅读量2.7万;

《今夜,一起看灯展》,阅读量1.7万;

《芝阳桃花节,你不来我不老》阅读量1.0万;

《国庆彩虹跑,魅力炫韩城》阅读量1.1万;

《当115万人潮涌来一一韩城,你准备好了吗?》阅读量1.0万;

《风追司马,让世界遇见别样的韩城!》阅读量2.2万。

当地重要活动都是当地群么关注的大事,也就是网络时代网民关心的焦点。文学公众号是他们了解事件的一个窗口,谁第一时间发声,谁就能赢得好的阅读量和读者群。文学公众号还有一大优势,就是读者很喜欢他以其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传播要闻大事。把“短、平、快”新闻传播形式融入到文学公众号中。赵秋民说的好:“我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就是用新闻的力量和眼光运行文学公众号,社会效益和社会意义特别明显。”

发起组织公益行动,形成辐射点和关注点

文学不是孤芳自怜,它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善良、爱心、扶弱、济贫是文学的本然。赵秋民和他的“韩城文学”公众号,本能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2018年6月,“韩城文学”推出了一位合阳农民工雷佩红的文章《铁链拴着的爸爸》,这个家庭爷爷奶奶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爸爸离异精神分裂,因其时有暴力倾向而被用铁链拴在后院,小康乐就近上小学二年级,每天放学还要帮爷爷奶奶干活、照顾生病的爸爸,他唯一的出路是克服经济困难的制约完成学业。赵秋民敏锐地看到这篇文章的热点所指,他在编者按中推介“文章赞赏为小康乐的助学金”。短短几天,文章1.4万点击量和500多人赞赏,募捐爱心善款5000元。赵秋民带领文学社群同志专程去合阳和当地政府学校协商,把5000元善款设为小康乐的助学金。文学社群的这一善举引发了一股韩合两地的爱心潮,两地多个爱心团队纷纷去看望小康乐,合阳一爱心团队毎月出资三百元解决小康乐的就学因难,韩城一爱心人士不久又出资让小康乐转到县城小学寄宿,让小康乐静下心思好好渎书。

时过一年,赵秋民又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得知小康乐家的现状改观不大,政府尽力为池的爸爸治疗但收效甚微,他依旧被铁链拴在后院里。赵秋民决定在文学社群开展一次继续资助小康乐的爱心活动,结果一呼百应,短时间内筹集善款5000元,也影响带动了一批文学社群之外的爱心人士。湖北一个女企业家联系上赵秋民,表示要专程和文学社群的同志一起去看望小康乐,并长期帮扶小康乐健康成长。赵秋民也表示,今后还将关注小康乐,直到他完成学业。

2016年3月,韩城市发生了一起环卫工被撞事件,一名年己六旬的女环卫工雪天里坚守工作岗位,被一辆路过的小轿车撞伤住院。作者吉璇当晚投来一篇《因为母亲》的稿件,文章交代了环卫工被撞事件的过程及自己母亲当环卫工的经历,这篇文章很感人,发出半天后,不少读者纷纷主动打赏。赵秋民抓住时机在文学群和朋友圈动员,当晚文章阅读量过8200、赞赏260人。第二天赵秋民带队为这位环卫工送去鲜花和3000捐款,当时的市委书记李智远也在第二天看望了这位环卫工。那几天,韩城人的朋友圈都让这件事刷爆了,关爱环卫工、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维护环卫工的辛勤劳动成果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2018年2月,韩城古城寒风凛冽,一位十二岁的男孩推着三轮车叫卖糖葫芦,手上、脸上都冻成了疮疤。这位男孩是甘肃人,随在一个煤厂打工的父母来到韩城,在薛曲学校上小学三年级,孩子很懂事,利用署假借了一辆三轮车上街做生意补贴家用。当时正值韩城市组织各单位开展“暖古城”活动,一到下午古城街头人来人往。一网民被这个男孩斦吸引,便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并写了一篇文章发给文学号。“韩城文学”当即独家推出这篇文章《卖糖葫芦的小男孩》,当天6600多人阅读了此文章。大家为这个男孩所感动,只要碰见他都主动光顾他的生意,古城管委会闻风而动,给这个小男孩在古城美食街对面提供了一间商铺,让小男孩免费使用一个假期。文学号又发文《糖葫芦男孩有了铺子》,达1.4万阅读量。那个冬天,很多网民特别是小朋友在游古城时都专门去看望这个小男孩,小男孩再也不用顶着寒风推着三轮车四处叫卖了,他在自己的“铺子”里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客人……这个温情的场景一时成为这个繁华街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用新闻眼探矿,在公多来稿中挖掘读者兴趣浓厚的“金子”

2016年3月,也是文学社群文友、刚毕业的韩城藉女大学生郑惠文决定徒步川藏线。赵秋民鼓励她把一路见闻写成文章,首篇推出的《徒步川藏》一文阅读量1.4万。其后,赵秋民抓住这个主题不放,每天都与郑惠文联络,让她那边手机有信号时发图片过来,赵秋民立即在朋友圈和文学社群发出,告知大家郑姑娘的行踪。郑姑娘在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在两千多公里的艰难徒步行程中,利用修整空闲之余先后写作了八篇文章,有篇文章还是在缺氧严重的雪山顶完成的。赵秋民即时处理在文学号独家推出这些系列文章,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注关心郑惠文的小热潮。接着,郑惠文又徒步尼泊尔,文学号又推出三篇系列文章。并组织文学社群为郑惠文举行了“欢迎回家”的座谈会。郑惠文感动地说:“在大雪寒风中的4800米雪山顶上,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韩城文学社群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文学号就是我的家。”

郑惠文是个有个性有抱负的有志青年,一年后,她又报名去四川大凉山支教一年。她和赵老师商量好,在“韩城文学”推出《韩城姑娘大凉山支教记》3篇系列文章,重点反映她支教条件的艰辛和与孩子们的友情,阅读量都在五千左右,引起新一轮“关注大凉山教育现状、关注郑姑娘”的热潮,不少青年和郑惠文联系,表示也愿意参加到支教队伍之中,韩城几位网民专门去大凉山看望慰问郑姑娘,为她送去家乡人的祝福和关怀。

董刚是合阳籍青年作者,曾在上大学前随合阳的同乡在韩城打工。他给赵秋民发来一篇文章,讲述他在韩城打工的经历,更可贵的是,其文章包含了对过往及现实深深的思考。赵秋民意识到,这是一个独特、鲜活的文学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随即和董刚进行交流沟通,建议董刚把韩城打工经历写成系列文章,“韩城文学”陆续发表了《在砖场的日子里》、《雪地里那尊雕像》、《农民工和老婆的尴尬事儿》等十二篇打工往事的系列纪实散文,阅读量累计3.0万。后来此系列散文受到《华文月刊》、《陕西文学》、《陕西文谭》的关注,《华文月刊》5月号重点推出董刚及这个系列的散文,“渭南小说界”还专门召开了董刚韩城打工系列作品研讨会。

对有价值的可挖掘的素材就抓住不放,形成独家系列文章,这只是赵秋民用新闻眼挖矿的一个方面,他在日常的来稿中,也善于发现一些富含“金子”的文章,并和作者共同探讨修改文章内容和标题,有些文章赵秋民提出建议作者自己修改三四次之多,直到满意,让这些“金子”通过文学号的推出而闪闪发光。

这些“金子”下面罗列一些:

反映一个憨哥哥与亲妹妹兄妹情深的文章《为妹子“压轿”》阅读量2.9万

反映农村重男轻女、一个女孩悲惨遭遇的文章《我大 》阅读量3.8万;

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市长题材的文章《韩城市的首任市长来了 》阅读量2.7万;

一个外乡人如何看韩城的文章《我的个神啊,韩城! 》阅读量1.0万;

反映当地美食主题的文章《燃面 》阅读量1.1万;

回忆过往的文章《桑树坪往事》阅读量1.4万;

反映重视农村水利建设的文章《我死了,在这个春天——一棵花椒树的临终告白!》阅读量3.1万;

反映过去韩合一带最大集市的文章《龙亭街上集》阅读量2.1万。

“韩城文学”成了韩城文化、旅游的一个名片,赞誉者众。“韩城文学”让赵秋民忙碌而又充实。在伴随“韩城文学”走过的岁月里,他常常在策划、编辑、制作完一期“韩城文学”并且推送之后,一种无比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似乎感觉到“韩城文学”像一个活力四射的小伙子,奔跑在建设美好韩城的大军中!

作者简介

李印功,男,1953年生,富平县人,现居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华文月刊》杂志副主编,《陕西文谭》网策划,《陕西农村报》原执行总编,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编剧。

2012年与2014年之间,曾创作碎戏剧本98部,并创下月创作剧本九部、月播出七部的记录,其中有80多部在陕西省电视台播出。

2015年11月正式出版59万字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胭脂岭》,出版后在陕西农村网和西部作家联盟大写昆仑连载,并先后被出版单位陕西旅游出版社推荐参加了西部丝绸之路(西安)图书展和全国(深圳)图书展,被陕西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

2017年1月,参与《新西部》杂志组织的“文学陕军中的富平现象”大型智库调研报道活动,引起社会反响。

2017年8月,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评选,在全省推荐参评的36部作品中,《胭脂岭》闯过初评关,入围14部复评作品。

2017年11月,渭南市文联和作协开办的“渭南小说界”网络平台,对《胭脂岭》进行了专题研讨。陕西作家网以特辑的方式刊发了所有评论文章。

2018年10月,作为富平籍作家之一,参加了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作协和渭南市委宣传部联合在富平县召开的“文学陕军再进军与基层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即‘富平文学现象’研讨会)”。

2018年11月,《胭脂岭》入选《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8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陕版)》。

2019年5月18日,作为受邀嘉宾,和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一起,参加“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文学作品推介会”,在陕西省图书馆多功能厅点评铜川著名女作家东篱的长篇小说《远去的矿山》。

第二部长篇小说《野女镇》完稿,待出。

2019年6月30日

转自《华文月刊》2019年七月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